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福建省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

时间:2022-05-03 16:05:03  浏览次数:

[提要]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选取科技人才投入、产出、环境、发展四个方面20个指标,构建科技人才评价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对全国30个省市排名,并对福建省的排名及各项因子得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福建省科技人才教育投入不足是阻碍科技人才发展的一大因素,科技人才物质投入和产出效率均低于全国平均值,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得分排名较靠前,未来福建省科技人才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及竞争力。

关键词:人才竞争力;评价;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4月26日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建设人才强国、人才优先发展”,要将人才工作摆在党和国家的重要位置,赋予人才工作更加重要的意义和任务。为此,了解福建省科技人才的竞争力,分析福建省科技人才的优势与不足,对于福建省经济发展和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为更好地制定人才政策提供基础。

二、文献综述

科技人才由于其广泛性、易变性尚未有统一出定义。杜谦、宋卫国(2004)指出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结合,不应过分强调少数精英,也不能够忽略实践中锻炼起来的人才,更不能混同于科技人力资源、科技活动人员与科技研究开发(R&D)人员,在统计方面区分了他们的概念。张国初(2008)对科技人才下定义为:从业于科技领域,具有较高的特定能力,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劳动者,或者虽然不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但从事科技相关职业、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劳动者、建设者。李建飞(2011)借用《中国科学技术指标》对科技型人才的定义,认为:科技型人才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系统性科学与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包括正在从事的和潜在的科技人才。

关于科技人才的评价指标体系,李晓园、吉宏、舒晓村(2004)将目标层分为人才总量指标、人才结构指标、人才比例指标、人才动态指标、人才投入指标、人才产出指标、人才环境指标,但指标只围绕着人才本体范畴。杨河清等人(2006)研究了首都地区的人才竞争力,运用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统计资料与抽样结果相结合的方法,评价赋权方面没有良好的量化。陶锦莉(2007)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的人才竞争力,选取了三个指标:一是人才本体指标,包括人才总量和质量;二是与人才本体指标相关的客观指标,如经济实力、城市化水平;三是提升人才本体竞争力的保障体系,如城市居住条件、医疗条件、交通条件等。采用主成分分析对长三角的15个城市进行分析比较。李良成(2012)选取科技人才资源、投入、绩效、环境四个方面27个指标,将全国31个省市排序,来对比广东省的优势和不足。续艳艳(2011)选择了人才创新成本、人才创新成果和人才创新环境三个因素。

一套科学的评价科技人才体系对于评估科技人才竞争力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对人才竞争力的研究较为成熟,评价指标的赋权方法上多选用因子分析和AHP分析,但由于其对于量化的要求较高,对于难以量化的因素无法较好的反映。另外,文献研究主题大部分都是对于区域或者经济发展突出的省市分析,且考虑的指标大部分都是人才投入、产出、环境三个方面,并没有考虑到由于人才流动导致的未来科技人才增减变化的问题,所以本文在要素层中增加了人才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面,更加动态地反映科技人才竞争力水平。本文选择福建省作为分析对象,参考多篇文献,对评价指标采取精炼化处理,对福建省的人才竞争力进行分析。

三、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一)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根据构建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把指标体系分为系统层、要素层和基础层,分别为第一、二、三层。從科技人才竞争力的主要构成部分,可将第二层分为四个方面,科技人才投入、产出、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性,在四个二级指标下,又较为系统和有代表性的选取了共20个指标作为评价科技人才竞争力指标,全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科技人才政策的优劣。(表1)

(二)分析方法的选取。由于科技人才政策的各项评价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许多指标可能受制于每一个或几个因素,增加了评价的困难度,因此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出共性指标,也避免了信息的重复引起的分析问题的虚假性,最大限度地提取了能够反映研究目的的相关信息,并且简化了问题。

1、数据检验。将原始数据输入软件中,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观察值量纲的差异和数量级不同带来的影响。然后,将标准化的数据进行数据KMO值,KMO值为0.723>0.6,巴特利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为p<0.01%,近似卡方分布为1,135.592,可以实施因子分析。

2、因子提取。表2列出了因子分析后的总方差,共有四个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因子旋转之后,累积方差贡献率解释了原有变量的87.042%,已经包含了大部分的信息,可以解释所选指标的大部分的变量。经过最大方差法旋转后,提取的四个因子特征值为8.380、5.254、2.352、1.423。这四个因子可以解释总体20个指标中的变量中的大部分。原有信息丢失较少,效果较为理想,提取四个因子较为合适。(表2)

