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浙江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进展

时间:2022-04-12 08:10:45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浙江大学近年来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工作进展以及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教学改革;质量工程;人才培养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要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教育部适时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浙江大学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工作,确立了“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的人才培养目标。并按照“加强基础、拓宽面向、突出能力、注重素质、因材施教、争创一流”的改革思路,积极组织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经过几年努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制定本科教育发展规划,组织实施教学质量工程

我校在总结“十五”期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办学经验,2005年组织制定了“十一五”本科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了本科生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立基本符合国际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体系;培养造就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积极组织实施九项教学改革和质量提升工程:①完善本科教育教学组织机构,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②实施优质生源、高层次就业(升学)工程;③优化专业结构,整体推进本科专业建设;④完善和丰富“宽、专、交”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建设;⑤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改革;⑥实施本科教学国际化工程;⑦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建设;⑧推进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体系建设;⑨确保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通过两年多的积极实施,八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和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全优成绩。

2006年教育部启动“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后,我校又抓住机遇,成立了浙江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浙江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和有关激励政策,加大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并积极组织申报浙江省和教育部各类质量工程项目,通过几年努力,我校共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39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6门,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7个,二类特色专业1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0个,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133项,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83种。获得项目数在全国高校中位居前列。2007年获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总经费达1910万元,年度经费794万元。

二、完善教学组织机构,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的方针、政策,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加强了建章立制和教学组织机构建设工作。两年多来制定和修订浙大发教文件33份。在组织机构建设方面,重新调整了学校教学委员会,成立了学校本科教育课程指导委员会以及通识教育课程指导组和大类课程指导组。调整了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及各专业委员会,成立了学校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下设教风督导组、学风督导组和教学质量督导组。并聘请了43位离退休和在职的教师担任教学督导员。聘请40名左右的学生担任教务信息员。同时,制定了校院两级教学管理工作职责,强化课程组的作用,进一步从组织机构上加强了教学及管理工作。

积极组织教育部和浙江省新一届教学指导委员会人选的推荐工作。目前,我校共有81位教授被聘为2006-2010年教育部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并向浙江省15个教指委推荐了44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候选人。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有主讲教师2850人,2007年开设课程4100余门,7900多个教学班,一大批高水平的教师担任本科教学工作。同时,学校组织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制定了《浙江大学教学名师培养和评选办法》。并从2000年起,开展两年一届的教书育人标兵和先进评选工作,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至今已评出40名教书育人标兵和40名先进;有7名教师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5名获浙江省教学名师奖,30名教师获校级教学名师奖。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多样化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本科教学改革的核心。我校在总结前几轮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国外一流大学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综合型、研究型大学的优势,提出了新一轮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原则意见。将公共课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全校性选修课程和部分学科性课程整合成通识教育课程;按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文理科类、理工科类和艺术与设计六个大类设置大类基础课程;同时设置10%左右学分的个性化课程,形成了由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组成的全新课程体系,新的培养方案强化了通识教育,拓宽了大类基础平台,突出了学科交叉和个性化培养,丰富和完善了“KAQ”人才培养模式和“宽专交”培养内涵。新的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已从2006级起实施,为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和实现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全面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同时,学校还积极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各种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校增设了文科实验班、理科实验班、金融学实验班、丘成桐数学班、巴德年医学班、英语+X双学位班、创新创业管理强化班、公共管理强化班以及中外合作2+2班和3+1班等,为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提供多种平台。在上述工作基础上,2007年我校有“多学科交叉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性大学农学类复合性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工科大类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电气工程拔尖人才——爱迪生班培养模式、多层次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的信息工程复合性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过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土木工程创新设计实验班”等10个项目获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为进一步推进综合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四、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004年,学校制定了本科专业建设规划,积极开展专业的调整改造和新专业的建设工作,努力形成一批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近年来,学校调整改造和整合了20余个老专业,新增了23个新兴的、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进一步完善优化了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的结构布局。同时,学校分批投入1200多万元经费用于新专业的建设,投入2000余万元经费用于8个文理科人才培养基

