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借鉴“文本细读”培养问题意识

时间:2022-04-08 08:12:36  浏览次数:

1 问题背景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使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许多教师在这一方面也有十分精辟的论述。

然而,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离开了这一前提,再好的教学设计也只是纸上谈兵。笔者借鉴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手段,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课堂实录

下面是笔者在“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一节课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

课前宣布规则:①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举手提问,视所提出问题的价值,最多可得加10分的奖励;②若所提问题有难度,而又有学生愿意回答,回答者也可获最多加10分的奖励;③所提问题价值不高,或回答有误,不扣分;④不举手者的提问或回答不能得分。

阅读课本P.26第一自然段,尝试提出问题。

生甲:脱氧核糖核酸与核糖核酸有什么不同?

生乙:核糖核酸含氧而脱氧核糖核酸没有氧元素。

师:是这样吗?(生:是。)好,这个问题我们暂放一边,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帮我解答一下。核酸和蛋白质有关系吗?如果有,谁决定谁?

生:有关系,核酸决定蛋白质。因为核酸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师:很好,下面让我们继续阅读课本。

教师讲解“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原理后,要求学生观察课本P.27的两个图,尝试提出问题或得出结论。

生丙:植物细胞排列紧密而人的细胞排列不紧密。

师:其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排列也是很紧密的,只是由于实验过程中细胞是“刮”下来而不是“撕”下来的,所以就显得不紧密了。同学们能不能从物质分布的角度考虑?

生丁:RNA分布广,DNA分布不广。因为图中被染成红色的区域大。

师:能否具体说出它们主要存在于细胞的什么结构中。

生丁:(恍然大悟)DNA存在于细胞核中,RNA存在于细胞质中。

师:很好!这句话在课本27页倒数第二行(指导读书)。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主要”两个字?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细胞核中也有DNA,细胞质中也有RNA。

师:对。弄清楚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后,再让我们了解一下核酸的结构。

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28~29,尝试提出问题。

生戊: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会影响DNA分子吗?

教师:这是一个很有深度的问题。实际上各人的遗传性状之所以不同,主要就是由于其DNA上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所致。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必修2中具体学习。下面让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核糖核酸含氧而脱氧核糖核酸不含氧”这句话对吗?

生:不对,它们都含氧,但DNA的五碳糖比RNA的五碳糖少一个氧。

师:很好,下面让我们把本节课的内容共同总结一下。

课外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完成DNA和RNA的比较表(表1)。

3 反思与体会

“文本细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指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详细阅读,进行细致、精确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对文本意义准确、透辟的解读。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借助文本细读这个“壳”,通过学生对教材的阅读,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之,从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人人都有机会得分并获得老师与同学的肯定,因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问题。

“文本细读”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提不出理想问题的情况下,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启示,如通过观察实验结果(或图)总结出DNA与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

“文本细读”不是照本宣科。教师要先细读教材,对课标与教材有深入的理解,才能与学生对话。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都要尽量给予肯定性、恰如其分的点评,以保护学生继续提出问题的勇气。因此,每一阶段希望的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老师应该有所预判。

“文本细读”与“指导读书”有区别。“指导读书”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往往带着教师抛给的问题读书;“文本细读”重点在于学生自主的“读”,相对而言开放性更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能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要注意总结、归纳与提升。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知识体系往往被一个个的问题分割得支离破碎,点上的知识理解深入了,本节课的知识网络却尚未形成。因此,每节课的最后,教师都应借助板书进行总结,以达到从发散到集中的升华。

智慧地运用生成的资源。由于开放性较大,学生在提出或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这些“意外”对教师来说可能是荒谬的、不可思议的,而对学生来说却是理所当然的。这其中暴露出的可能正是学生学习中的“盲点”,应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推荐访问: 细读 借鉴 文本 意识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