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早期复极综合征与心律失常关系

时间:2022-03-13 08:34:06  浏览次数:

(1江西九江市九江军分区第二干休所 332000;

2江苏镇江市解放军第三五九医院老干部科 212001;

3湖南吉首市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416000)

【摘要】目的:综述早期复极综合征(ERS)与心律失常关系。 方法:检索ERS与心律失常文献资料,分析ERS的特点、类型、引起心律失常的类型、机理、诊断标准、治疗和预后。 结果:ERS心律失常发生率在20%~40%,以心动过缓、早搏多见。 结论: ERS为正常电生理变异,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属良性经过,预后良好。

【关键词】早期复极综合征;心律失常;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6-0477-01

早期复极综合征(Eamly Ropolarization Syndrome , ERS)系Shipley及Haellaran于1936年首先提出,主要是以心电图ST段J点抬高,可伴有心律失常和心前区痛,服用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的一组综合征。多见于中青年人,发生率为2.5%~9.1%。由于酷似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易误诊为器质性心脏病[1,2]

1 心电图特点和心律失常类型

1.1 心电图特点[1,3,4]

1.1.1 R波降支与ST段连接部出现J波,在V1-2导联可呈现r’图型。

1.1.2 ST段抬高0.1~0.6mV,为弓背向下型。

1.1.3 ST段抬高的导联,T波呈对称性增高,T波升支与ST段融合。

1.1.4 胸前导联R波升高,S波变小或消失。

1.1.5 T 波可出现倒置,多在V3-5导联,并有周期性变化,可变浅或直立。

1.1.6 P-R间期缩短,<0.14s,但大>0.12s。

1.1.7 在ST段抬高的导联及、Ⅱ、Ⅲ、avF导联可见双峰型P波。

2 心律失常类型[1,3,4]

早期复极综合征心律失常发生率在20%~40%,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但以心动过缓、早搏多见,可有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也可出现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罕有心室颤动。传导阻滞发生较少。但双峰P波和V1-2导联出现r’型易误为房内传导阻滞和右束支传导阻滞。

3 发生机理

3.1 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机理[1,3,4]: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3.1.1心电复极异常: 多数学者认为,早期复极综合征多因心内膜下部分心肌在整个心室除极尚未结束时提早复极引起,并多见于前壁心外膜下心肌,故ST段抬高以V2~V4为显著。

3.1.2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早期复极综合征绝大多数有心动过缓,睡眠时ST段抬高更为明显,而运动、体力活动和应激时,随心率增快,ST段可降至正常或恢复正常心电图。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与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3.1.3 附加的房室旁道: 有作者研究,早期复极综合征可能为房室旁道或旁束的房室传导的异常,是预激综合征的一个亚型,只是较预激综合征的传导更晚一些,J 点抬高和J 波出现为延迟的δ波,但尚需组织学加以证实。

3.1.4 心外膜机械性刺激: 国外学者对71例早期复极综合征的研究,有15例存在膈疝、食道憩室或左侧膈肌松驰,他们可对心外膜产生机械性刺激而出现早期复极综合征。

3.2 早期复极综合征引起心律失常机理[1,3,4]

3.2.1 早期复极电活动触发房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颤。

3.2.2 房室附加束或旁束的房室传导异常,引起折返性心律失常。

3.2.3 自主神经功能失衡,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自主神经功能不平衡,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

3.2.4 自律性增高,心外膜受刺激,可使心室局部心肌自律性增高,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3.2.5 心室肌的早期复极,致心室肌的总复极时间延长,复极不均造成室房折返和局部心肌微折返而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4 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

4.1 临床表现[1,2,5]:早期复极综合征是一种正常电生理变异,并非器质性心脏病,部分病人无任何症状。但仍有约60%病人有症状。主要表现有:头晕、胸闷、心悸、疲劳、失眠、心前区不适、刺痛,有时可向左肩、臂放射,但心前区痛不能用硝酸酯类药物缓解,而抗迷走神经药物和谷维素可使其消失。

4.2 诊断标准[1,3,4]:早期复极综合征诊断主要靠心电图,其标准有:

4.2.1 J点处ST段抬高。

4.2.2ST段抬高呈弓背凸面向下抬高,多见于V3~ V5、aVR导联不抬高。

4.2.3R波降支可出现J波。

4.2.4 T波高耸或倒置,

4.2.5 运动后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随心率增高ST段可全部或部分回到等电位线,J 波减小或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

4.2.6ST段抬高可持续数年,但随着年龄增加,ST段抬高幅度有下降趋势。

在确定早期复极综合征之前,应除外变异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超急性期、急性心包炎等类似心电图改变。

5 治疗与预后

5.1 治疗[1,3,4]

5.1.1 一般治疗: 早期复极综合征为良性心电图异常,无症状者可不需特殊治疗。若有临床症状者可给予对症处理。胸痛时可给予止痛剂,头晕、胸闷、失眠者可用安神补心丸、冠心苏合丸、谷维素等。

5.1.2 早期复极综合征伴心律失常的治疗: 对无症状的心律失常,如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可不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有房性和室性早搏者,可用654-2 10mg,一日三次,谷维素50~100mg,一日三次,多能有效控制;对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可用西地兰、维拉帕米、普罗帕酮、胺碘酮等药治疗。

5.2 预后[1,3]

早期复极综合征为正常电生理变异,属良性经过,预后良好。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心电图改变可渐减轻或恢复正常。只有正确认识,才能减少误诊误治。

参考文献

[1]张开滋,吾柏铭,慈书平,等.临床心律失常[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239-242

[2] 王学远.早期复极综合征误诊13例分析[M].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16(2):101-102

[3] 王蓉.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变化特点79例分析[M].实用心电学杂志,2010,19(2):103-105

[4] 梁丽,陈为,陈琼.56例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及心电图分析[M].中国实用医药,2010,5(26):80-81

[5] 赵彩霞.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早期复极综合征23例分析[M].疑难病杂志,2010,9(2):139-140

推荐访问: 心律失常 综合征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