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大学生网络心理分析

时间:2022-03-15 09:55:13  浏览次数: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入手,采用访谈法对大学生网络心理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出目前大学生上网主要基于以下4种心理:工具性求助心理、娱乐休闲心理、交往心理和逃避归属心理。同时本文为更好的指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为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网络心理

互联网的出现正在全面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已经影响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的“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我国上网中18-24岁的网民人数占总数的35.1%,其中学生占36.1%,本科生占26.3%。由此可见,大学生已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大军。大学生作为最大的网络群体,网络既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观念、丰富的知识和创新的思维,也对其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等产生着巨大的冲击。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来占领网络阵地……,”因此,在网络时代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分析和研究,是时代发展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

一、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基础。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4岁左右,这一年龄段是个体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个体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他们的心理特点表现为:气质和性格逐渐成熟与稳定;喜欢接受新生事物,对社会问题较为敏感,但阅历尚浅,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智力发展水平较高,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具有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人际交往意识强烈,交往领域扩大;情感内容日益丰富,反应强烈,易激动;逆反心理较强;自我独立意识增强,但缺乏自控、自律、自制能力;兴趣逐渐深化,并与职业成就相联系,能够规划生活、设想未来;意志品质日渐形成,意志行动具有比较明确的目的性、社会性和稳定性。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分析

1.网络心理的含义

网络心理就是在虚拟的计算机网络时空(网络环境)里人的心理过程及其由此而形成的人的个性特征。

2.网络心理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对大学生网络心理进行分析和研究。访谈法是调查者通过与被调查者提问面谈的形式来搜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目前大学生上网主要存在以下4种心理:工具性求助心理、娱乐休闲心理、交往心理和逃避归属心理。

(1)工具性求助心理

大多数大学生使用互联网是用来获取知识、搜集资料、查询信息等。互联网是获取最大量、最快捷信息的首选渠道。网络的及时性、迅捷性、开放性,不仅缩短了求知的路径和时间,而且降低了获取知识的成本,使大学生基本上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大三学生G说:“我正在准备考研,我经常上网关注报考学校的招生情况,浏览一些考研方面的信息,搜集一些专业课资料和参考书,特别方便。”大四学生H提到:“到了大四,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找工作,我们经常上网了解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动态,关注招聘信息。”可见,网络信息的方便和快捷让很多大学生通过它来浏览新闻、下载软件、检索资料等。

(2)娱乐休闲心理

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彻底打破地域界限,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等优势。它的方便与快捷以及不受地域性限制的特点,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青睐。网络以其丰富的文字、悦耳的音乐、精美的图像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大一学生C说:“刚到大学,很迷茫,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课也不是很多,没意思的时候就上网,聊天,看电影。”有些学生认为每天教室、寝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太单调了,因此,他们选择上网来进行娱乐和消遣。比如玩网络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看小说等。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崭新的娱乐工具,上网也就成了同学们课余时间最好的消遣方式,把上网当作学习之余的调节、放松活动已成为时下青少年学生的一种时尚,但不少同学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3)交往心理

大学生网上交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亲友同学之间的交往,二是匿名社交。前者比较普遍,很多大学生都会通过E-mail、OICQ、MSN等方式与自己的亲友同学进行沟通联络,方便快捷。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很多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的交往需要常常受挫。有的学生因缺乏经验、技巧而不善交往;有的学生担心他人轻视而不愿交往;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而不会交往,由此造成与他人难以沟通,感到孤独压抑。而网络具有匿名、有限的感官接触等特殊性质,使他们在网上社交中更易获得成功。在网上他们可以虚拟交往角色,自由选择交往对象,可以“相识不相见”,这为大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交友、择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这种隐蔽性,增强了大学生交往的热情。在网上学生可以毫无保留的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这正是学生内心渴望的交往方式,也是容易接受的交往方式,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逃避归属心理

大一学生A说:“从中学进入大学,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一下子全变了,我很不适应,特别想家,父母不在身边,有很多事情要自己去做,有时候想找别人帮忙,但我和他们不熟悉,不好意思开口,有时候我感觉很孤独。上网时我可以和网上的朋友畅所欲言,说错了也没有人笑话我。”

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学习上的、感情上的、人际关系上的。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个体在满足了生理与安全的需要后,归属感成为他们最迫切追求的,这种强烈的归于某一群体的需要使他们在网上四处找寻知己,由于互联网不是一个现实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虚拟世界”,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有形障碍,进行思想交流,因此,有部分学生在现实中受挫时,不是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到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以回避挫折。在网上的种种倾诉其实是一种逃避解脱困境的自我幻想。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的对策

本文在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1.有效利用网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学校应通过各种有效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网络道德,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识别信息、认识问题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高他们对假、丑、恶的分辩能力,使其网上言行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同时家长要积极与学校沟通,对青少年的上网行为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上网和学习、生活的关系,及时调整网络心态,使青少年健康、快乐成长。

2.设立专门机构,开展网络心理咨询

学校应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兼职教师,建立网上辅导队伍,设立心理咨询网站,传播心理知识,进行网上行为的训练和指导,开设在线心理咨询,研究学生上网心理、网络人际交往的心理特征、网络心理障碍等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确立一套可操作的、有效性强的网络心理障碍咨询方案,针对每一位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科学的认真的分析,采取对策,尽量缓解或消除网络迷恋者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明白浏览网站、参与游戏、上网聊天应该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和明智的心态。

3.完善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

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法制观念较为淡薄,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犯罪的深渊。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网络立法,建立良好的网络文明世界,创建“绿色上网”。政府与学校要对网络信息做好入境防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减少这些信息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学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教学、科研的优势,在校园内建立“绿色网吧”,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同时对在校内上网的学生实行收费优惠,吸引大学生在校内上网。

4.根据网络时代特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的同时,应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充分认识和重视网络成瘾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学校有关部门应积极构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采取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等方式,普及有关网络的心理学知识,倡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使大学生自觉地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学会科学地规划人生和有效地利用时间。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部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6-7.

[2]王娜.大学生网络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连理工大学,2003.5.

[3]杨志坚.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成因分析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工业大学,2004.4-5.

[4]刘海龙,张立志.把握大学生上网心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232-234.

[5]王玉兰.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心理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4,(2):59.

[6]尹翔.试析高校如何解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J].希望月报,2007,(9):39.

[7]齐爱花.青少年网络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J].三江论坛,2007,(4):40-42.

[8]彭复生.大学生网络心理分析与健康引导对策[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9):37-39.

推荐访问: 心理分析 大学生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