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开发生态水电,实现和谐发展

时间:2022-05-18 11:15:03  浏览次数:

“大乌江的水啊,流动着蓝色的向往,啊哎哟喂,高原是大海,森林是波涛……”多少年前,一曲《乌江之恋》唱出了令人神往的乌江之美。在“西电东送”的能源格局中,华电集团承担了开发乌江水电的重任。17年来,华电集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子,致力于水电开发与生态环保的良性互动,在乌江水电开发中创新生态水电开发模式,践行了“开发一个水电,留下一片风景”的庄严承诺,实现了工程、环保与生态的和谐发展。

“索风营电站建设公司的绿色环保搞得非常好,从工程开始就把建设与环保很好地结合起来,今后的电厂都应这样”。2005年2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视察乌江索风营水电站时,对华电集团在乌江水电开发中的环保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07年,8位两院院士组成中国工程院可再生能源战略研究水能组,对乌江水电开发进行了考察,结论是:“乌江梯级水电开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开发环保并重、企业社会双赢的新路子。”

如今,“高峡出平湖”,电站库区内植被茂密,河水碧绿,岩原鲤在江底嬉戏,藏酋猴在林间跳跃,旖旎秀美的库区风光,宛如建成的一座座“水电公园”,每年吸引游客上百万人次。

乌江水电“富矿”面临生态环境考验

乌江是贵州省第一大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的一条支流,有南北两源。从南源的三岔河至河口全长1037千米,天然落差2124米,水量与黄河相当,流域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043万千瓦,其中干流为580万千瓦,是名副其实的水电“富矿”。

华电集团对乌江的梯级开发,正是为了将这些蕴藏着的能源利用起来。根据国家批准的《乌江千流规划报告》,乌江干流共兴建11座大中型水电站,包括乌江渡、东风、构皮滩,普定、引子渡、洪家渡、索风营、彭水、思林、沙沱水电站等。

水电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各界争议的焦点。兴建大坝引起泥沙冲淤,库岸滑坡、塌坍,水土流失,水质污染,库区淹没等问题,使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就乌江水电站开发来说,如何保证工程施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如何保护库区的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自乌江流域第一个水电站的建设开始,无一不严峻考验着华电集团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多措并举建设乌江生态水电

水电开发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华电集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出发,切实将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落到实处,多方探索和实践最优的生态水电模式。

推行技术环保,减少生态破坏。“不破坏就是最好的环保”。华电集团积极推行技术环保,从设计、施工到运营,最大程度地考虑环境保护,以先进的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设计上优化调整部分工程布局,尽量避免大规模明挖及高边坡洞挖造成对地表环境的破坏。

“西电东送”标志性工程——装机容量为300万千瓦的乌江构皮滩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总共减少了206.24万立方米土石方开挖和23.9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相应减少弃渣量206.24万立方米,减少受影响的植被面积7.2万立方米,减少料场开挖30万立方米,有效保护了工程建设区现有植被。

同时,水电开发中,华电集团采用先进的设备和工艺。索风营人工砂石系统在国内第一次应用“半干法”制砂工艺,较常规砂石系统大大降低能耗,在减少粉尘、废水的同时,废水回收再利用率达到80%,创国内领先水平。对施工中的弃渣,不搞“一弃了之”,因地制宜,用于填充溶洞。

同步恢复植被。在乌江水电工程建设中,华电集团边建设,边恢复植被,因地制宜,大规模种植了适宜当地环境的洋桉、香根草、爬藤、香樟树、垂柳等绿植,同步实施绿化。近年来,华电在贵州乌江流域植被保护的投资已经超过6亿元。

截至目前,已建的洪家渡电站绿化面积达58.22万平方米,各种植物达32.14万株;索风营电站现己完成绿化总面积40.86万平方米;在建的构皮滩电站工地植树近3000株,植爬藤5万余株,渣场坡脚建挡墙,挡墙上建绿化槽2500米,植迎春花2.5万余株,对堆积体、高边坡采用混凝土网格护坡、复合植被的绿化冶理方案,下垂上攀的藤蔓植物形成具有自支撑、自组织与自我修复能力的植物保护层。

保护生物多样性。针对水电站建设对乌江流域珍稀鱼类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华电集团与国内权威鱼类研究和养殖机构合作,先后在索风营、思林水电站修建了两座国内先进的鱼类增殖放流站,坚持按技术规范增殖放流特有珍稀鱼类,重点繁殖放流乌江特有的岩原鲤、白甲鱼、中华倒刺鲃、长薄鳅等珍稀鱼类,并维持20年左右的增殖放流和水生生态监测。

2009年8月,东风、索风营、乌江渡、思林等水库首次同时放流岩原鲤、白甲鱼、中华倒刺鲃等乌江特有珍稀鱼类17万尾。至今,华电集团在乌江流域已放流各种珍稀鱼类135万尾,乌江鱼类增殖放流案例入选国资委优秀社会责任实践案例。

陆生生物保护方面,水库蓄水后,正常高水位以下的植被将被淹没,猕猴、藏酋猴等生活环境受到影响。为保护这些陆生生物,华电集团在库区建设了猕猴、藏酋猴栖息地,水库蓄水到正常高水位后,在栖息地种植茅栗、猕猴桃、火棘等果树,并对猕猴、藏酋猴经常活动的区域定点定时投放食物。经观察,目前库区猕猴、藏酋猴活动区域逐渐扩大,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2008年贵州发生雪灾,许多动物伤亡,乌江索风营电站却“风景这边独好”,吸引了众多野生动物出于动物本能的选择跑来安全度冬。胜于雄辩的事实表明,减少水电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创造更好的环境,并非天方夜谭。

未来生态水电值得期许

事实上,不仅在乌江流域,华电集团还在推动怒江、金沙江上游水电开发的规划环评工作时,提出要有选择、有限度地开发流域水能资源,在电站之间保留一定面积的流水生境,并建立鱼类增殖放流站,以切实缓解水电开发造成的不利影响,避免本地珍稀特有鱼类的衰亡。

同时为了加强流域开发中的鱼类资源保护,提高华电集团鱼类增殖放流站建设、运营的整体水平,华电集团还注重经验总结,加大科研力度。

“作为中国大型发电企业集团之一,为减轻水电工程对生态资源带来的影响,华电集团在水电开发建设时,优化工程项目设计,实施鱼类增殖放流项目,尽最大努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企业与自然和谐发展”。这是有关专家对于华电集团开发水电不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高度评价

受益于“十二五”期间水电大开发的政策,华电水电开发将迎来新的一轮发展契机,加快推进金中、金上、北盘江、怒江、叶尔羌河等流域水电开发。未来一个时期,华电水电发展非常值得期许,而更值得期许的是华电水电乃至中国水电更大规模的生态开发。

推荐访问: 和谐发展 水电 生态 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