3、因子解释。表3列出了按第一因子载荷降序输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在第一因子上有较高载荷的有10个指标,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及销售收入、国内有效专利数、规上工业企业R&D项目数、教育财政支出等,大多数与科技人才的成果产出以及资金投入有关;在第二因子上有较高载荷指标的有6个,包括R&D经费占GDP的比重、R&D机构发表科技论文数、人均R&D经费支出、R&D机构数、高等学校R&D课题项目,与科技人才的研究与开发相关;第三因子上有较高载荷的是高等院校数、教育财政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重,体现地方教育水平培养科技人才的能力;第四因子包括R&D经费增长率和R&D人员增长率,表现地区的人才未来发展潜力,可持续发展竞争力。(表3)

4、科技人才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到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及因子和指标所占的权重,可得到综合评价模型:

ZH=0.419F1+0.263F2+0.118F3+0.071F4

四、福建省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指标评价结果。用上述模型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16年的科技人才竞争力进行评价,得到各省市的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表4)

(二)福建省科技人才竞争力状况分析。福建省综合得分排在第十位,处于第一梯队的末尾。排名与福建省当年的GDP在全国排名的位次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科技人才竞争力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大正向关系,并显示出马太效应。靠后的各省市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也为福建省改善地位提供了机会。

1、投入产出资金竞争力偏弱。四项因子得分中,F1低于平均值,在第10位次。由表4可得,福建省(-0.11)与排名靠前的广东省(3.67)、江苏省(2.67)差距较大,相比于综合得分的后一名河南省(0.01)仍有所差距,说明科技人才的投入和产出这两部分在整个综合评价中仍然有提高的空间,但这种劣势是可以扭转的。福建省由于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后才逐渐发展,科学技术基础薄弱,缺乏基础性以及前瞻性的投入,长期的落后较难弥补,导致该项分数较低。

另外,F1分数还反映了科技人才效率、人才的贡献度偏低,2016年福建省高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2,659件,而江苏省为14,550件,浙江省为10,576件,两省数量均为福建省的5倍左右,体现出了福建省与其他东部沿海省市的高技术产业呈现明显差距。由于福建省的研发投入及研发人员均不占优势,并且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单位、科技人员的部门分割没有形成高效率的适用平台,拉低了科技人才的产出效率,同时也导致了福建省的专利数量对比其他东部沿海省市十分落后。尽管2018年,福建省的专利电子申请率跃居全国第一,但专利创造实力指数位居全国第十。体现出科技成果转换率低,人才的产出效率仍需提高。

2、研发基础薄弱,人才储备低。F2得分-0.03,低于平均值,在第9位。福建省排名没有明显劣势,但是在得分方面与排名靠前的北京(4.44)、上海(1.98)、天津(0.51)三地有很大差距。F2项是科技人才的主要开发与研究因子,在F2因子各指标中,R&D機构数排第20位,人均R&D经费支出排第14位,制约研究与开发的发展。由于福建省多为民营企业,央企较少,而科技研发投入后的产品多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需要较大的投入,且成果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不符合福建省比较优势,导致福建省前些年的科技研发水平较为落后,科技人才储备量低,物质基础薄弱,最主要是科技意识薄弱,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度不够高。

3、人才教育投资竞争力弱。F3得分0.31,排第14位,虽然高于平均值,但排名上看,属于劣势因素,在F3上占主要的指标是教育财政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重、高等院校数等,这些项均反映着福建省高校等教育资源的相对较少、投入不足,拉低了福建省人才的整体竞争力。福建省的高校仅88所,而江苏拥有166所,差距将近2倍,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均超过100所,此外国家大学科技园、重点大学实验室等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差距较大,从高校课题数来看,福建省32,417项,仅占北京市的35.5%。与整体因子得分排名靠前的山东、河南等省相比,福建省的高考分数线近年来都较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上的竞争力不强。福建省的教育经费多以国家财政经费为主,所占比例过大,社会办学经费较少,体现了社会教育投资不足,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高等学校水平对经济发展起到显著的正效应,但福建省高等院校只有一所985和一所211大学,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优质高校严重缺乏,导致一些福建省状元等人才在外地高校读书,长期大量的流出省外,成为了科技人才发展的阻碍。

