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立足科技发展,向蔚蓝色的海洋要健康

时间:2022-03-04 08:27:29  浏览次数:

去年金秋,记者在第二十四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第一次见到了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常务院长安毅教授。在这次会议上,安毅教授不但主持了“心血管病危险控制与康复”的分论坛会议,还在大会上作了《微血管再生之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复杂情况下的冠脉介入》等多场学术报告。而据记者此前了解,安毅教授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洋药物壳聚糖荷载支架预防再狭窄研究,其学科价值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而且,在“2013中国青岛心脏病介入论坛”上,他再次出任大会主席。

此前不久,趁着安毅教授莅京出席另一场学术会议的机会,本刊记者就上述两方面的话题,对安毅教授做了深入采访。

未来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两大要点

近些年在临床大力倡导中西医有效结合、社会心理药物“三位一体”治疗模式的安毅教授,在采访一开始,便“三句话不离本行”地向记者介绍了目前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情况。他认为:“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一个最重要的疾病之一。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心血管疾病发病人数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种主要致死疾病。第二方面的因素是:我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仍呈上升态势。有人预言,到2050年,我国的心血管疾病将成为一种像‘井喷’之势的大范围的流行性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对人类的影响,不仅局限在老年人身上,在中年人、青年人等各个年龄段都可以发生。心血管疾病作为一种随时可以导致人类猝死的疾病,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的高度关注。”

谈及冠心病临床治疗的发展进程,安毅教授介绍说:“冠心病治疗上存在四个里程碑,第一个里程碑是最早的药物治疗。第二个里程碑是到了上一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使冠心病的死亡率大幅下降。第三个里程碑就是介入治疗。早期的介入治疗主要是PTCA,通过球囊扩张栓塞的血管,使血流恢复。但还是有一部分病人出现了血管反弹的收缩,重新形成血栓,仍然面临着危险。第四个里程碑就是PCI技术,也是现阶段治疗冠心病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通过支架的置入使血流重新开通,它使得心肌梗死冠心病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死亡率和存活率出现一个大的逆转,从原先90%的死亡率变成今天90%的存活率,而死亡率则在5%以下。”

关于介入治疗,安毅教授认为,现在介入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后期病人的介入治疗术后的随访也是较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因为介入治疗只是对冠心病的一个缓解性的治疗,并不是最终的治疗。实施介入治疗后,病灶仍会发生狭窄、栓塞重新形成、机体对支架的排异等并发症,所以还需后续的观察和治疗。我觉得应该对介入治疗后的随访进行两方面的强化,一是在随访过程中,注意了解介入治疗所采取的操作方法,即选择什么样的支架、支架如何置放等情况,回顾性地从各个方面再次评估在病人身上实施的介入手术的效果,完善医疗过程的评价,从而进行更好的随访处理。第二是对病人特殊情况的随访,包括病人的症状是否缓解,过了第六个月的高峰期后有没有再狭窄的迹象,针对支架置入后所采取的综合治疗对病人有没有影响,如服用的药物对机体各系统的影响,药物支架中部分药物为抗肿瘤药物、其是否对病人产生毒性作用,即从患者层面上的随访。随访的手段可以是物理检查,也可以是各种相关的实验室影像学检查。”

谈到这里,安毅教授强调说:“冠心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逐渐升高,致死率也非常高的疾病。目前冠心病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由于介入治疗要求一定的医疗技术及医疗设施,目前只在三级及以上的医院开展。这样就导致了在大批人群集中的农村或者是基层医院以下的很多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我个人认为,未来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可能需要以下两个方面的努力:第一方面,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应该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科学,而且应该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及科学研究作为支撑。第二方面,强化治疗的规范化,以减少不必要的治疗,要对先进的诊疗技术进行广泛的推广,特别是在二级以上的医院以及乡镇级以上医院的急诊科和心血管内外科进行大范围的推广。这样才能使我国冠心病等的心血管疾病的致死率有所下降,进而对我国的医疗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把一些高精尖的技术局限在一些三级甲等以上的医院,使乡村、基层医院包括一些边远地区的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这正是我们需要努力改变的一个现状。”

