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再次崛起的飞行战车

时间:2022-03-19 08:23:09  浏览次数:

zoޛ)j馝M=MuF-z]m?n
~O}]Myw3iv
}N总结作战使用方法,以及培训飞行教员和机组人员转型进入前线部队。最初240架米-24A型及其米-24U训练改进型都是在阿尔谢尼耶夫工厂生产制造,其中少部分出口(在苏联空军短暂服役后作为二手直升机出口)到许多友好国家,比如阿富汗、越南、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实际上,米-24A只是作为一种过渡型号,从未正式列入苏联现役,因为该型号的作战效能令人失望。

随后研发的米-24B是另一个过渡型号,虽然保留了米-24A的封闭式“玻璃屋”飞行舱板,但引进了Yak-B12.7毫米4管机枪和USPU-24炮塔,以及性能极大提升的9M17P“方阵”-PV瞄准线半主动控制线导反坦克导弹(SACLOS)。米-24B的生产量非常小,在生产线上很快被更现代、拥有全新风格前机身的改进型所取代。

第二代“雌鹿”

米-24D(北约称“雌鹿”D)特定改进型仍然被认为是一款过渡机型,因为它保留了米-24B的武器系统。米-24D采用了纵列式阶梯座舱,这种座舱飞行员坐在后舱,武器系统操作员坐在前舱;每个座舱都配有防弹风挡和“气泡式”舱盖。

1972年,首批两架米-24D是由早期生产的米-24A改装而来,并在1974年2月至11月接受状态测试。但实际上,该机型早在1973年就已经开始在阿尔谢尼耶夫工厂生产制造。这款改型机还在罗斯托夫昂顿工厂(现在的罗斯托夫工厂)进行过生产。尽管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订购的直升机机型几乎与苏联定制的机型一样,而且这些第三世界国家也可以得到米-24D改进型直升机(命名为米-25),但该机型的设备和航空电子系统在标准上比苏联本国使用的机型要稍差一些。

1976年3月29日,米-24D直升机正式列装苏联部队,并在阿尔谢尼耶夫工厂一直生产到1977年。与此同时,罗斯托夫工厂生产的出口机型则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停产,在此期间共生产出300多架米-24D/25型。

米-24V的非制导武器适用范围要比米-24D更广,而且还为飞行员加装了更加现代的ASP-17V自动机炮瞄准系统。在外观上,米-24V型明显区别于上一代的特征是经过改装的翼尖发射器和机首左下侧的增大版“突击手”V型制导天线吊舱。后期生产的米-24V还具有SPO-15雷达告警接收系统,其大型前伸天线就像独特的“犄角”安装在后排座舱后部或者两个座舱之间。

1976年3月,米-24V型与米-24D型一同正式列装苏联武器库。1976年至1986年间,阿尔谢尼耶夫工厂共为苏联武装部队和联邦边境部队生产了1000多架米-24V型直升机,罗斯托夫工厂则为海外客户生产了另外400多架同型机。

米-24P(北约称“雌鹿”F)改进型保留了米-24V型的机身和系统设备,但用30毫米GSh-2火力型机炮替换了12.7毫米YaKB灵敏型加特林机枪,该机炮可储弹470发。1981年至1989年间,阿尔谢尼耶夫工厂共生产了620架米-24P。该型直升机更名米-35P也出口到了第三世界国家。

米-24VP型是米-24V的另一款改进型,用23毫米机炮替换12.7毫米YaKB-12.7加特林机枪。这种23毫米双管GSh-23L机炮安装在NPPU-24机首炮塔吊舱里。这款机型的原型机在1985年首飞,但由于炮塔兼容问题经历了一段漫长的测试期,因此米-24VP型直到1989年才开始量产,最终只生产了25架。

20世纪80年代还大批量制造了两款负有特殊使命的改进型号。这两款机型剥离了制导武器装备,但保留了机首机枪和短翼火箭炮装置。第一款是米-24R型“雌鹿”G1,担负核武器与生化武器战侦查任务。另一款米-24K“雌鹿”G2是专用于炮火校正的改进型,在1983年之1989年间共生产了163架。

