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时间:2022-04-05 10:09:44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及早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我科38例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无合并血栓性疾病发生的恶性肿瘤患者38例做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既往病史的统计,测定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并对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行单、多因素回归分析。 结果 两组有既往糖尿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史者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在并发感染、输血治疗、地塞米松治疗上存在差异(P < 0.05)。并发感染、输血治疗、地塞米松治疗可以作为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并发感染、输血、地塞米松可作为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正确评价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风险,做好预防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关键词] 恶性肿瘤;血栓栓塞性疾病;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a)-0039-03

恶性肿瘤引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仅次于恶性肿瘤本身引起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认识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害,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助于减少患者死亡率。现将我科38例恶性肿瘤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在我科住院期间合并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恶性肿瘤患者38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肿瘤。男18例,女20例。年龄52~78岁,中位年龄65岁。肺癌22例,胰腺癌5例,乳腺癌3例,鼻咽癌2例,结肠癌2例,直肠癌2例,胃癌2例。TNM分期:Ⅱ期3例,Ⅲ期10例,Ⅳ期25例。下肢静脉血栓(DVT)20例,上肢DVT 6例,肺栓塞(PE)8例,脑栓塞(CE)4例。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无合并血栓性疾病发生的恶性肿瘤患者38例做为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55~76岁,中位年龄66岁。肺癌20例,胰腺癌2例,乳腺癌6例,食管癌4例,结肠癌2例,胃癌2例,卵巢癌1例,肝癌1例。TNM分期:Ⅱ期1例、Ⅲ期11例、Ⅳ期2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癌肿类型、TNM分期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标

入院后对患者进行既往病史的统计,测定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并对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行单、多因素回归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相关性行Logistic多元素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既往病史情况

两组有既往糖尿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史者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长期卧床也可影响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P < 0.05)。

2.2 两组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比较

观察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在是否并发感染、输血治疗、地塞米松治疗上存在差异(P < 0.05),而是否并发高血压、集落刺激因子使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3.2 多因素分析 以并发感染、输血治疗、地塞米松治疗为自变量,血栓发生为因变量,对其行Logistic多元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上述因素可以作为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4。

3 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中10%~20%可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1]。恶性肿瘤发生血栓性疾病的机制复杂多样,一般认为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高凝状态、肿瘤化放疗、中心静脉置管、长期卧床等因素有关[2]。本文对患者既往史进行分析,发现恶性肿瘤患者既往有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血栓性疾病等也为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本组病例中对上述高发因素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流行病学调查,与普通人群相比,肿瘤患者发生血栓性疾病的危险性增加4~6倍[3-5]。普通人群血栓栓塞性疾病年发生率为117/10万。本组在同期住院患者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率为6%,高于普通人群组。其发生机制认为肿瘤细胞可以直接激活凝血系统,诱导促凝血因子产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抗凝活性;肿瘤细胞直接浸润或释放炎性细胞因子损伤内皮细胞;血管壁损伤等因素有关。

本研究显示,长期卧床也可影响并发血栓性疾病的发生(P < 0.05)。因为长期卧床、活动减少后,可使血流淤滞,血流黏滞度增加,缓慢的血流可活化凝血因子、延迟清除凝血因子、内皮缺氧受损而易发生血栓栓塞[6-8]。

既往有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血栓性疾病等病史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9-10]。本研究显示,两组有既往糖尿病史、高血脂病史、冠心病史者发生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分析既往史中有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血栓性疾病等病史易发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可能原因与上诉疾病易引起患者高凝状态、患者肥胖等因素有关。恶性肿瘤与血栓栓塞性疾病互相影响,血栓栓塞性疾病可提示恶性肿瘤的发生,恶性肿瘤中又较普通人群高发血栓栓塞性疾病。因此预防性抗凝治疗对恶性肿瘤及血栓栓塞性疾病均有帮助[8]。笔者认为可常规加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临床医生应对恶性肿瘤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提高认识,加强预防性治疗,及时发现血栓栓塞性疾病,及时治疗,提高恶性肿瘤的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并发感染、输血、地塞米松可作为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对于预防血栓的发生提供了数据支持。早期正确评价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风险,做好预防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Lee AY,Levine MN. Venous thrombolism and cancer risk sand outcomes [J]. Circulation,2003,107(23 Suppl 1):117.

[2] 程艳,蔡欣,刘基巍,等.恶性肿瘤与血栓形成[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4(15):376-379.

[3] Goldhaber SZ,Tapson VF. DVT FREE Steering Committee [J]. A prospective registry of 5,451 pattients with ultrasound-confimed deep vein thrombosis [J]. AM J Cardiol,2004,93:259-262.

[4] Blom JW,Doggen CJ,Osanto S,et al. Malignancies,prothrom botic mutation,and the risk of venous thrombosis [J]. JAMA,2005,293:715-722.

[5] Paskauskas S,Pundzius J,Barauskas G. Venous throm boembolism and prophylaxis in cancer patients [J]. Medicia (Kaunas),2008,44(3):175-181.

[6] Piccioli A,Prandoni P. Idiopathic venous throm boem bolism as a first manifestation of cancer [J]. Haemostsasis,2001,31(Suppll):37-39.

[7] Frederick R,Steven P,Patricia M. Tissue factor,thrombin,and cancer [J]. Chest,2003,124(3Suppl):58S.

[8] 胡豫,王华芳.肿瘤并发血栓形成机制及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10(27):1591-1596.

[9] 王丰容,刘双.48例恶性肿瘤并发肺血栓栓塞症临床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2,31(1):68-70.

[10] 罗明尧,舒畅,周晓.恶性肿瘤、化学治疗与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肿瘤药学,2011,1(3):162-165.

(收稿日期:2012-11-27 本文编辑:郝明明)

推荐访问: 栓塞 恶性肿瘤 血栓 性疾病 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