海洋药物支架将成全球主打产品

在采访中,安毅教授终于触及到了记者亟需了解的、他承担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海洋药物壳聚糖荷载支架预防再狭窄研究问题。

对此,安毅教授首先回顾说:“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介入治疗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而支架置入技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最主要的手段;但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支架的研发要求也越来越高。经历了金属支架、镀膜支架、可溶性药物支架的研制历程,再狭窄等并发症越来越少,技术越来越完善。目前药物支架的种类相对较多,海洋药物支架正是在对支架不断研究的背景下出现的。”

安毅教授进一步阐释说,海洋药物不同于抗肿瘤药物,它是一种壳聚糖,是从海洋贝壳类提炼出来的药物,具有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壳聚糖是近年来被广泛研究的新型医用高分子材料,化学结构中含有活性自由氨基,溶于酸后糖链上的胺基与H+结合形成强大的正电荷离子团,它是由甲壳素经脱乙酰后得到的一种线性黏多糖,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在诸多领域都有应用,特别是在医用材料领域。而且,壳聚糖和羟基磷灰石复合的支架细胞黏附好,能促进软骨生长、增殖,表明壳聚糖与其他生物材料复合,进一步提高了所制备支架的生物学及力学性能。因为壳聚糖所有降解产物对人体均无毒性、无刺激、无免疫原性、无致突变效应以及该材料具有广谱的抑制细菌的作用,能促进上皮细胞生长和创面愈合,且来源广泛、价格便宜,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壳聚糖有修复软骨的潜能。同时,它还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可以作为生物骨架,运用在骨科、口腔科等学科。

安毅教授继续解释说:“目前,我们将壳聚糖转化到药物支架上来,这项研究已经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因为海洋药物支架不但环保而且价格低廉,符合环保低碳的理念,而且在介入治疗方面,海洋药物治疗的抗狭窄率和效能都不亚于抗肿瘤药物支架。目前,关于海洋药物的治疗还处在一个中间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总结和研发。从目前来看,这类药物支架将是未来我国甚至是全世界药物支架的主打产品,它有利于降低患者医疗费用,作为环保低碳理念的产品,具有极大的研发潜能。”

对此,安毅教授进一步解释说:“之所有说这项研究具有极大的潜能,是因为壳聚糖的上游产品甲壳素,广泛存在于低等植物菌类、藻类的细胞,和节肢动物如虾、蟹、昆虫等的外壳、贝类、软体动物的外壳和软骨。地球上每年甲壳素的生物合成量为数十亿吨,其中海洋生物的生成量在10亿吨以上,可以说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物资源。我们国家有广阔的海洋,如果我们能够立足于现代科技,合理地开发应用这些生物资源,使其服务于人类的生命健康,‘向海洋要健康’,将不是一句空话,将成为令人欣喜的事实!”

对此话题,安毅教授归结说:“总之,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正在医疗领域发挥着独特的魅力,关于其在临床应用的报道也非常多,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必将展现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复合型专家”的多学科知识构架

2013年8月30日至9月1日,由安毅教授出任大会主席的2013年青岛市心血管介入分会会议暨“2013第三届青岛·蓝色海湾”心血管介入论坛在青岛大学国际会议交流中心隆重召开。据记者了解,作为本届大会的主办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东区心内科是一个强有力的医疗整体,其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预防、诊断、治疗、抢救、护理等各个方面为患者提供了综合配套服务,做到足不出院即可享受到全方位的医疗服务。2008年荣获首批“山东省卫生厅两好一满意示范病房”,2009年成为博士学位及博士后授予学科。目前开放床位38张,两大医疗组,4个诊疗方向,其中包括冠心病周围血管病诊疗、心律失常电生理诊疗、先天性心脏病诊疗、高血压及心力衰竭诊疗。拥有心脏病重症监护中心(CCU),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心(飞利浦DSA),无创动脉硬化(PWV、ABI)检测室,永久起搏器随访及电生理检查室、社会医学咨询中心等,已与胶州、胶南、城阳、即墨、莱西、招远、平度等胶东半岛地区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了双向转诊网络体系。学科年门诊量近两万人次,全年各类介入手术600余例。

