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07年文言文教育教学研究综述

时间:2022-05-14 12:55:04  浏览次数:

本文筛选了2007年度的相关研究文献,文献的主要来源是各大学学报、部分教育类综合期刊、语言文字类杂志、语文教育研究专门期刊、人大复印资料文言文教育研究的相关内容等。

本综述力图对2007年度文言文教育教学研究做全方位的扫描,在此基础上反思我们在文言文教学研究中的得失,进而探寻语文文言文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突破点。因限于篇幅,本综述未能涉及到具体课文篇目的研讨和教学设计,笔者此处仅选择宏观性的理论研究文章择要介绍如下,重要的文章或有遗漏,敬请谅解。

一、文言文“文白之争”、“文”“言”之争及其文化价值建设,是本年度语文教育界争论和讨论的重点问题

本年度对文言文“文”与“言”之争以及文言文文化价值的讨论颇为热烈。自04年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发起“我们该给文言什么待遇”的讨论,以王尚文先生的《“文白并重”是开历史倒车》为导火索,就基础教育领域中文言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展开论争,出其不意地引发“文白之争”以来,经过语文教育界几次“文白之争”的讨论之后,学界目前对“文白之争”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文言文让位于白话文是历史趋势,但文言文仍然需要学。不过,不同观点依然存在,近两年来,也出现了一种提倡白话化的观点,要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使学生不必通过古代典籍也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此,07年伊始,国内部分知名专家、学者、作家通过《现代语文》杂志,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几乎所有的被采访学者都异口同声地表示,不读文言文,不读古典文学是荒唐的,应该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如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指出,“淡化文言文教学是脱离语文学习规律的。”南京大学丁帆教授提出,“古典文学和古汉语知识是中国文学和中国语言的立足之本。”南京师范大学何永康教授针对“淡化文言文教学”的观点,更是毫不留情地批评:“现在有些人想把文言文取消是荒唐的,是他不懂古文。”北京大学林焘教授语重心长地表示:“文言文教学有传承文化的作用,不能把文言文看成纯粹的语言教育。”他认为,现在语文课比过去的政治课还重要,而要想把语文教育搞好,不重视文言文教学是不行的,如果语文教学把文言文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人文教育肯定是失败的。南京大学鲁国尧教授则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表示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应该对传统文化里的精华加以继承。首都师范大学饶杰腾教授虽然认为文言文是一把双刃剑,有的里边也掺有历史糟粕,在中学教育中没有必要增加文言文比重,主张少学文言文,但他也认为不能不学文言文。基本上,参与采访的各位知名学者、专家都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重视文言文,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①。

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在具体的实践中,文言文应当怎样教?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是重“文”还是重“言”?07年度的有关论争,已开始从“文白之争”转向了“‘文’‘言’之争”。对此,语文教育界展开了一场热切的讨论,研究者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张广录批判了当下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现象,指出当前中学语文教育界这种重“言”轻“文”的流行趋势,乃是语文教育界的一个误区,是一种买椟还珠,本末倒置的行为。② 张启燕则在此问题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文言文教学须以“言”为本,将字词与文章的内涵紧密结合起来,以“言”为基点,因“言”解文、辨文、品文、探文、创文,在落实工具性的同时,兼顾人文精神的发展。 ③彭玉华则从追求文与言的和谐角度,提出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实施途径无疑应当是和谐、相生、交融的,必须通过教学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和谐共生,他在《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思考》一文中,更是毫不留情地指出重“言”轻“文”、重“文”轻“言”都是存在弊病的,必须“文”“言”并重。④曹勇军则从具体实践的角度,亦提出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必须追求文言、文学和文化的和谐统一。⑤

对于文言文的现代价值问题,本年度也有一些学者对此作了一番研究,绝大部分的学者与教师都认为,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最大的作用是感受古代文化的精妙,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继承中华文化,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实现文化上的传承和发展,古为今用,如李迎春指出必须强化文言文的文学教育功能、教化功能,⑥杨琦晖指出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应当是文化⑦等等。其他亦有少量文章论及,但新意不大,故皆从略。

