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主体参与情景下的《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07 10:03:03  浏览次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能力目标: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行遗传信息多样性原因的探究。

3.情感目标:认同合作探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索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三、教学准备

DNA分子结构模型组件、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沃森和克里克的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位科学家吗?让学生自主讨论,然后导入新课:“他们就是因研究DNA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沃森和克里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他们的研究过程,构建DNA模型并探究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二)建构模型,探究新知

1.模型建构

教师展示资料1: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组成DNA分子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且每个脱氧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构成的。

提出问题:依据这则资料,你能试着构建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模型吗?

【模型建构1】:脱氧核苷酸。

请一位同学展示所构建的脱氧核苷酸模型,教师点评。

教师展示资料2:DNA是由一个个脱氧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构成的。

提出问题:一个个脱氧核苷酸怎么连接成长链呢?

【模型建构2】:脱氧核苷酸链。

让学生两人一组,利用刚才完成的脱氧核苷酸模型,分组试着构建脱氧核苷酸链模型。

教师展示资料3: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研究得出:腺嘌呤(A)的量=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胞嘧啶(C)的量。

提出问题:四种碱基之间的数量关系怎么解释呢?分析刚才所建构的模型,讨论应构建怎样的模型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符合这样的科学事实?

【模型建构3】:DNA双链。

教师引导:模型的建构是否正确,需要通过科学的检验来确认。DNA原型是怎样的呢?

教师展示资料4: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提出问题:科学家从图谱中推算出DNA应呈螺旋结构,你们的模型符合吗?应如何修改才能体现DNA的双螺旋结构呢?

【模型建构4】:DNA双螺旋结构。

学生进一步完善构建的DNA双链结构,形成双螺旋结构。教师请完成得好的学生展示他们的模型,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

2.模型分析

【模型分析1】:教师展示PPT课件,请学生观察DNA分子的结构模型,讨论:(1)DNA分子中,外侧由什么连接而成?内侧是什么?(2)两条链之间碱基的连接有什么规律?(3)构成DNA的两条链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依据模型分析讨论,得出答案,教师点评、补充。

【模型分析2】:请四位学生将各组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写在黑板上,请其他学生比较不同组学生构建的DNA模型,分析不同组的DNA模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究碱基对数量(n)和碱基对排列方式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引导学生思考:DNA作为主要的遗传物质,其遗传信息蕴藏在哪?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三)小结新知(略)

(四)作业布置

以本节课构建的模型为基础,探究DNA是如何完成复制,形成两个基本完全相同的DNA分子的。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这个验证性实验大胆地改为探究性实验,将建构DNA结构模型的过程以“基本单位——单链——平面双链——立体空间结构”的步骤逐步分解,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脱氧核苷酸和DNA的结构。以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为依托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节课中,学生跟随教师提供的资料,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展示自己,让学生在充满情感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欣赏中认识自我、找到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进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责任编辑黄春香)

推荐访问: 教学设计 主体 情景 分子 参与
[主体参与情景下的《DNA分子的结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