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时间:2022-04-06 08:20:34  浏览次数: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实施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中的作用。方法将90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将引入健康教育,根据患者需要进行全程、个性化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血糖、体重、健康教育知识达标率3项教育前后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使患者在短时间内获得最重要的基本知识,从而采取健康的行为,促进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临床研究

糖尿病是胰岛素B细胞分泌缺陷和(或)对胰岛素作用的抵抗为特征的一组代谢疾病。由于与心理社会因素、肥胖、应激性生活事件密切相关,糖尿病也是经典的心身疾病[1]。笔者认为对糖尿病患者加大健康教育力度,才能使其对本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去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使病情早日得到控制,提高生存质量,现将具体实施方法与成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45例。入组标准符合(ADA)标准。患者能独立或与家属共同完成健康教育。观察组45例,男28例,女17例,年龄50~86岁,平均68.35岁,病程1~15年;对照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52~85岁,平均66.98岁,病程1~13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处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用常规药物降糖及对症治疗。观察组给予健康教育,根据患者发病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可采用耐心、细致的教育方式,逐步、反复多次的健康教育方法。语言应通俗易懂。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病因、症状、并发症、饮食治疗及药物治疗的方法,指导患者对防治效果进行正确自我评价,具体如下。

1.2.1让患者和家属明白治疗的目的是积极控制血糖、预防各种并发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使之主动配合治疗。

1.2.2加强患者自我管理的观念,教会患者自测血糖、控制饮食的基本做法,如何实施运动疗法以及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平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皮肤损伤,预防感染;重视足的保养与护理。

1.2.3让患者熟悉所用药物的名称、方法和副作用。

1.2.4讲解有关酮症酸中毒和低血糖反应等紧急情况的知识,嘱患者随身携带糖果以备低血糖时用。嘱患者应随身携带患者资料卡,以便发生意外时能得到及时救助。

1.2.5定期复查血糖、肾功能及眼底。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达标例数、血糖控制理想例数、体重控制理想例数经过统计学处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2]。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可有效地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3.1糖尿病的心理因素病因学

3.1.1应激性生活事件实验证明,心理应激后糖尿病患者和健康人均可出现短暂的血糖增高、尿中糖和酮体含量增加。与糖尿病患者不同的是,健康人在消除应激后,血糖很快恢复正常。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糖尿病发病率增加最快的是由穷变富急剧变化着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韩国、新加坡、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目前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前三位国家是印度、中国、美国。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自2007年6月~2008年5月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20年增长3倍。美国黑人死于糖尿病者比白人高1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如地震、水灾、海啸等)时,糖尿病发病率较灾前明显增加[3]。Holmes或Rahe研究生活应激事件,如丧失亲人、失业、离婚、创伤、人际关系紧张、心理压力大与糖尿病的发生、病情加重、恶化及并发症相关。

3.1.2糖尿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龄、久坐、妊娠、高脂饮食、肥胖、家族史等。

3.2糖尿病患者的人格特征通过回顾性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性格不成熟、被动依赖、优柔寡断、缺乏自信,有不安全感、拘谨、情绪不稳定,抑郁、自卑、神经质,亦称糖尿患者格。目前缺乏前瞻性研究来证实糖尿病患者是否有特征性的人格。糖尿病性格特征与童年生活和双亲态度有关,从家庭调查发现,童年时双亲对孩子过分焦虑、溺爱,或过分严格或听之任之,致使他们养成易于依赖或易于反抗的性格。大量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具有内倾型、不稳定型及掩饰型的个性特征。

3.3糖尿病的心理生物学机制过分紧张、焦虑、抑郁、贪食、肥胖、缺乏运动等心理行为以及嗜烟酒、高脂饮食,引起细胞氧化应激反应,肌肉组织的葡萄糖摄取和利用减少,血糖增高,促使胰岛B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即胰岛素抵抗,IR)。在糖尿病确诊之前15~20年IR即已存在,此时称糖尿病前期。随着时间延长,长期的IR和葡萄糖的糖毒作用及氧自由基对胰岛B细胞的氧化应激作用,进一步损害B细胞直至不能逆转,而促发糖尿病,同时氧化应激反应启动了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硬化过程[4]。心理应激的影响:(1)刺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髓质轴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即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α-受体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促使血糖升高,长期应激导致糖尿病。(2)精神压力强烈而持久,可激活大脑皮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分泌大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后者促进肝糖原异生,使血糖升高。(3)在负性生活事件中,心理应激影响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启动自身免疫反应,导致IR、糖耐量降低、B细胞异常分泌。急性生活事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引起糖尿病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并发症。(4)机体处于焦虑状态时,可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升高,紧张情绪还降低肾糖阈,使尿糖排泄增加。恶劣心境、长期抑郁状态,使胰岛素合成进一步减少,而加重病情,并发酮症酸中毒,甚至高渗性昏迷而死。因此,情绪不但是糖尿病的病因,还可影响病情的预后。