二、对文言文的现代性问题的探寻,为当下文言文的教学建设提供了指引

有关文言文现代性的研究是07年度文言文教育研究中相当出色的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是暨南大学中文系熊焰先生的相关研究。有关文言文现代性问题的探讨,学术界早已存在,该文的突出特色在于将现代性问题与现代文化建设巧妙连接,使有关文言文现代性问题的探讨进一步具体化、实在化,避免了凌空蹈虚的不良倾向。一方面,熊焰先生认为,“无论是从语言品质及其文化品位的建构,还是从语言规范和语言价值功能的确认,抑或是从特殊文体应制要求的遵守,现代文言文都获得了卓有成效地参与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价值地位”。“在文化情感认同和文化趣尚意义上写作和倡导的现代文言文,是中国现代语言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任何从政治保守乃至商业运作的角度倡导的文言文, 都只是现代语言文化建设中的逆流”。另一方面,熊先生并不赞同文言文的大面积推广,例如,他不赞同学衡派代表人物胡先骕在《中国文学改良论》中所论述的“文言文具有典雅的品味与高尚的品格,即使简单一点也无妨,要让少年学生掌握”的观点。他指出,胡先骕先生所谓的只要不是“奇僻”“艰涩”的古文,“苟施以相当之教育,犹谓十四五龄之中学生不能领解其义,吾之不信也”的观点,乃是一种做作与勉强的文言文写作。针对当下流行的高中生文言文写作,熊先生则指出,文言文毕竟属于过时了的一种语文形式,没必要也不应该扩大它的应用范围,更不应该在青少年当中作一种导向性的推荐。⑧

面对当今社会文言文教学所面临的现代性危机,一线的中学教师也有所批判和反思,如潘保红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一文中,针对文言文教学中的困惑与尴尬,提出了“文言文的实用性在哪里”的问题,直指文言文为“一种将来几乎用不上的古老语言”。她认为,一方面当下文言文的社会基础薄弱,缺乏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在教学上,不仅文言文教授主体方法古板,而且文言文接受主体意识淡薄,这些原因共同造成文言文不受重视,地位降低的尴尬局面。 ⑨

三、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及思考,依旧是文言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突出亮点,文言文诵读教学,依然备受人们关注

对于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及思考是文言文教学研究的传统热点,对于如何改善文言文教学,在这方面,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多种探索。其中比较有新意的文章有:杨榀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文言文“四步”教学模式,以自读自疑、互问互答、提问解答、提示拓展为主线,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⑩吴从伦则将传统理科教学中所采用的尝试教学法,创造性地引入语文教学领域,通过让学生做课前练习,激发起学习的热情,从而能够主动积极地去阅读文本,探求解答问题的方案,收到了较好效果。此外,对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反思亦有少数篇章论及,有的立论新颖,取得一定成绩。另外,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及思考,亦有大量研究,但大部分以具体篇目的课文研讨和教学设计为主,此文皆略而不述。

07年度文言文教学方法上比较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是对于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之研究。如倪志成从传统研究视角出发,提出文言文教学应从诵读入手,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气质。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的徐志伟,则从完形心理学出发,提出中学文言文的诵读教学,应该做到浑融地诵读,有趣地诵读,科学地诵读,审美地诵读。他认为,在调动学生古诗文(尤其是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方面,清末福建陈衍的读书方法——诵读法,对于中学文言文教学是非常有用的,应当推广和弘扬诵读这一古色古香的读书方法。王舒成对于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诵读也作了一番思考,他跳出教学法的层面,从诵读法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出发,客观的考察了诵读教学在技术层面之外的“困境与突围”。