夜视能力

在21世纪初,俄罗斯选择对米-24P型进行过渡性简化升级,最终涉及到18架直升机。这款命名为米-24PN的升级机型是俄罗斯第一款具备夜视能力的型号,计划在车臣地区担负紧迫的国土防卫任务。米-24PN型使用的是非定制的现成技术,常常被认为是“穷人”版夜视机型。经过罗斯托夫工厂的升级、翻修和延寿改造,第一批量产的5架米-24PN型以单价100万美元的价格在2004年1月交付,另外8架则在2005年和2006年交付。

米-24PN型的新特征包括可兼容夜视仪(NVG)的驾驶舱,每个座舱配有1部彩色液晶显示屏,新装1组BREO-24机载无线电套装设备,以及配有A-737-00型卫星导航接收器的精确导航系统。除此之外,米-24PN型还大范围改进了发动机、机身和旋翼部件,包括缩短短翼和采用固定式起落架。

夜间作战能力生成是有赖于加装的新型火控系统。该系统是由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光学机械工厂,在9S47N ZarevoⅢ型陀螺仪稳定夜视瞄准系统的基础上改建而成。诺克特恩公司生产的夜视系统经过后续改进后曾应用于主战坦克,该系统最初计划安装在翼下吊舱内,但最终装在机首的前突“下巴”上。ZarevoⅢ型系统包括长波红外传感器,激光测距仪和红外测角仪。而红外测角仪与Raduga-Sh标准无线电制导系统搭配使用,可为Shturm-V型和Ataka-V型反坦克导弹提供制导支持。安装在下巴处的夜视装置的视界范围非常窄,只能向左右各偏转15°,这比现今通用的陀螺仪稳定万向节装置要小得多。因此,米-24PN型在没有清理的跑道上起降时,其夜视能力不能完全避免地面砂石的干扰。驾驶舱照明功能使得夜间低空飞行成为可能,再搭配俄罗斯制的OVN-1型或GEO ONV-1型夜视仪,直升机可以在50米低空进行夜间飞行。

由于新添加的设备和机身结构的不断调整,比如换装固定起落架,米-24PN型的性能有所下降,这最终导致外界认为这款升级机型的实际效用“模糊不清”。与米-24P型相比,这款升级型“雌鹿”的武器荷载范围也显著缩小,S-5/S-24型火箭弹、航空炸弹和RBK型子母弹/地雷撒布器都从武器库清单中剔除。米-24PN型“雌鹿”剩下的唯一非制导武器是80毫米S-8和122毫米S-13型火箭弹,此外还装备了23毫米UPK-23-250型前置式机枪吊舱。米-24PN型的优势在于,其新型瞄准系统可以通过激光测距仪获得射距自动校正功能,这在米-24早期的各系列型号中都是明显缺陷。因此,米-24PN型的S-8型火箭弹的精确攻击距离可以达到3千米。

2004年早期,第一批米-24PN型直升机进入托兹霍克的俄罗斯空军第334机组人员转型与作战训练中心服役,负责为一线部队的飞行员和飞行教官培训夜间作战能力。同年,另外4架进入布琼诺夫斯克(位于俄罗斯欧洲领土的南部地区)当时第487独立直升机兵团服役。2005年,俄罗斯在车臣地区首次使用米-24PN型直升机。

2004年2月,俄罗斯大肆宣扬一海外客户——后证实是乌干达,有意进口6架米-24PN型直升机。但到2005年,一名罗斯托夫工厂的消息人士证实,最终只交付乌干达1架该型直升机。

终极版夜战“雌鹿”

20世纪90年代,为了满足升级“雌鹿”的国内和海外需求,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工厂(MHP)提出了所谓的“模块定制法”计划。该计划包括5种“建模”类型或升级模块,将根据客户的作战需求和预算决定是逐个完成还是整体实现。

针对原有直升机升级需求,以米-35M为标准的第一种升级模块(模块1)是指一项基于单机实际状况彻底检视后的全面延寿项目(SLEP)。米里莫斯科直升机工厂称,米-24机型经过延寿改造后服役年限可延至40年,飞行时长能达到3500小时,甚至4000小时。整个一揽子升级模块计划也适用于新建米-35M型直升机上。这款机型经过从模块2到模块5的升级设计后进入量产,被认为是21世纪的终极版“雌鹿”。

目前为止,这一模块方案只在新建机型中成功完成,而针对现有米-24/35机型的升级计划并未实现。2006至2007年间,第一批共10架新型米-35M型交付委内瑞拉空军。2010年,第一批6架交付巴西空军,2011年本计划再交付6架,但由于交付延迟,其中3架在2012年9月交付,而剩下的3架直到当年年底才运抵巴西。