4、未来科技人才发展潜力较大。F4得分在第7位。在福建省整体人才竞争力排名里有略微的优势,在F4因子中有R&D经费增长率和R&D人员增长率,体现了地区未来科技人才发展潜力,是可持续发展因子,说明了福建省目前的科技人才竞争力处于上升阶段,预示未来福建省的排名可能还会有前进的变化。2016,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预计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全省专利申请受理与专利授权分别比上年增长56.8%和9.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增长53.1%,发明专利授权增长25.1%,有较良好的发展表现。福建省近些年一直在加强科技投入和建设,通过深化科技领域的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增强了对研发的重视及政策优惠落实,科技研发上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目前,福建省已意识到科技发展起步较晚导致科技落后于东部大部分省份的问题,并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到2020年,R&D经费投入强度要超过2%,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仍需要继续投入科研经费。另外,从因子得分上看,在这一项上得分较高的省市自治区都不是经济大省,表明了各个省份都在充分认识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注重科技投入,更有效地为科技人才提供物质保障。福建省应当利用更完善的研发设备和研发环境,留住并吸引人才进入,增强未来科技人才的竞争力。

五、福建省人才竞争力提升建议

(一)提高教育投入,增强教育质量。福建省的F3得分排名明显低于其综合科技人才竞争力的排名,属于较缺乏竞争力的因子,应当加强改善。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需要长期的投入。福建省应从长期考虑,增加教育支出,建设高水平的高等院校,提高院校质量,从而留住福建省的省内高考状元等人才。另外,增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通过给予优惠条件,物质或非物质奖励吸收引进优秀教师人才,带动教育发展,提高高等院校教学质量,并加强教育的管理制定教学目标,利用教学高水平优势更好吸引学生人才流入,提高科技人才竞争力。教育质量在短期内较难改善,可依托博士后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学科技园等,建立高层次科研人员的培训和实践基地,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注重对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激励。

(二)提高R&D投入,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研究与开发机构是产品产业化的孵化器。目前,科技投入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政府对于科技投入可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双向循环。而福建省R&D支出占GDP比重1.6%,R&D机构数仅有102个,排全国第20位,经费投入的结构不合理,应用支出和基础支出占比较少,降低了科技人才的竞争力。尽管投入已比往年进步,但相对于其他省市仍不足,福建省仍应当增加R&D支出,并形成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应当保证R&D支出增幅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除财政支出外,还应当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来改善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更好地吸引人才流入。

(三)提高科研人员效率,加快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福建省的大多数企业由于起步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都还有待提高,科技创新很难挤进市场拥有自己的竞争力,另外由于一些省市拥有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形成了科技垄断,因此福建省的科技成果转化较差,科研效率低。应当加快构建自主创业平台,加快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化科技领域的项目评审和人才评估,对资源平台进行共享优化重组,提高各单位、组织的使用效率,建立各市级之间的共享机制,减少省内的科技发展不平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通过科技人才的有效配置,让合适的人才进入合适的岗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要增加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提高科技人才竞争力。可以采取技术入股等方式,将科技人才的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挂钩,改善社会环境和机制体制的限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的分配,将收益合理并主要的回馈给科技创新人员,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同时,要完善技术市场,科学衡量科技成果价值,完善科技中介机构的配套服务作用,加快科技成果推向市场,使企业通过价值化产生利润。

(四)提高全民科技意识,鼓励科技成果。由于目前民众对于福建省的科技情况了解不足,应当先普及福建省的科技水平情况,对自身科技水平合理定位,对科技加以重视,加强吸引、激励科技人才政策的媒体宣传,全面提高福建省的科技创新意识,增强专利保护意识,推动形成自主创新,鼓励高校及科技机构发表论文以及申请专利,培养人才向创新科技方向发展,制定新的科技进步奖励政策,规范各项科技成果的评定,保护知识产权,严厉打击盗版,增强企业人员向科技中增加人力、资金的动力,鼓励、保护企业的科技创新过程,优化创新投资环境,在和其他省份的差距没有完全拉开之前迎头赶上,抓住对台优势及海峡西岸的优势,改善科技人才投入及产出效率方面的竞争力劣势。

主要参考文献:

[1]杜谦,宋卫国.科技人才定义及相关统计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2004(5).

[2]张国初.关于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关内涵的探讨[J].北京观察,2008(2).

[3]李健飞,我国不同地区科技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4]李晓园,吉宏,舒晓村.中国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7).

[5]杨河清,陈红,边文霞.首都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8(5).

[6]陶锦莉,郑洁.长三角地区人才竞争力的比较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9).

[7]李良成,杨国栋.基于因子分析的广东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0).

[8]续艳艳.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区域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与分析——以全国11个省市为例[J].科技资讯,2011(32).

推荐访问: 福建省 科技人才 竞争力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