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民俗生活中的自然节律、生活节律与心理节律

时间:2022-04-09 10:06:36  浏览次数:

zoޛ)j香۲i+v)v]4wm5M_4iZ总结的“道”也罢,“和”“义”“仁”“信”也罢,宗教里的慈悲、关怀亦罢,庸碌重复的日常谋生因此获得超越功利的意义。

就在几年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还常被提及,但我们并没有深究“农业大国”的多层含义,却更多地关注到该词对传统农业生产及其低效率运作的概括。如果细究一下,该词直接指向生命靠土地供养这个核心,而上溯几千年的历史也可以说是确立“土地”与“生命”这两个概念并建设二者间关系的历史。在传统农业基础上的几千年建设过程形成了我们的生活节律,确立了我们的价值观,塑造了我们的心理性格,而在工业化的今天,这些“农业生活”所造就的生活节律、价值观、心理性格仍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选择 。现代化农业并没有改变播种于土地、收获于土地这个过程,这是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等观念在今天仍然获得广泛认同的基础。

这一点只要看看我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有的乡村民俗旅游就可以略窥端倪。

2014年乡村游游客占整个游客的三分之一,调查还发现,田园风光和乡村民宿是游客消费的集中点,现有状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而这两个关注点也表明,一种以乡村游为形式的休闲旅游正在形成,中国文人的“桃花源”情结、耕读传家的传统理念于此可见其一脉相传的隐微走势。2017年12月19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发布了《2017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和2018年发展预测》,其中提到“乡村旅游最新報告:2017年我国旅游人数超51亿,收入超5.3万亿!!” 一条振兴乡村之路隐藏其间。

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及很多现代科技的运用,“土地供养生命”日益变成一个被层层包裹而难以被人们看到的实在,但我们应该看到,农业现代化其实质也仍然是在土地上的种植养殖行为。漫长的“农业大国”历史,使我们对“土地供养生命”这个坚硬的事实有着很自然而坚定的确认,在这样的确认中,围绕这个核心而建构出的文化及由这个文化哺育出的心理性格应该会帮助我们选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向。

一、自然节律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生活节律

人的认知活动中,有几个要素:认知主体、认知客体、认知行为,三者相互影响,产生认知结果。种植养殖活动直接受制于作为认知客体的自然节律,自然节律居于主导地位,相应形成的生产活动也就是对自然节律的直接反映。《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月令详细说明了每个月天子应该如何居处,发布相应的政令,官民据此安排生产与生活,表明自然节律被虔诚遵奉的崇高地位。各民族的生产农祀节会,也是对自然节律的直接遵守。

这个过程中,人们把自然规律视为天、天道、上帝,以一种崇拜的方式来遵循自然规律,换取生存资料,其间蕴含的因果关系在人们的头脑中被浓墨重彩的信仰遮蔽了。

山东大学刘宗迪在《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一书(商务印书馆,2016年)中,就认为《山海经》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古人对时间与空间的认识,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是一本古怪荒诞缺乏现实意义的志怪书,它是古人建构的时空坐标及对各个关键坐标点(如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的标注及相应的纪念与祭祀行为的记录。那些在今天看来古怪不可理解的装扮与活动,在那时并不古怪,它表达了人们对生产活动必须遵循的自然力量的崇奉与敬畏。而我们说古人对时空的认识是在一个抽象意义上完成了人们“在大地上勾勒出世界”的行为[1],则是后世的理解,是作为知识史的解读。

在时间周期中,除年季月日时辰外,还有十二年、七十六年等周期。《淮南子·天文》:“太阴在四仲,则岁星行三宿,太阴在四钩,则岁星行二宿。”顾迁译注“岁星(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木星十二年走完二十八宿,与二十八宿形成不同的位置关系,就表明这是各不相同的十二年,而非年复一年。“天一以始建七十六岁,日月复以正月如营室五度无馀分,名曰一纪。凡二十纪,一千五百二十岁大终,日月星辰复始甲寅元。日行一度,而岁有奇四分度之一,故四岁而积千四百六十日,而复合故舍,八十岁而复故日。” 可见,古人对时间的认识不仅超越了春秋冬夏的年周期,超越了十二属相的轮转周期,也超越了与人寿命相当的76年周期,从天象运行的角度,还有上千年、数千年的周期。

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历法,布朗族的物候历“梅花岁一开以纪年,野靛花十二年一开以纪星,茨竹花六十年一开以纪甲子……借贷书契必曰限至某花开时,或曰某鸟鸣时”。独龙族则以当年大雪封山到下一个大雪封山为一年周期。彝族的太阳历一年十个月,每月36天,用十二属相纪日,正好三个周期[2]。彝族的太阳历不仅用来指导生产,也被用来预测一个人的吉凶祸福,这些看似远离实际生产活动的知识,其实又以一种隐形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实际生活,即用星象运行的状态来预测人的祸福,指导人们的生活。

推荐访问: 节律 民俗 自然 心理 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