俄罗斯也是米-35M的用户,2010年6月订购了22架,2011年年底接收第一批4架,而在2012年年中接收另外6架。2012年4月,俄罗斯国防部宣布由罗斯托夫工厂完成27架米-35M的追加订单,促使该型“雌鹿”直升机在2012年至2014年间交付完成。据悉,阿塞拜疆空军也订购了24架米-35M,交付过程从2011年后期开始,一直持续到2013年。

模块2升级方案包括旋翼系统替换计划,主要通过搭配安装米-28N的主旋翼桨毂、复合材料叶片和X形低噪尾旋翼实现。该模块另一部分内容是引进升级版克里莫夫公司VK-2500涡轮轴发动机,该发动机的起飞功率达2000~2400轴马力,峰值功率达到2700轴马力,最大额定功率则是2200轴马力。动力更强的发动机可以使直升机在高热作战环境下获得更加优秀的性能表现。

升级模块3包括大量的机身改造工程,涉及缩短短翼和采用固定式起落架。新型起落架的特点在于低空飞行时可提升安全性,据称最大平飞时速可降低6节多。通过机身整体改造,总重量减轻0.6吨,配合模块2的升级效果,该机型实际升限提高300米,在标准环境下飞行最高可升空至3100米,而且爬升时速也提高到12.4米/秒。第一架经过模块2和模块3升级的“雌鹿”原型机,具有新型旋翼系统、缩短版短翼和固定式起落架,于1999年3月4日正式首飞。

升级模块4涉及改换各种武器套装,最主要的改装是用9M120 Ataka-V反坦克导弹系统(AT-9“螺旋”2;载弹量提高到16枚,分为2 个8联装发射器)替换9M17P(米-24D装配)和9M114(米-24V/P装配)无线电制导反坦克导弹系统。这款筒式发射的导弹系统最大射程达5.8千米,其纵列串联战斗部可穿透厚达850毫米的装甲。除此之外,为满足自身防御、反无人机和直升机对战需求,还换装了“近卫军” 双联发射装置,可携带9M39Igla-V(SA-18“松鸡”)空空导弹,最大射程达5.8千米。这一模块还包括使用原为米-24VP设计的NPPU-23固定炮塔加23毫米GSh-23双管机炮,替换米-24V的12.7毫米YakB-12.7机枪。

米-35M型全新武器控制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其中的激光测距仪单元,它可以提高非制导武器的精确打击能力。这款升级版“雌鹿”还宣称其5枚装火箭弹吊舱可以发射S-13大型火箭弹。这款米-24升级机型具有内置升降机的DB3-UV外挂武器架,并参照米-28N型设计携挂了容量为575升的翼下副油箱。虽然米-35M型目前仍未获准使用122毫米S-13火箭弹,但到2012年年末或2013年年初就可得到批准。

模块5涉及升级方案中最昂贵的升级套装:1部可实现昼/夜和恶劣天气条件下作战的光电设备、1部兼容夜视仪功能的驾驶舱照明系统、1部电子飞行仪表系统、1部精确导航系统(具有可选数字地图)和OPS-24监视/瞄准装置。另外,如BVK-24武器数字控制电脑也可以大大提升非制导武器的精确打击能力,但原初的VG-17武器瞄准装置将会保留。

米-35M型直升机的导航和瞄准能力得到极大提升,这主要归功于实惠的KNEI-24数字航电套件和OPS-24监视/瞄准套件,后者最主要的特色在于乌拉尔光学仪器厂生产的具有460毫米转向器的GOES-342VMI装置。该装置包括前视红外传感器(FLIR,该传感器在原型机和前期机型上使用的是法国萨基姆公司的产品,而量产后由俄罗斯国内生产制造)、电视摄像头、激光测距仪和红外测角仪。这款前视红外传感器据称可以识别4~6千米外坦克大小的目标,而在日间,电视传感器及双透镜(4倍和10倍光学倍率)可以将有效视距范围提升到10千米。

通过引进高精度A-737-00卫星导航接收器组件,再配合GPS和GLONAS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以及原有的DISS-15D“多普勒”导航雷达,米-35M的导航精度大幅提升。为了降低成本,没有采用惯性导航组件。米-35M的驾驶舱加装了GEO-ONV-1GenⅢ型夜视仪,该仪器拥有40°视界范围,目标视距(坦克或卡车目标)可达1000米。

