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得体会 >

148例小儿肠梗阻的护理体会

时间:2022-05-08 11:30:04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肠梗阻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48例肠梗阻患儿的护理措施,分析和总结护理经验,提高救治成功率。结果:全部148例患儿中,成功治愈出院146例;仅2例新生儿患儿因基础体质差、病情危重死于手术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其有效治愈率为98.65%。结论: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有利于肠梗阻患儿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 小儿肠梗阻; 护理; 体会

肠梗阻是小儿外科最常见急腹症之一,它可由多种不同原因引起,常以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停止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发生于小儿任何段年龄,起病急、进展快,易并发内环境紊乱、肠坏死、腹膜炎等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患儿生命[1]。在临床治疗中,加强对小儿肠梗阻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笔者所在医院小儿外科自2007年至今共收治肠梗阻患儿14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小儿外科2007年6月-2011年11月住院部收治的148例肠梗阻患儿,男67例,女81例;年龄14 d~11岁,平均年龄(14±3.2)个月。该14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和排便停止等临床表现,在以上临床表现基础上,酌情进行CT检查、X线平片检查、钡剂灌肠、彩超等检查,由此确诊为肠梗阻。在该148例患儿中,有86例患儿为肠粘连,21例患儿为肠扭转,10例患儿为肠道畸形,4例患儿为肠蛔虫,14例患儿为肠狭窄,13例患儿发生肠梗阻的原因不明。所有患儿中,101例保守治疗,47例手术治疗。

1.2 护理方法

1.2.1 除常规实施监测患儿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的护理措施之外,因为小儿肠梗阻发生原因多样,故实施护理时不可按照固定模式实行,应针对不同的病情,酌情制定对应的护理计划

1.2.2 保守治疗的患儿护理 对于小儿单纯性肠梗阻,大部分患儿可通过保守处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操作:抽血完善相关化验检查、建立静脉通路、灌肠、实行胃肠减压等。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2.2.1 正确有效的胃肠减压 (1)因小儿不能主动配合胃管的插入,客观上提高了下胃管的操作难度,故护理人员应刻意加强此方面的操作训练,提高一次置管的成功率,减少因反复置管导致的患儿不适及鼻、口腔、食管创伤的可能性。注意选取长度及粗细适合的胃管进行留置保留。(2)置管成功后,连接胃肠减压袋,期间应注意胃管的固定、引流的通畅及保证有效的负压引流。(3)密切观察并记录引流物液量及性状,如引流物持续为墨绿色液体,应考虑梗阻未完全缓解;一旦出现血性引流物,应考虑肠缺血坏死可能性,均应尽早报告医生,为进一步处理及治疗赢得时间。(4)为保证引流的通畅,每天应使用0.9%氯化钠50 ml对胃管进行冲洗,以防止引流物将胃管阻塞[2]。(5)每天应行鼻腔及口腔护理,以防止胃管对鼻腔黏膜及口腔黏膜压迫刺激造成感染。

1.2.2.2 灌肠盐水的选择 肠梗阻患儿常用开塞露、0.9%氯化钠等灌肠,在使用0.9%氯化钠灌肠时,应采用加温至30 ℃左右的生理盐水低压灌肠,以达到刺激肠管蠕动,解除肠管梗阻的治疗效果[3]。因儿童肠道黏膜娇嫩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如盐水温度过高,会烫伤肠道黏膜;如使用温度过低或未加温的生理盐水,则容易造成患儿的低体温出现。灌肠过程中应控制进液的速度,如灌肠速度过快,可导致腹压急剧增高,从而限制了膈肌下移,影响呼吸运动。

1.2.2.3 高热的处理 肠梗阻患儿常因脱水、肠蠕动减弱导致肠毒素吸收、感染等原因出现高热症状;严重患儿高热期间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模糊甚至抽搐症状,故合理有效的控制体温是治疗的关键所在。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外,发热期间患儿应松解包被及衣服,给予物理降温,如以上处理体温仍不能恢复至38.5 ℃以下,可使用退热剂直肠给药协助控制体温。

