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银行债权监督与公司外部治理:研究综述

时间:2022-05-05 18:10:03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主要从政治法律制度、控制权市场、产品市场竞争、声誉机制四个方面综述关于银行债权监督与公司外部治理机制间作用关系的文献。综述表明,政治关联有助于企业获得更优惠的银行贷款政策,但是会导致过度投资、恶性增资。政治干预产生“信贷歧视”,导致我国银行债权治理效应的弱化。我国债权人法律保护制度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不足;银行通过控制权市场发挥着积极的公司治理效应;产品市场竞争对银行债权监督发挥着重要作用;银行对企业声誉的关注有助于提高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效应。现有文献主要研究了银行债权与公司治理各个机制之间的关系,但并未充分研究银行债权如何通过其他外部公司治理机制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公司价值的作用机理及效用,也缺乏银行债权治理机制的具体研究。同时,大部分学者仍停留在银行债权与其他治理机制的单一关系研究上,并未从互动角度进行研究。

关键词:公司治理;银行监督;外部治理机制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融资模式日益多元化,但长期以来,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融资结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贷款仍然是企业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在企业融资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负债融资而导致的债权治理是公司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之一,发挥着重要的公司治理效应。而相比小规模分散的诸如债券持有人、商业信用提供者等债权人而言,银行作为大贷款人,可以凭借其“专家式”的投资角色和所拥有的信息优势作为众多债权人的“受托者”对贷款企业进行监督,在企业公司治理中具有独特优势,值得特别重视。因此,有必要将银行债权从各种债权中抽出来,集中研究银行债权监督作为一种与各主体治理机制并列的机制,研究其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华尔街“金钱游戏”的全球化使以往主要以银行为代表通过借贷活动为实业提供资金,从实业成功中获得利息回报的金融模式发生“异变”,金融日益脱离实体经济自我膨胀导致2007年这场始自美国、区别以往、危害深远的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这说明“美式金融资本主义”须深刻反省。在中国,银行贷款仍是企业最为主要的外部资金来源,并且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使银行长期以来消极的资金提供者角色发生了明显变化。但即使最近,就间接融资体系来说,银行“有钱难贷”、企业“融资难”,以及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的现象也在多个区域,尤其在经济和金融活动活跃的江浙地区表现突出,说明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问题严重存在,良好的银企关系并未真正形成,其症结之一可归结为银行缺乏对贷款企业发挥有效监督效应的机制和激励。市场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近年来,各地的诚信社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已取得突出进展,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但是,部分地区债务人躲债外逃,无序的民间借贷行为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直接影响到了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政府在整个宏观经济体系中仍然占主导地位,各地政府政治绩效主要依靠经济指标带动,促使地方政府严重干预银行信贷资源配置。在此背景下,我国银行债权的公司治理效应是弱化的。鉴于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独特地位,探索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司治理理论创新与实践,除继续完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外,在进一步改进包括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内的外部治理机制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充分重视发挥银行债权监督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强化银行的债权监督效应,这仍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银行债权监督作为一种外部公司治理机制,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挥作用。银行债权治理机制与其他外部公司治理机制及内部公司治理机制相互作用,才能最终发挥作用。鉴于外部环境对银行监督机制的影响,以及银行在金融市场的重要作用,将银行债权监督与其他外部治理机制作用关系的文献进行梳理并探索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郑志刚(2006)指出,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包括政治经济环境、公司控制权市场、产品市场竞争、声誉市场。本文主要从银行债权与政治、法律制度的关系,银行债权与控制权市场的关系,银行债权与产品市场竞争机制的关系及银行债权与声誉机制的关系这四方面进行文献梳理。

二、银行债权与政治、法律制度

分权化改革促使地方政府保护区域经济,地区的经济指标成为政治家政治晋升的首要因素,导致各地政府对地方市场经济的干预。政府干预破坏了银行与企业之间以经济利益效率最大化为原则的自由信贷契约,导致银行信贷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法律制度是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的有力武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政府的软约束力,提高债权治理效应。鉴于目前我国政府干预导致银行债权的软约束力及债权人保护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这一现象,我国学者对银行债权与政治、法律制度的关系这一研究领域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主要从政治关联、政府干预、债权人保护这三方面展开。

(一)政治关联影响银行债权治理效应

目前,学者对“政治关联”这一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了政治关联对企业贷款政策的影响,政治关联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差异,政治关联与企业恶性增资的关系,政治关联对银行风险管理的影响及政治关联对银行债权监督效应的影响这几方面。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政治关联”虽然能缓解企业融资问题,使企业获得贷款优惠,但会产生过度投资、恶性增资的现象,增加银行信贷风险,导致银行债权治理效应弱化甚至恶化。

第一,政治关联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贷款优惠政策。政治关联与企业贷款优惠政策呈正相关。杜颖洁、曾泉(2011)研究发现,政治关系和银行关系对企业的贷款优惠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Faccio(2006)对42个国家进行相关研究,发现具有高度政治关系的企业在融资方面成本更低,还能得到更多的优惠政策。这种现象在政府干预程度高的地区表现得尤为明显。Yin-Hua Yeh、Pei-Gi Shu 和 Shean-Bii Chiu(2013)利用两个外生事件——2000台湾总统大选导致了民进党与国民党的50多年的执政党转换以及2004年国民党最终输给民进党来探讨三个问题:政治联系如何影响银行贷款优惠,根深蒂固执政党的地位如何影响银行贷款的优惠类型和公司治理结构是如何影响银行贷款优惠。研究发现, 在2004年大选前,与国民党政治关联(民进党政治关联连接)的公司是伴随着更高的(低)非正常回报。在2004年意想不到的结果产生后,这种回报出现了逆转。研究发现,政治连接与银行贷款优惠呈正相关。Charumilind等(2006)从政治关系角度出发,研究了在泰国企业中,较强的政治关系可以获得长期银行贷款,并且贷款时也只需提供较少的抵押资产。

推荐访问: 债权 综述 治理 监督 银行
[银行债权监督与公司外部治理:研究综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