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预防噪声所致的听力损害

时间:2022-03-19 08:22:43  浏览次数:

【摘 要】目的:探究临床预防噪声所致的听力损害的应用价值。方法:采样人群是我市郊区某一工厂的职员107人,年龄在25~4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4.9岁左右,工龄5~27年,平均工龄在11.7左右。2018年8月至2019年到院体检的本厂区的职员在2018年及2019年都在噪声岗位。观察分析造成患者听力损害的影响因素。结果:患者听力损害的原因大部分是与其日常工作环境及工种息息相关,加上患者对自身噪音防范意识相对比较薄弱所导致。结论:在整个工业生产当中,噪声是其中所存在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且其分布影响的范围也随之扩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噪声的频率日益增多,噪声会特异性损害人们听觉器官,严重会引起各种临床噪声性疾病。本文结合损伤机制及既往防治研究进展,就其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与分析,减轻或预防听力损害。

【关键词】噪声;听力损害;预防

【中图分类号】 R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714(2020)01-0125-02

临床上有案例显示,噪音听力损害患者在接触职业性噪音3年后,患者相继出现了病症性的记忆力衰退、心悸、失眠、耳鸣、听力明显下降等听觉功能性的自觉症状。经1年后随访检测发现,该患者听力损害情况加剧,检测结果显示其听频达到50.3dB,而正常人的听频应为≤25dB,根据专业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在排除其他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后,患者确诊为职业性中度噪音听力损伤患者,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存在部分患者是在听力出现早期损伤症状时,并未能及时察觉,未能及时给予治疗和预防,给自身工作和生活均带来了严重影响。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临床采样人群是我市郊区某一工厂的职员107人,年龄在25~45岁之间,平均年龄在34.9岁左右,工龄5~27年,平均工龄在11.7左右。2018年8月至2019年到我院体检本厂区的职员在2018年及2019年都在噪声岗位。其中男性患者68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在25~45岁之间,部分工人出现不适,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耳鸣、恶心、头痛等,且2019年较2018年纯音测听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升高的37人,即较2018年高频听力下降的有37人,下降率34.5%。

1.2方法

临床上对噪声所引起的损害采取治疗干预,其临床疗效并不显著,因此,要对噪声进行有效防治,关键在于对噪音进行综合性措施防御干预。控制噪声源:

将噪声产生的伤害降到最低,最直接的方式是消除或降低噪声来源,对于生产噪声来源于机械噪声、气流噪声[1]。首先,对机械噪声的控制,需要生产车间对机械作业设计进行改良,尽量选用高分子材料或者是使用高阻尼合金替代普通钢制造机件。其次是对车间设备结构进行改良,如针对化纤厂所用到的拉捻机进行改良,将其齿轮改装成具有弹性功能的轴套钢齿轮;而对于旋转机械设备的使用应该选用其噪声相对比较小的传动方式。再者,可以针对性的改进生产工艺以及生产操作方式,如部分需要铆接方法进行作业的工艺可以改用焊接方式进行操作,针对需要锻打的工艺,改成使用摩擦挤压的方式进行操作等。最后,对于机械性噪音的控制还可以从机器运行过程中进行干预,由于在生产机件时会产生碰撞、摩擦或其他因动平衡不好而导致噪声发生,可以经过对生产机件加工精度进行改良,改进机器装配的质量等方面降低噪音。对于气流噪声的控制,由于气流噪声是经各种生产车间风机、空压机的排气口等形成空气动力性噪音的机械导致,因此,为了降低气流性噪音,可以从风机的结构进行改良,可以选用叶型、转速等装备精度较高以减轻噪音影响。对噪声的传播途径予以阻断:工业厂区应注意布局的合理性,如会产生噪音较严重的工厂设点作业应和居民区保持相当一段距离,并设立好相关的噪音防护带,在厂区多种植绿化并设置隔声墙。针对厂区噪声车间和非噪声车间进行隔离布局,对于噪声强度明显生产设备与普通生产设备的规划布局隔开。针对不能沿用以上方式有效阻断噪声传播的地区,可以在其传播途径上采取消声、吸声、隔振、隔声等方式进行处理[2]。强化个人防护及健康监护:在噪声强度较高环境下工作的人员,要严格佩戴舒适耳塞、耳罩等进行防护。企业要针对噪声个人防护及健康监护方面知识加强培训教育,督促工人自觉养成厂区作业的防护意识和习惯。此外,企业要健全其健康监护制度,有效做好工人在岗前、岗中、离岗等应急健康检查。并对界早人员进行岗前体检,并针对性噪声测听并存档。