1.2.2.4 输液中的注意事项 婴幼儿代谢旺盛但肝肾功能发育不成熟,故相比成人更容易发生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特别是当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时补碱、补钾必须按照规定浓度和滴速进行输液(补碱量所需碳酸氢钠可参考血气计算给予;补充氯化钾时速度应小于每小时0.3 mmol/L,浓度小于40 mmol/L),通过以上处理,既可以迅速、安全地纠正内环境,防止过快的滴入氯化钾可能导致的心脏抑制作用;同时又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不会因内环境紊乱导致胃肠肌肉张力减退,从而达到治疗腹胀的作用[4]。肠梗阻患儿儿常因不能正常进食而需要静脉补液甚至静脉营养治疗,输液时间长,输入的液体渗透压高,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巡视,防止药液皮下渗出的发生。一旦发生,酌情可使用25%硫酸镁溶液局部热敷促进渗液的吸收。

1.2.2.5 心理护理 入院时应向患儿家长耐心、详细交代肠梗阻的起因、转归及预后等知识,交代如保守治疗无效,行手术治疗的必要性,由此来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由于肠梗阻常发生突然,患儿及其家长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的情绪,除积极进行常规治疗外,医护人员应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抚慰,增强他们战胜病痛的信心,以便更好的配合治疗。

1.2.3 肠梗阻的手术护理 当肠梗阻患儿经过非手术疗法治疗后,原有症状不能缓解,又出现腹痛腹胀加剧、发热、呕血、便血、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症状时,考虑为合并肠坏死、腹膜炎、中毒性休克发生的可能性,此时应终止原保守治疗而改为手术探查 [5]。

2 结果

全部148例患儿中,成功治愈出院146例;仅2例新生儿患儿因基础体质差、病情危重死于手术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其有效治愈率为98.65%。

3 讨论

3.1 因患儿术后常不能准确表达病情,故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以便于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改变,及时汇报医生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减少因发现时间延误导致的病情加重的可能性。

3.2 小儿肠梗阻手术患者采取全麻方式,当术毕返回病房后,未清醒患儿应采取去枕平卧位,除常规低流量吸氧、心电监护外,还应注意因呕吐发生误吸而导致窒息可能性;故应将患儿头偏向一侧,常规将一次性气管吸引管置于患儿床旁,一旦出现窒息,第一时间给予清理气道及口腔。当患儿麻醉清醒后,可采取半卧位体位,可有效减少腹壁张力,从而达到减轻切口疼痛及改善呼吸的作用。

3.3 密切监测术后并发症 患儿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肠瘘,一般发生在手术后的第7~10 d左右,当患儿出现持续性发热、白细胞总数增高、腹胀、呕吐、哭闹及切口红肿,伴引流管或切口处粪臭味液体流出时,应考虑肠瘘发生。应及时通知医生以便进一步处理[6]。

3.4 胃肠减压及腹腔引流管护理 术后应将胃肠减压及腹腔引流管妥善固定,避免折叠、扭曲及受压,达到引流通畅的目的;对引流液的颜色、量、性状等要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引流袋应当每日更换,以防止逆行感染的发生,在肠蠕动和肛门排气排便恢复后需要将胃肠减压停止,腹腔引流量小于10 ml每天时可考虑拔除腹腔引流管。

3.5 术后应积极鼓励患儿尽早活动以达到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的功效。对于不能独立下床活动的患儿,可在术后24 h内在床上活动;可下床行走的患儿,尽早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活动量要由少至多逐渐加量,循序渐进,过早的大量活动反而不利于术后的创面恢复。

3.6 健康教育 出院前应给予患儿家长正确的出院指导,注意饮食卫生,规律饮食、全面均衡营养,合理补充含粗纤维素食物;腹部应常规保暖,避免饭后剧烈活动,出院后若有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再次就诊。小儿肠梗阻发病多、发病急,但只要认真做好各项护理工作,同时积极的配合医生治疗,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裘法祖,孟承伟.实用外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48.

[2] 段光琦,浦征宇,张敏,等.新生儿肠梗阻96例诊治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9,8(6):44-46.

[3] 王红.新生儿肠梗阻和肠穿孔的诊治[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4(1):109-110.

[4] 魏宏强,黄宗文.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全性肠梗阻130例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9,35(11):1729.

[5] 曹新伟,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42-243.

[6] 粱建波,张国波,李益中.小儿急性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探讨[J].实用医学杂志,2011,21(241):276.

(收稿日期:2012-10-09) (本文编辑:李静)

推荐访问: 肠梗阻 小儿 护理 体会
[148例小儿肠梗阻的护理体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