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多模态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病例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3-11 08:31:12  浏览次数:

摘 要:目的 研究多模态PPT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病例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以临床医学本科生的PPT为研究语料,从选择PPT模态的角度分析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变化。结果 PPT模态运用以单一文字模态为主过渡到文字、图片、声音模态的多元化运用。在进行信息获取、模态选择、实验操作和学习评价的同时,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得到了发展。结论 多模态PPT演示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加强了学生间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多模态PPT 病例教学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b)-0139-02

医学微生物学是属于基础医学的课程[1],主要研究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其教学包括理论与实验。其中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中引入案例,以临床病例为导向展开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2]。但原有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教师决定上课进程,制定讨论方案,依照教材决定实验内容,学生亦步亦趋地完成。这就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失去了主体地位,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信息科技时代的来临使语言不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方法,图片、动作、声音等也参入到信息理解的过程中。人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也由以语言为中心转变为多种符号系统组成的多元识读[3]。本文以临床医学本科学生PPT演示作品为研究资料,从模态运用的角度分析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变化,探讨在多媒体技术发展的今天多模态PPT演示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1 学生PPT情况

本研究PPT源于本校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制作的 PPT。每一个病例都有既定的课堂讨论内容和任务,以两个病例为例说明。

病例一:患者发热5d,右背部肿块、表面有脓点,有脓液流出,伴全身畏寒、发热、食欲减退和全身不适。查体:T39℃↑,P90次/分↑,右腋淋巴结肿大,轻度触痛。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糖尿病10余年,服药治疗,但半年未就医检查(最可疑致病体:金黄色葡萄球菌)。

病例二:已婚女性(消化道末端与泌尿道末端接近,易于由消化道末端逆行感染泌尿道),一周前患上感,机体免疫力较低(正常菌群条件致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2d,伴头痛、乏力、寒战、发热、尿痛、腰痛伴向下放射性疼痛1d,无高血压、糖尿病和肾病史。查体:T38.5℃↑,血压、脉搏正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肾区叩痛,膀胱区压痛,眼睑及双下肢无明显水肿。实验室检查:WBC 16×109/L↑、N 82%↑,尿常规示蛋白尿、血尿、脓尿(最可疑致病体:大肠埃希菌)。

根据班级分为6个学习小组,教师指定学习病例,每周由两组各派一个成员在课堂上完成PPT演示。具体操作为:第一周学生阅读病例1并于第二周进行PPT展示,两个PPT合称作A1;第二周学生阅读病例2并于第三周进行PPT展示,两个PPT合称作A2;第三周学生阅读病例3并于第四周进行PPT展示,两个PPT合称作A3。为便于对比,要求PPT尽可能含初步诊断、感染可能性与感染途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病原体的鉴定方法、防治原则、可疑致病体等内容,并且设计微生物学检查的实验方案。此外,规定PPT篇幅和时间,每个PPT的页数介于5到10页之间,演示时间为5 min左右。PPT采用学生互评与师生评价结合,最终评定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2 模态运用

通过三周的PPT演示,观察到以下的变化趋势:第一,从单一的视觉模态到辅以听力模态;第二,视觉模态中单一文字模态的运用明显下降,文字+图片模态运用越来越多(见表1)。

2.1 视觉模态

2.1.1 文字

5 份PPT作品,在初步诊断、感染可能性与感染途径、致病机制、临床表现、病原体的鉴定方法、防治原则、可疑致病体呈现时都运用了文字模态,其中感染可能性与感染途径、致病机制两部分纯文字模态使用频率最高。如第一组作品的第五页运用单一文字模态描述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机制。

2.1.2 文字+图片

文字信息符号输入,配以相应的图片,有利于听众直观地确立信息形式与意义间的联系,化抽象为具体,增强趣味性。如在大肠埃希菌初步诊断时运用了文字+图片模态。

2.2 听觉模态

在作品中,听觉模态与视觉模态互补出现。如第三小组选用有声动画演示疾病的防治原则,让学生加深印象。

3 病例教學中PPT与多元识读能力

基于多媒体应用的PPT教学形成了信息获取、模态选择和学习评价结合的多元识读发展模式。

3.1 病例教学前:信息获取

传统的识读只重视文字,忽视其他模态,信息获取单一低效,不能完全调动学习者的能动性,很难培养阅读的兴趣;而多元识读是通过多模态吸引学习者注意力,感受学习的乐趣。在PPT作品制作前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每个班分为6个小组,每组6人,按小组对不同病例进行分析讨论,有些问题需到图书馆或上网查询参考书籍和文献。接触不同的多模态语篇,如查该致病菌相关文献,看病例视频,看致病机制动画图片等,再结合自身的先前在医学微生物学理论课学习的知识形成对语篇的认识,能很好地发展多元识读能力。

3.2 病例教学过程中:模态选择

课堂讨论时每组学推荐一名学生上台对病例进行讲解,然后小组中的其他学生补充,教师要参与此过程进行引导和指导。通过多模态教学,学生在PPT作品的多模态运用能力逐渐提高。从模态运用来看,5个PPT作品中,基本以文字为主模态,图片和声音为辅模态。文字以单模态出现,或者与图片结合以多模态形式呈现。与前两次PPT相比,后三次制作过程中,学生更多使用文字+图片避免频繁使用单一模态。文字+图片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还能促进对内容的理解,优化文字表述功能。模态选择的变化反映了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发生变化。

3.3 病例教学后:实验操作与学习评价

每组根据实验方案,利用实验室准备的材料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小组同学相互合作、相互监督。最后检测的结果是否与预测的结果一致,为什么?如果不一致又怎么办?在实验中会遇到可预见性或不可预见性问题,先由同学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再请教老师,指导老师参与学生讨论、给予学生启发,直到学生解决问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严格把握操作的规范性,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采用师生互评与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进行学习评价。教师评价包括评价学生表现情况和学习效果,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学生从评判者的角度参与教学评价,权衡各小组的长处与不足,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调整,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过程是多元识读能力的发展过程。

4 结语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到与临床贴近的知识。病例教学使学生在病例讨论中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通过多模态PPT演示,学生理解的知识比只看教科书牢固深刻,通过理论知识在临床病例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学生PPT的多模态的运用使病例教学法更加真实、生动,使抽象的理论变形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开拓学生视野,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小组讨论加强了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意识。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其创造性思维等。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PPT中存在一些不足,PPT的文字处理能力较弱,多数PPT中的文字是从书或网页直接复制而来,未进行加工处理;模态使用还是以文字为主,较单一;在PPT制作过程中,资料来源渠道仅限于优酷、土豆、豆丁等常用网站。其次,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往往不亲自动手操作,因此老师应严格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培养学生多元识读能力,教师的自身素质体现在具备相应的教育学和认知心理学相关知识,还有足够的多媒体技术知识。总之,基于多模态PPT演示的病例教学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了学生间团队合作,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戚中田.医学微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厲荣玉,董群,刘辉.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初探[J].继续医学教育,2014(9):28.

[3]管乐.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设计和实验研究[J].教育导刊,2016(3):65-69.

[4]范巧云,王健,刘小燕,等.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9):12.

[5]张梦军.论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优势及其对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新要求[J].教育与职业,2013(8):24.

[6]唐小云,石学魁,李霞,等.病例讨论课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5(8):17.

推荐访问: 微生物学 病例 多模 实验 医学
[多模态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病例教学中的应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