1.3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造成患者听力损害的影响因素。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噪声对人体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

噪声对人体作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分为两种,即对人体听觉系统产生特异性作用和对人体其他系统产生的非特异性作用。人体听觉系统产生的特异性作用影响因素表现为,患者日常听觉敏感度出现明显下降,根据临床检查结果显示其听力阈值高于正常水平,患者语言接受以及日常声音信号的辨别能力均明显变差,甚至情况严重者会出现耳聋现象。而噪声引起的听力阈移主要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通常情况下,患者听觉损害发生首先是对听觉能力出现暂时性的听力阈移,这种变化在临床上是可以恢复的,属于可恢复性生理变化,但是随着患者遭受噪音损害程度及时间的推移,将有可能引起永久性的噪声听力阈移,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患者在早期收噪音影响的过程中,遭受到高频听阈影响所导致,随着时间越长,最终导致全频损害,严重者出现噪声性耳聋,演变成不可恢复的生理变化。噪声损害除了直接影响人体听觉功能之外,还会引发其他人体不适,如头痛、失眠、乏力等,对人体心血管等機体系统带来严重不良影响,同时也会诱发肠胃病等。

2.2对听觉器官所造成的影响

噪声会对听觉器官所造成的影响主要从生理改变逐渐到病理改变,生理改变是指患者会出现暂时性听阈位移,这种变化可以通过周期性的脱离噪声环境便可以有效恢复至其原本听力水平,且可以根据患者听力器官变化程度断定为听觉适应和听觉疲劳症状。病理性改变是指患者出现永久性听阈位移,即患者听觉器官遭受噪声影响,尽管后期远离噪声环境也不能恢复听力,根据损伤的程度来分析,噪声已经对患者造成听力损伤和耳聋。

2.3噪声造成听力损伤的具体机制

噪声对人们听力功能造成损伤的机制主要分为机械学说、血管学说以及代谢学说三方面。机械学说是指由于机械作业产生的高强度噪声对人体毛细胞产生不同程度的机械性损伤。血管学说是指高强度噪声对人体内耳血管发生病理性痉挛,导致耳蜗出现微循环损害的现象,致使人体出现退行性变化。代谢学说,是指高强度噪音对人体毛细胞及相关细胞酶系统出现严重紊乱,导致机体氧和能量出现代谢性障碍,进而影响耳蜗毛细血管的供给。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行业与工种的分布相当广泛,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噪音危害因素,经相关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存在噪音危害的行业大致有61种,其中对人们造成实际性噪声听力损害的主要来源于机械工业的下料、造型、碾压、冲压,还有金属造业的表面处理、水泥厂的作业等工种[3]。因此,对噪声危害、治理及防护进行相关研究,能帮助工人及时进行早期防护干预,降低噪声对人体听觉的损害。噪声环境对工人的听力、心电图及血压有一定的影响,听力及血压尤为突出。加强职业健康知识宣教,加强防护,减少噪声聋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苏东红, 李文龙, 李康,复合营养补充剂对噪声性听力损失的防治作用[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9, 37(02):97-99.

[2] 张立芹, 范勇. 预防噪声所致的听力损害[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6, 23(5):228-230.

[3] 徐灵活, 殷明, 章建程. 噪声性听觉损伤防治的研究进展[J]. 海军医学杂志, 2016(4).

推荐访问: 噪声 所致 听力 损害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