四、文言文教育史研究开始得到关注,涌现出一批新成果

文言文教育史的研究,是现代文言文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新的特别是西方教育观、教学思想、方法的冲击,这一研究领域一直局限在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等领域,未能进一步扩大其影响。但是,考察文言文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现象,有助于我们对文言文教育的一些问题进行重新思考。文言文教育史的研究,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亟应得到人们认真而深入的研究。07年度文言文教育史的代表性研究文章有两篇,一篇是易建平的《从选文演变看当代高中文言文教材的发展》,另一篇是刘进才的《国文教学中的文言与白话问题——以三四十年代“中学生国文程度”讨论为个案》。

前文已经论及,“文白之争”是当下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我国三四十年代,也出现了一场类似的“文白之争”,刘进才先生通过观照中学国文教学中文言与白话的此消彼长、理清国文教学讨论中的重大关节点,更深入探讨了中国现代史上的那一场文言白话之争。刘进才指出:20世纪30年代初,语文教育界就中学生国文程度展开的讨论,凸显了国文教学中的文言与白话问题,随着论争的深入,40年代,国文教学超越了文言与白话的两极对立状态,文言教学被看作是提高中学生文化素养所必要的经典训练。这时候所出现的“抢救国文”的讨论,其实呈现了一种语言观念趋向综合的思考特征。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刘进才先生对三四十年代“文白之争”的分析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呈现出来的某些特征,较之今天的新“文白之争”,是何等相似。他的这一研究,无疑对我们今天的文言文教育和建设问题,都有所裨益,有所启示。

易建平则考察了建国以来至今的文言文教材建设。他将文言文教材的发展,分为了五个阶段:蒙昧期(1949年-1956年)、觉悟期(1956年-1966年)、迷失期(1966年-1978年)、探索期(1978年-2000年)和融合期(2000年至今)。他从具体的选文篇目出发,结合各时期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建国以来至今的文言文教材的特点及缺陷,这对当下的语文教材建设更有借鉴意义。

以上所述的2007年文言文教育研究的一部分成果,基本反映了文言文教育教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动态和基本问题,供关心文言文教育的同仁参考。综观2007年我国文言文教育研究的概况,可以看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问题已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现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也已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并陆续发表了一批有见地的研究成果,这对以后的研究也将会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但是我们也发现,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实践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太多,如何建构一种切实高效的文言文教学新体系,使中小学文言文教育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断和现实生活融合,成为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或是今后文言文教育教学研究更应当关注的问题。

注释:

①桑哲.“淡化文言文教学”大家谈[J].现代语文,2007,(1).

②张广录.莫要买椟还珠,本末倒置——对当前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现象的批判[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2).

③张启燕.文言文教学须以“言”为本[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1).

④彭玉华.和谐·相生·交融——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实施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2).

彭玉华.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思考[J].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2007,(9).

⑤曹勇军.追求文言、文学和文化的和谐统一——以苏教版选修教科书《史记选读》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2).

⑥李迎春.强化文言文的文学教育功能[J].语文建设,2007,(9).

⑦杨琦晖.文化——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J].语文教学通讯,2007,(25).

⑧熊焰.论现代文言文的生存机制[J].学术研究,2007,(5).熊焰.现代文言文与当代文化建设[J].文艺争鸣,2007,(7).

⑨潘保红.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教研天地,2007,(2).

⑩杨榀.文言文“四步”教学模式[J].中学语文教学,2007,(4).

11吴从伦.用尝试法学文言文[J].中学语文教学,2007,(4).

12倪志成.文言文教学应从诵读入手[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5).

13徐志伟.漫谈中学古诗文诵读教学[J].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2007,(3).

14王舒成.困境与突围——试评中学文言教学中的诵读[J]. 中学语文教与学(高中读本),2007,(10).

15刘进才.国文教学中的文言与白话问题——以三四十年代“中学生国文程度”讨论为个案[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4).

16易建平.从选文演变看当代高中文言文教材的发展[J].语文教学通讯,2007,(25).

(张群汤振纲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推荐访问: 文言文 教学研究 综述 教育
[2007年文言文教育教学研究综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