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学作品中的植物文化内涵

时间:2022-03-16 09:52:12  浏览次数:

摘要:我国最古老的诗歌集——《诗经》305篇中有135篇提及植物,新民与自然接触甚密。诗言志,歌永言。诗经植物拥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代景观绿化丰富的今天,人们却很少关注这些植物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正是我们需要学习传承的。

关键词:诗经;植物;文化内涵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中,诗即《诗经》(以下简称《诗》),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极高。人们常说,文学是社会的一面明镜。其实,文学也是自然的一面明镜。孔子就曾强调过《诗》对认知自然事物的价值:“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他意识到《诗》是掌握自然知识,“百科全书”一般的存在。另外在历史研究方面,研读《诗》可以讓人们了解到先民们的思想感情、生存环境以及生活状态。

一、《诗》中的植物

《诗》共305篇,其中有135篇提及植物,可见古代先民与自然接触之密切,生活始终依附于自然。两千多年前,植物自由生长,大自然最美好的给予为先民提供吃食、纺织、治病等资源,先民对此充满尊重和敬畏,大自然成为他们现实生活的依赖与精神寄托,提升了幸福感,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为一种极致。反观现在,各处冰冷的钢筋,城市中的人很少可以接触到柔软的大自然,五谷不分、六草不认是以为常,更不用说植物的文化内涵。我们不能遗忘文明的根基,不能忘记自然之母。读《诗》,识草木,可“思无邪”,可致远,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植物文化内涵,对每个年龄阶段的人来说都是重要课题。

最早留意并研究《诗》中植物的应当是为其作注解的毛亨。他的《诗经故训传》几乎对《诗》中所有提及植物都透彻研究并加以注解,对后世影响颇深。近代有台湾学者潘富俊和植物摄影专家吕胜由合作的《诗经植物图鉴》,文字浅显易懂却十分专业,让读者感受到古人与今人跨越千年的连接与沟通。从中既可学习到古籍中的草木,又能学习现今身边草木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在诗经植物中,代表喜庆和高洁类内涵的植物较多,本文在对诗经中的植物进行细致研究后,提取部分代表性的植物对其文化内涵解读。

二、部分《诗经》植物的文化内涵

(一)喜庆类植物

1.桃

《诗》中有四处提到了“桃”。《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桃花盛开之时,灼地人睁不开眼。全诗三章分别对桃花、桃果和桃叶描写,再通过比兴勾勒出男婚女嫁的喜气景象。“灼灼”的桃花来比喻新娘的美好容貌,对新婚女子夸赞;第二章累累果实结在树上,对新人婚后的祝福;第三章树叶繁茂,对新娘家庭兴旺发达的祝愿。新娘不仅要“灼灼其华”,更是要“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全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家庭生活的无限向往。

《召南·何彼秾矣》中“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形容诗中所描述的“王姬”,即周王之女。她的美貌那样的秾丽绚烂,好似桃花李花的娇艳,和“灼灼其华”近似,赞美女子的容貌艳如桃花,可见桃花在古代的美丽象征。

《魏风·园有桃》中“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诗人有感于桃、棘的果实可以供人食用且味道鲜美,实现自身价值,然而诗人自感是无用之人,空有一颗为国家担忧的心,却得不到施展,由此引发出的愤懑。

《大雅·抑》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来组成了成语“投桃报李”,表达了知恩图报、礼尚往来的意思。

通过各篇诗歌的描述,可见桃树在古代时候已被当做庭院树种植了,花朵供欣赏,果实亦被食用。桃花的美好意境从《诗经》时代一直延续到汉唐时代,自宋代以后,其形象有所改变。此时文人眼中,桃艳俗,比不上梅花、荷花清高。桃花已是负面字辞。大概是桃花的美太招摇,招摇的引人嫉妒罢。到了清代,《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就是葬的桃花,又为桃花蒙上一层凄凉。现在桃树多栽植于平原及丘陵地区,已是很普遍的欣赏树种,也是我国重要果树之一。