关于青岛地区心血管病的发病情况,安毅教授介绍说:“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人群监测研究结果显示,青岛市男性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省市中均为最高。”谈及这次学术会议,继续出任大会主席的安毅教授介绍说:“青岛医学会心血管介入分会成立以来,已经成为半岛地区心血管介入医师交流学术、切磋技艺、整合资源、培养骨干、普及科学的重要平台。为满足广大委员学术发展的需要,完成学会赋予的使命,我们迎来了第三届心血管介入论坛。这届论坛由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出任名誉主席。与往年一样,本届介入论坛仍以半岛地区心血管专业医生人员为主体。鉴于心血管疾病的现状,对本次会议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如下设置:名家论坛 、基层心血管介入医生基础理论培训、介入个案分享专家点评、疑难病例讨论等,国内知名心血管专家光临授课、点评交流。我们希望这个论坛能够为半岛地区的学术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据记者了解,安毅教授于1992年考取硕博连读,1998年获批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心血管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为我国著名心血管专业孟繁超教授。作为国家最早的培养的医学复合人才——心血管专业博士后,他经历了从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历时8年,从神经科、介入科、心血管内科的严格培养,拥有从基础到临床的多学科的知识构架。他于1995年率先开展中枢神经损伤康复研究,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率先参加全国“急性脑梗塞药物溶栓”、“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协作研究及亚冬眠脑梗塞康复基础研究,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及科技进步奖。他在中西医结合在脑血管病后遗症、截瘫康复、癫痫、周围神经损伤治疗方面,研发出独到治疗方略,获得社会及患者高度认可。他配合团中央率先开展“博士万里行、送科技下乡”活动,获团中央颁发的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称号,获黑龙江省政府1996年度“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称号,并先后到日本、新加坡、德国接受介入技术培训,于1998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钬激光打孔治疗顽固性心绞痛”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在攻读博士及博士后期间,先后到日本等国接受正规的临床介入技能训练,熟练掌握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塞的造影、支架植入;各类起搏器的植入;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周围血管再通术等介入治疗。完成各类手术近一万例,成功率达百分之九十九。临床倡导中西医有效结合、社会心理药物“三位一体”模式,赢得了患者高度认可,年门诊人数近万人次。。

从医多年以来,安毅教授在复杂的冠脉病变诊治方面,已经成为青岛市疑难病例介入治疗方面的权威医师。而冠心病人的救治是需要争分夺秒,为此,安毅教授在该院倡导建立了全天候24小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绿色通道,在青岛地区形成了最及时、完整的与国内接轨的急救体系,使抢救死亡率降至国内平均线5%以下。在临床工作之余,安毅教授倡导开展三级治疗及建立相关预防体系,并对二级医院及社会保健进行健康指导,让门诊建立了病人档案,从而进行个性化治疗,让疑难危重病人在重症监护中接受治疗,通过相关学科做协作实施,对病人进行单元化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为享誉业内的专家,安毅教授不仅为病人提供了最佳的治疗服务,还通过毕生所学,为心脏内科培养了大量的高精尖人才。他作为博士生导师所培养的十多名博士以及30多名硕士,已经活跃在各地对抗心血管疾病的前沿……

专家简介

安毅,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常务院长,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东区心内科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山东省心血管病学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分会山东省主任委员、山东省心血管病介入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心血管介入学会主任委员。 1995年率先开展中枢神经损伤康复研究,1996年率先参加全国“急性脑梗塞药物溶栓”、“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协作研究及亚冬眠脑梗塞康复基础研究。临床倡导中西医有效结合、社会心理药物“三位一体”模式,年门诊人数近万人次。他创建的二、三级医院远程可视会诊体系,辐射30余家医院。目前承担国家自然基金两项,其中海洋药物壳聚糖荷载支架预防再狭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抗内皮炎药物谱筛查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省、市级重点课题6项,完成鉴定3项,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表国际论文SCI文章8篇,在国内各级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6部。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

推荐访问: 蔚蓝色 科技发展 立足 海洋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