用户构成

委内瑞拉是米-35M改进型的启动客户。这款改型直升机的特点是其所采用的无线电套件,包括本迪克斯-金公司生产的KHF-950-10高频无线电系统(最新生产的直升机已替换为KHF-1050)和2部KTR-908甚高频无线电系统,以及南非路泰克防务后勤公司(Reutech)生产的ACR500多频段数字超高频/甚高频无线电系统。

出口巴西的米-35M机型采用的是另一套无线电系统(罗德-施瓦茨公司生产的MR6000R软件界定多频段甚高频/超高频套装)和导航辅助系统。巴西的米-35M订单合同价格据称达到1.5亿万美元。出口巴西的这批米-35M直升机的本土化名称为AH-2“军刀”,主要在亚马逊地区担负禁毒任务。

俄罗斯和阿塞拜疆订购的米-35M在KSS-28N-1精密通讯套装(最初为米-28N攻击直升机研发,也装备了卡-52“黑鲨”攻击直升机)上采用了不同的订制标准。该设备兼容了超高频/甚高频和高频无线电系统,以及加密模块和数据调制器。除此之外,俄罗斯版米-35M装备了新型UV-26铝箔丝/红外诱饵弹投放器,而阿塞拜疆版机型保留了老款ASO-2V箔条/干扰条投放装置。

新型“雌鹿”经过重新设计后的机身表现出一些缺点,这主要源于短翼缩短和采用固定式起落架——前者降低了偏航稳定性和武器挂载能力,而后者增大了阻力并降低了最大时速和航程。短小版短翼和固定式起落架的搭配据说还会使高速飞行中的机身产生巨大颤动。

俄罗斯版米-35M现在俄罗斯空军两座前线基地服役——位于科伦诺沃思克的第393空军基地和布迪恩诺沃思克的第387空军基地。这两座基地还驻有米-24V/P和米-28N机型。此外,科伦诺沃思克空军基地的攻击直升机混合编队还计划迎来卡-52“黑鲨”攻击直升机。

作战记录

1969年后期至2010年后期之间,俄罗斯的两座工厂共生产了3300多架“雌鹿”。目前由于俄国内和海外客户的持续需求,该型直升机的生产和销售状况得到明显回升。这款武装直升机作为战场级武器出类拔萃,全世界至少55个国家的空军部队和准军事部队仍在继续使用这款机型。

2011年至2012年间,米-24/25型直升机至少出现在全世界10个热点地区(或者由于国家内部安全或者由于禁毒行动),包括阿富汗、巴西、象牙海岸、秘鲁、利比亚、也门、苏丹、叙利亚、马里和俄罗斯,而在过去30年间该机型的身影出现在100多次冲突中。就其本身而论,无所不在的“雌鹿”始终都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攻击直升机机型。

西方公司提供的“雌鹿”升级方案

以色列宇航工业公司(IAI)是为米-24提供升级方案的第一家外国或者说第三方整合服务商,并且获得了商业成功。该公司的“任务”24升级方案自1999年开始广泛推广,包括一系列监视/瞄准、导航和自身防御仪器设备。印度空军作为该方案已知的唯一客户,订购了25套升级套装,合同价值2000万美元。

“任务”24升级方案是基于米里工厂标准1553B数字数据总线完成,其核心部分是该公司MLM系统工程部研发的1台单任务电脑以及1台直升机多任务陀螺稳定载荷光电系统(HMOSP),该设备重约30千克。

直升机两个座舱都能兼容夜视仪,两名机组成员都可以使用该公司生产的先进夜视仪以及与之配套的可显示导航和瞄准信息的嵌入式单境片显示器。导航升级方面包括1部可兼容原有DISS-15D“多普勒”传感器的GPS接收器和1台3D数字地图显示器。飞行员可通过头盔内置传感器观测直升机多任务陀螺稳定载荷光电系统和YakB12.7机枪瞄准线。升级方案还提供了一项自卫能力,涉及的装备是以色列制铝箔条/红外诱饵弹投放器和埃尔塔公司(Elta)生产的雷达/激光/导弹警告系统。