2.勺药

《诗》中有一处提到“勺药”。《郑风·溱洧》中“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勺药今名芍药。诗中描述溱水洧水周围男女嬉闹的场景,热闹过后男女互赠芍药以表情长。自古被称为爱情之花的芍药,在这个画面中也是男女憧憬美好生活的象征。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的芍药更是常见于各大名园中。

(二)高洁类植物

1.荷

《诗》中有两处提到“荷”。《陈风·泽陂》中“彼泽之陂,有蒲与荷”以及下文“彼泽之陂,有蒲菡萏”的“荷”和“菡萏”都是指的同种植物。诗人看到池塘中的荷花等美物,联想自己的心上人,夜不能寐。一说诗中用“蒲”比喻男子,用“荷”比喻女子。蒲和荷一起待在池边,诗人与心上人却无法相见,抒发诗人难耐的思愁。《郑风·山有扶苏》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上有茂盛的唐棣树,池中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一样的美男子,却见到你这个狂妄的人。诗人描述女子在与情人约会时,打情骂俏的景象。诗中以扶苏、荷华等美好事物做比兴,烘托全诗意境。

“荷”古称“芙蕖”、“芙蓉”,先民细心观察荷花各部,其器官皆有特定名称,可见荷在古代地位之高。很少有植物像荷一样,不同部分赋予特定名词,并受到历代文士的赞颂。

古人的“荷”与“莲”指的是不同的部位,“莲”指果实,也就是常说的莲蓬。日久混淆后,现以“荷”和“莲”称呼整个植株。六朝以后,随着佛教传入,“莲花”又蒙上宗教寓意。宋周敦颐《爱莲说》使荷花成为儒家审美的名品,受到文人墨客的敬仰。荷花也因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成为中国园林水生植物的“当家花旦”。

2.梅

《诗》中有四处提到了“梅”。《召南·摽有梅》中“摽有梅,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梅子落地,树上残留的果实越来越少。诗人以花木盛衰比喻青春流逝,表达诗中女子急切求爱之情。《小雅·四月》中“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废为残贼,莫知其尤”。诗人以高山名贵花卉对比,描写自己的落魄,表达心中的愤懑难耐又无计可施的绝望,也是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另外两篇《陈风·墓门》中“墓门有梅,有鸮萃止”和《曹风·鸤鸠》中“鸤鸠在桑,其子在梅”都提到了鸟栖息在梅树上,可见种植之广泛。

梅在中国的栽培历史有三千多年,现已培育出三百多种品种。无论是民间的庭院还是宫墙中,梅树在古代已是观赏树种。寒梅开在高山上,于是被封为高贵的花卉。赏梅的风气到汉代兴起,地位直至宋代确立,宋诗词不乏咏梅的诗句。文人墨客对梅花或咏之以诗或形之于画,隐士高人也用梅花比喻自己高尚的品格。梅经冬不衰,与松、竹并称“岁寒三友”。

3.松

《诗》中有七处提到了“松”。《郑风·山有扶苏》中“山有乔松,隰有游龙”,描写山上挺拔的青松,《小雅·斯干》中“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小雅·天保》中“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描写松树的茂盛。《小雅·頍弁》中“茑与女萝,施于松柏”,桑寄生与松萝攀援松柏生长,比喻赴宴的诗人像蔓生植物一样攀附于松柏,这“松柏”就是宴会的主人,是贵族间彼此依存的互利关系。由此可见,松本身在古人眼里就是高大、茂盛的正面形象。

《鲁颂·閟宫》以及《商颂·殷武》中都是把松作栋梁之材建造君王寝殿,同时象征君王的业绩如松柏长盛不衰。《卫风·竹竿》中“淇水滺滺,桧楫松舟”,松还被用来制舟船。如此看来,松在古代实用性强,在诗经时代大量种植。松树生长茂盛意味着国家昌盛,也代表帝王治国有方。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的品格被进一步升华。

《诗经》对后世的影响源远流长,诗经植物和其文化内涵在古今都得到广泛运用,在艺术层面,也应是研习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潘富俊.诗经植物图鉴[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张守华.《诗经》动物意象的营造特点[J].淄博师专学报,2010(1):50-54.

推荐访问: 文学作品 内涵 植物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