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对歌剧《木兰诗篇》的思考

时间:2022-05-11 12:10:05  浏览次数:

歌剧《木兰诗篇》,初看感觉耳目一新,可是又说不出新在什么地方,思考到现在,感觉可以写点东西了。

一、强大的明星阵容,以及官方的大力支持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而多变的世界,一个新的产品,如果没有媒体的宣传,就很难有市场效益。“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时代的媒体中介,加大歌剧的宣传力度,做好歌剧的普及工作”(丁炎《论莫扎特的歌剧贡献及其对我国歌剧现状的思考》,载于《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5月),这是必备的。《木兰诗篇》的创作和演出,集中了一批在音乐和舞台艺术方面比较著名的艺术家和专家。花木兰的扮演者彭丽媛是这部歌剧的一大亮点,曲作者关峡享有世界声誉,编剧刘麟、导演高牧坤、指挥姜金一等人也是较有影响的专家,其他演员也多在国内或省内具有较大影响力。如此强大的明星阵容,加上河南省政府和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媒体的宣传,可以想象结果会是什么。也许,在中国,歌剧的未来成长和发展会更加离不开官方的大力支持。

二、中西结合

中西方音乐家合作演出中国歌剧,是东西方文明相互交融、交相辉映的充分体现。担任该剧伴奏的是1866年成立的德国勃兰登堡国家交响乐团,担任剧中前半部分男主角的是维也纳歌剧院男高音演员米歇尔•奥斯汀。用久负盛名的外国乐团担任伴奏,再加上彭丽媛、戴玉强等国内著名的歌唱家出场,自必引起世人的关注。这也是在歌剧方面的一种尝试性的探索,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歌剧的一条捷径。

三、创新而不高雅,继承而不脱俗

动用中国的音乐元素,使用中国传统的故事题材,表现优美的东方故事,是中国艺术家多年来的强烈愿望。该剧在古辞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引申,注入新的内涵,富于时代的理念。作品每个乐章的开始都用了“木兰诗”的原词句,使得观众思维徜徉于往事,眼前看到的却是现代的内容。在中西方艺术家的合作下,花木兰成了穿越时空的符号。例如:花木兰对小提琴、刘爽对大提琴,他们之间的对话是以音乐符号的形式出现的,音乐符号传递二人之间的恋情。

另外,“歌剧通俗化得到了大幅度的解决 ,歌剧中的弱势——重唱,在《木兰诗篇》中得到了初步的发挥”(丁炎《论莫扎特的歌剧贡献及其对我国歌剧现状的思考》)。舞蹈、合唱、乐器等在戏曲和以往的歌剧中,是处于伴奏地位的。但在这里,它们都出现在舞台上面,处于主要的角色地位,三者相互配合,表达着共同的主题和共同的思想感情:爱好和平、憎恶战争、珍惜亲情、重视友情。例如:表现残酷的战争时,舞台上面以相应的战争场面相配,乐器用浑厚和不协调的音响表现战争对人心的震撼,舞者用肢体语言展现着战争的境况,三者配合得体,充分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友之间的感情。东方戏剧的虚拟表意和西方歌剧中的实物传情相互结合出现在舞台上,现代化的舞美设计用四季的变化形象而逼真地展现着舞台上面的悲欢离合以及自然界的一切,这种创新尝试使得雅俗共赏的受众面进一步扩大了。

四、不落伍的主题,贴切时代的呼唤

《木兰诗篇》以交响乐为主题,吸收融汇了歌剧、戏曲、音乐剧、清唱剧、舞蹈、情景剧等适合情景表演的元素,以如诗如画的舞美设计营造艺术氛围,为其注入新的内涵,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演奏,使得作品情景交融。声乐、器乐、舞蹈三者相互交叉,发挥彼此的优势,使得这种称为情景交响乐的具有现代特色的《木兰诗篇》获得了比较成功的演出,预示着中国歌剧下一步的发展道路。其主题主要是弘扬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中华儿女乃至全人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呼唤和平与正义的崇高境界。从中可以看到,中国歌剧探索的“主题方向没有偏离,一直探索中西结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之路。歌剧的创作观念和美学观念顺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丁炎《论莫扎特的歌剧贡献及其对我国歌剧现状的思考》)

最后,笔者提一点自己的看法,希望和各位探讨:1、中西结合固然好,古今的同现是不是一种创新呢?比如,合唱中有穿古装的,也有现代服装的。2、中国的骨肉和西方的皮,感觉结合得不是那么融洽,特别是乐器、乐队方面,如,琵琶最善于表现古代战场的境况,而且在中国好多戏剧、影视作品中的运用都发挥了很好作用,但是在此剧中好像没有突出。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尹雨

推荐访问: 木兰 诗篇 歌剧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