地建设,投入1000万元用于34个校级特色专业的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专业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2007年,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生物医学工程、工业设计、建筑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科学”等7个专业获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新闻学、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字媒体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和临床医学”等11个专业及方向获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课程是本科教学的核心。学校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工作。2004年制定了“浙江大学本科教育课程建设五年规划”,并设立专项建设经费,加大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力度。近年来,学校投入1000余万元实施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41项,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37项(249门),通识课程建设项目52项,大类基础课程建设项目166项,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142项,课程考核方法改革项目92个等,通过立项建设,不仅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并且获得了3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80门省级精品课程,同时也带动了全校的课程改革和建设。

此外,学校还建设并开通了全国高校双语教学资源网站,建设了本科教学课程中心网站,目前有1000余门网络化课程和100余门双语教学课程已建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为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和课程建设的网络化,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网络化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构建实验教学创新平台

近年来,我校抓住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机会,制定了《关于开展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浙江大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指标体系》等文件,积极组织、加强指导,通过努力,化学、生物、力学、机械和电工电子等5个实验教学中心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等14个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为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制定了《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实验室设置管理暂行规定》,对全校40个本科教学实验室重新进行了申报与确认。为加强教学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制定了“十一五”实验技术队伍规划,修订了教学实验技术队伍的聘任与考核办法,新设校聘教学实验关键岗,加强对关键岗人员的管理与考核。同时,为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制定了《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了《浙江大学实验设备研制项目管理规定》和《浙江大学实验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组织实施了一批实验设备研制项目和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为推进实验教学改革,构建学生实验创新平台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还加大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力度,近三年,投入1亿多元启动本科教学专业实验室建设和湖滨校区教学实验室整体搬迁工作,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医学院和药学院教学实验室上了一个新台阶,有关学院的专业实验室条件也得到了很好改善。

六、拓展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活动是推进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校自1998年启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活动以来,通过近年的积极推进,到2005年校院两级SRTP的立项数已达2100余项,参加学生达4000余人次。2006年我校成为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10所试点高校之一和“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实施学校,从而构建了学院、学校、省和国家四级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2006年获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63项,2007年获项目70项;2006年获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42项,2007年44项。近两年我校每年四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达2200多项,参加学生达4000多人次。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研究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据统计,近五年我校本科生正式发表论文1150余篇,申请和获得专利89余项。

组织学生开展学科性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团队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我校十分重视学科竞赛工作,通过近几年的积极推进,学科竞赛种类已从合校初期的4种增加到目前的15种,竞赛层次也扩大到省级、国家级和国际性竞赛,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的学生人数每年达4000余人次。为加强实践创新教育基地建设,2006年我校又投入300万重点建设校内13个综合性多功能学科竞赛基地,建设了13个学科竞赛网站和本科生创新网站,并于2006年暑期布置了本科生创新成果展览。为全面开展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实行网络化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据统计,近五年我校学生获得国家级和国际性竞赛奖励180余项。

此外,2007年我校成为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委员会秘书处单位,在浙江省10大学科竞赛中,数学建模、机械设计、程序设计和结构设计等竞赛的秘书处设在浙江大学。同时,还积极组织各类学术节和富有创意的学科竞赛颁奖暨推进会,编印学科竞赛和学术节画册等,营造氛围,扩大影响,不断推进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学术性活动。

七、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为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近年来,学校制定了《关于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若干意见》,就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提出了整体方案和指导性实施意见。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和质量要求,修订了《浙江大学本科教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浙江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规范》等。同时,进一步加强对重点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工作,实施“课程、专业、学院本科教学工作”三类评估和“学生学业、教师教学工作、教学管理工作”三种评价,拓展课程评估的范围(包括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评价指标更突出了启发式、研讨式教学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学激励与约束机制,学校制订了《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奖励暂行办法》、《浙江大学本科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浙江大学本科优质课程评选办法》等文件,对教学改革力度大,教学质量高的各类教学成果给予奖励。同时对教学质量差的和教学事故者及时给予处理。此外,进一步加强了教学质量跟踪和教学环节的检查。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合作,开发了“课堂教学实况检查系统”;组织教学督导员对双语教学课程、精品课程、通识课程、全校性选修课进行听课:抽样检查各学院的课程考卷、毕业论文(设计):对每学期的开学第一周的教学秩序、期末考试进行全面检查,并及时反馈检查意见。

通过近几年一系列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实施,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取得了一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初步建立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体系,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文和平]

推荐访问: 浙江大学 教学改革 本科教学 进展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