埃尔比特系统公司(Elbit System)是2000年年初后,接手全球部分“雌鹿”升级项目的另一家以色列公司。该公司第一个成功的升级方案是在2004年和2005年,为斯里兰卡空军的5架米-24V和5架米-24P型直升机加装夜间发射型反坦克导弹(ATGM)和综合自卫套装(埃尔塔公司EL/M-2160导弹逼近告警系统和铝箔条/红外诱饵弹投放器)。该方案还引进了艾尔比特系统公司自产的CoMPASS Ⅳ“指南针”昼夜侦察、监视和瞄准光电系统(包括红外照相机、光电传感器、自动追踪器和激光测距仪/指示器)。

埃尔比特系统公司第二个已知客户是马其顿共和国(FYROM)——该国2005年2月签署的合同涵盖了一项“亚历克斯桑达”计划,即升级马其顿空军的4架米-24V直升机。这项计划的第一阶段是加装ANVIS/HUD系统(一种头盔内置显示器和瞄准系统),并引进座舱夜视仪兼容技术和美国天宝(Trimble)导航公司的GPS接收器。计划第二阶段包括加装北约/国际民航组织标准的导航设备、可变动数字地图和CoMPASSⅣ“指南针”高性能多传感器转塔;共有4架直升机进行了该阶段升级。第三阶段则装载了控制传感器转塔和机载机枪的飞行员头盔提示系统,但目前已知只有1架米-24V接受了这一阶段的升级改造。

2000年年中,格鲁吉亚空军的7架米-24V直升机也从艾尔比特系统公司获得了一份类似升级方案。然而这批直升机只安装了夜视飞行图像系统/平视显示器(ANVIS/HUD)在内的夜视仪和航空电子设备,并不具备武器夜间作战能力。

为米-24航空电子设备提供升级方案的另一家西方公司是法国萨基姆公司。在2001年巴黎航展上,该公司展出了其为乌兹别克斯坦空军升级的米-24P武装直升机,尤其突出展示了该机型中新增的各类数字系统。据称,该机型的每个座舱内都安装了一台6×6英寸彩色显示器和可兼容该公司自产CN2H夜视仪的照明系统,而萨基姆公司融合惯性和GPS传感器的高精度导航系统植入了“墨卡托”映射模块。机首转塔安装了现代“冥河”观测系统:该系统原为法国陆军“虎”式HAP作战支援型直升机研发,拥有前视红外装置(FLIR)、目标跟踪器/热成像装置(CCD-TV)和激光测距仪-指示器。有大量报道称,萨基姆公司赢得了乌兹别克斯坦空军的12架米-24升级合同,将与当地飞机制造商塔什干契卡洛夫飞机制造公司就升级项目开展合作,但有关该项目进展状态的进一步消息目前还未公开。

2008年有报道称,萨基姆公司最终设法进入了乌克兰前景广阔的米-24升级市场,被乌克兰国防部选定为航空电子设备的主要供应商,并负责为当地经营升级项目的航空直升机制造公司提供整合服务。这家法国公司负责为升级项目提供航电设备和夜视仪器,而像达-西奇公司(Motor Sich)和普罗敏公司(Rromin)这些当地公司则分别得到新引擎和“巴里尔”(Baryer)反坦克导弹系统的订单合同。

升级计划还包括改善米-24的自身防御套装,这部分升级内容主要是安装一款经过作战验证的KT-01新型红外全向干扰器。

然而,在2011年年初,有报道称乌克兰这项雄心勃勃的升级计划遭遇资金和技术的双重困境,导致项目进度严重推延。这使得萨基姆公司是否能继续参与今后项目变得不确定。除此之外,俄罗斯政府也在多个场合对这个项目表达了反对的态度,因为该项目将一直由乌克兰业界独立运作。

尽管遇到这些挫折,乌克兰最终决定先为由该国国防部下属的科诺托普飞机维修厂(Aviacon)进行小规模升级(整个升级计划的第一阶段),加装由国内12家公司提供的大部分国产部件。这部分升级内容包括新型TV3-117VMS-SBM1V发动机(单发动机模式的功率是2800轴马力并能在这种紧急状态下维持运行1个小时)、新型自卫辅助装备、GPS接收器、可提高夜视仪夜间打击精度的激光标识器,以及可兼容夜视仪的座舱照明系统、外部照明系统和BUR-4-1新一代飞行数据数字记录仪。

米-24P改型的原型机名为米-24PU1,2011年年中开始飞行测试,在12月份进入状态测试阶段(客户测试与认证阶段),并于2012年3月完成测试。2012年5月25日,乌克兰正式对外宣布第一架米-24PU1型直升机编入乌克兰空军现役。