3.4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反应糖尿病是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非感染性疾病之一,糖尿病也是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肾衰竭、失明的主要原因,其病变可侵犯某个器官或者侵犯多个器官和系统。不同年龄均可罹患本病。糖尿病的病程进展虽比较缓慢,但常常可因酮中毒、昏迷、低血糖、多器官衰竭等威胁生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糖尿病患者病情易于波动,对饮食和药物治疗要求严格,又是一个难以应对的应激源,容易发生心理的矛盾、精神紧张、恐惧、忧郁、失望、无依靠感、无所适从、悲哀,严重者甚至自杀。对糖尿病与抑郁关系的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抑郁的发生率≥25%,抑郁与高血糖显著相关,抑郁情绪会影响糖的代谢,使机体对糖代谢的调节能力降低,增加了糖尿病的风险[5]。此外,情绪障碍可引起免疫功能异常,引发糖尿病。血糖的波动可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使其注意力、定向力、记忆力、感知觉、执行功能及思维能力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并发脑梗死者可发展为血管性痴呆。糖尿病的认知功能障碍,又影响了患者的心理、生活、社会功能。

3.5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3.5.1心理咨询对糖尿病患者及家庭进行健康教育,让其了解糖尿病的基础知识,学会注射胰岛素和尿糖测定技术及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知识。医务人员和亲属给予患者支持性心理治疗,会提高患者对糖尿病医疗计划的依从性。由于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并要坚持注射胰岛素及饮食控制,生活方式也受到一定限制,因此患者精神负担较重,多出现抑郁、焦虑、恐惧、失望心理。有的患者到处乱投医,对治疗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患者持无所谓态度,既不控制饮食,也不认真对待治疗;有的患者极易产生急躁情绪,这些都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和病情的稳定。合并眼、肾、神经、血管等并发症的晚期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受到影响,生活不能自理,对生活失去信心,消极悲观,表现为易于烦躁、激怒,甚至产生轻生的心理。医护人员应耐心劝导患者,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告诉他们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可消除或减轻糖尿症状。要劝慰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3.5.2运动疗法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体力情况进行有计划、科学的运动锻炼,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运动宜在饭后进行,根据年龄、性别、体力、病情及有无并发症,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刚开始时运动量不能过度,运动方式以散步、打太极拳等为宜,要持之以恒,不能间断。运动强度以心率作为指标,应该控制在该年龄所达到的最高心率的60%~80%[6]。重视运动中和运动后的感觉,告诉患者出现呼吸费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及时停止运动。

3.5.3饮食治疗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最基础的治疗。提高患者对治疗医嘱的依从性,可采用行为治疗。饮食治疗的宗旨是控制血糖,减轻体重,改善脂类代谢。饮食治疗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措施,不论糖尿病类型、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和药物治疗,都应严格、长期执行饮食管理,饮食的总热量和营养成分必须适应生理需要,进餐定时定量,以利于血糖的控制[7,8]。

3.5.4生物反馈疗法通过生物反馈松弛训练,消除患者的精神紧张及负性情绪,使其保持健康的心态,可使血糖下降,糖耐量明显改善,外周血流增强,微循环得到改善。并发焦虑或抑郁障碍者给予SSRIs药物治疗。

综上所述,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实施在护理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健康教育增加了患者对糖尿病的客观认识,使患者在住院期间最大限度掌握了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有效的引导患者进行自我护理,纠正了患者以往不良饮食及不健康行为,提高了生活质量。通过教育,患者可以熟练掌握健康的相关知识,让他们和健康人一样健康长寿。

参考文献

[1]万长秀,周凤,范德兰.临床护理人员健康教育实施现状调查.护理学杂志,2004,19(13):74.

[2]朱玉娥.应用临床路径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泰山卫生,2010,(34):2-4.

[3]谢虹.糖尿病健康教育实施要素.护理学杂志,2005,20(7):71-72.

[4]何冰,杨伟光.老年糖尿病的康复教育.中国康复,2003,18(5):218-319.

[5]王曙宁.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泰山卫生,2010,(34):47-48.

[6]唐迎春.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体会.健康必读杂志,2010,4(4):59.

[7]肖健,陈明兰,张红军,等.贝那普利联合缬沙坦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10,7(5):40-42.

[8]李洁,徐淑娟,高金霞.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0例临床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10,7(5):65-66.

【收稿日期】2011-07-26

推荐访问: 健康教育 临床 价值 糖尿病治疗 研究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