2011年12月,在米-24PU1进行测试的同时,乌克兰国防部宣布其与萨基姆公司的合作关系将延续下去,该公司将为米-24P升级项目第二阶段提供高技术装备。完成这一阶段改造的机型命名为米-24PU2。萨基姆公司提供的新型装备将包括多功能显示器、OLSP-410多载荷转塔、任务电脑、VS-1500视/音频记录系统、Sigma 95L导航系统(拥有惯性和GPS组件)和“墨卡托”数字映射模块。完成两阶段航电设备升级的米-24P直升机预计将在2013年进行首飞。

南非先进技术工程公司(ATE)提供了另一套米-24“超级雌鹿”升级方案。该方案是近来最为成功的“第三方”升级方案,1999年确定下来的出口订单就涉及40架直升机。2000年,该公司将第一批升级直升机交付给阿尔及利亚,并在2002年年末公开宣称与该国达成另一项交易,将为该国空军不明数量的米-24直升机完成进一步升级以达到更高标准。

2010年6月,订购该公司“超级雌鹿”的另一客户曝光——阿塞拜疆空军至少有3架该升级型直升机在2000年年末编入现役。这些命名为米-24G的直升机是由该公司与乌克兰科诺托普飞机维修厂合作完成升级计划,并且该型直升机的新型“巴里尔”反坦克导弹也是由乌克兰卢奇公司(Luch)设计。

“超级雌鹿”升级方案最初有两个不同版本,虽然都是围绕相同的核心航电设备设计,但是根据客户需求不同,设备复杂程度有所不同。第一个升级版本称为MkⅡ,旨在提升米-24P性能和保留原俄制武器系统,并只引进观测/瞄准和精确导航设备。第二个升级版本名为MkⅢ,建议使用全新的武器控制系统,并用20毫米机炮取代原有的4管机枪,用南非肯特隆公司(Kentron)生产的 ZT35“猎豹”激光驾束导弹替代原来的反坦克导弹(ATGM)。

该方案的核心航电系统——先进技术工程公司所有3个升级标准的核心——以该公司为“茶隼”AH-2攻击直升机研发的航电系统为基础。该系统包括该公司生产的任务电脑,它可以接入各种类型的机载系统,并可以处理所有导航/武器传输数据,还包括兼容夜视仪的座舱灯、编队灯和可变着陆红外灯,以及肯特隆公司生产的“阿格斯”-550陀螺稳定多传感器载荷自动追踪装置、电视摄像机、前视红外装置(FLIR)和激光测距仪。

MkⅡ/Ⅲ版本核心系统的其他部件还有新型抬头显示器;新型可兼容夜视仪双座舱导航显示器;新型自卫系统,其中包括安装在飞行员驾驶舱的可编程铝箔丝与红外诱饵弹投放器单元和控制面板;数字/光导旋翼锥体平衡设备,该设备可以降低直升机在高速和低速飞行时产生的过度颤动。

更加复杂的MkⅢ升级版本还包含大量高技术设备,例如“弓箭手”R2头盔式瞄准系统,该系统可配备两个座舱,用来操作20毫米机炮炮塔和提示辅助“阿格斯”550多传感器载荷装置,以及高速率旋转炮塔可搭载20毫米F2机炮,储弹840发。

2006年9月,作为MkⅢ衍生版本的“超级雌鹿”MkⅤ版本以模型的方式为公众所知。这一版本包括全新的前部机身,抛弃了独特的“双座舱”布局——飞行员坐在视野良好的前舱,武器系统官坐在后舱。新机身实际减重达到4000多磅,新型装甲防护的重点是机组成员而非机体本身。至今仍未有用户对该升级版本表示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先进技术工程公司在2004年至2005年曾试图将“超级雌鹿”打入北约新成员国市场。该公司的欧洲子公司——ATE法国公司与2家保加利亚公司(特里姆公司和里肯耐克斯公司)联手推动将一款米-24D升级机型作为展示机。这架名为“索瓦-攻击”(Sova-Attack,类似“超级雌鹿”MkⅢ升级版本标准)的展示机于2005年2月和3月在保加利亚进行了限定飞行测试,但该项目最终由于客户缺乏兴趣遭取消。

(编辑/一翔)

推荐访问: 战车 崛起 飞行 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