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基于创新层面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分析

时间:2022-04-07 11:08:54  浏览次数:

摘要:技术创新优势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之一,只有做好集群创新,才能取得更多的集群竞争优势。因此,了解并协调地处理创新优势,排除创新困境,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产业集群创新;优势;困境

一、产业集群及相关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硅谷和128公路电子产业集群,德国的图特林根的外科器械产业集群,法国的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玻璃瓶,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使产业集群成为各国政府和区域学术界关注的亮点。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北京中关村电子产业集群、福建的运动鞋产业集群、江苏的纺织品产业集群等的迅速发展以及这些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产业集群的经济现象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对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进行分析探讨,有助于研究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产业集群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统一的概念:是指一群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企业,通过分工协作,在特定区域上的集中现象。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从分工协作及交易费用理论、集聚经济理论以及竞争理论等多个方面加以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对其进行分析。

最早的产业集群理论是从分工的角度描述的,是由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首先提出来的。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论述了产业集群的深刻含义。其观点是,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的群体,并且他认为,分工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分工协作程度与交易费用密切相关,分工越细,则交易费用越要上升。对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现在又被称为新制度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除科斯(Coase.R)外,还有威廉姆森(Williamson)、得穆塞茨(Demsetz.H)、诺斯(North.D)、阿祺(Alchain.A)、杨小凯(XiaoKaiYang)等著名的学者。按照他们的观点,从交易角度看,市场和企业只不过是两种可选择的交易形式和经济组织形式,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区别,而在他们之间,还存在多种其他中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就是处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组织形式。

而以马歇尔为代表的集聚经济理论,马歇尔认为,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关于集聚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关系,韦伯也在《工业区位论》做出了阐述。他在研究运输、劳动力成本的区位选择时,强调了集聚经济的作用。胡佛(Hoover,1937)也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对集群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规模经济是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98)则从竞争理论来对产业集群进行分析。他认为产业集群包括对竞争起作用的、互相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市场组织。产业集群对区域竞争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竞争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可以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更好的接近劳动者和公共物品以及获得产业集群内相关机构的服务。

随着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的提出,科尔曼(Colerman,1998)列出了社会资本的三个主要形势:责任、期待和信任;信息渠道;规范和有效的法令。而合作伙伴的信任对于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来说是企业独特的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可以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带来其他企业无法复制与模仿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信任水平、社会资本越高,则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也就越快。

二、产业集群创新及其优势分析

在企业的发展中,创新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虽然自主创新能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利润,但是大多数的自主创新都是属于高科技产品,其风险大,成本高,个体创新能力有限。而产业集群中的创新,因其地理位置的集聚和高技术人才的集聚,就能很好的推动创新,降低其成本和风险,并能更快更有效率的创新和扩散创新产品。

产业集群创新指的是行动主体是从事同一或相关产业的企业及其它地方机构,它们在特定的各种正式、非正式制度的协同作用下,通过正式、非正式的方式,促进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储存、转移和应用的各种活动和相互关系的总和。

库克(Cooke,1998)、阿歇姆(Asheim 2002)和王碍对产业集群创新系统进行了分类。综合他们的观点,根据创新所需的知识源位于集群之内还是集群之外,把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分为外生和内生两大类。同时根据推动创新的主体的不同,内生的集群创新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企业自发和组织推动两类:企业自发的集群创新系统的创新活动主要是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实现的,而组织推动的集群创新系统中,非企业的机构充当了提供创新所需的知识源的角色,更具计划性。

创新优势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表现之一。国外主流的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理论研究主要有四大派别,即马歇尔(A.Marshall)的外部经济理论、韦伯(A.Weber)与巴顿(K.J.Button)的集聚经济理论、欧洲区域创新环境研究小组(GREMI)的创新环境理论以及波特(M.E.Porter)的新竞争经济理论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集群的创新优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国内张聪群博士对集群创新从创新灵感、创新动力、创新资源、创新范式四个方面的优势分析做的更深入和细致。

纵观国内外的纵多理论和观点,产业集群创新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集群内部人员之间的交流引发更多的创新灵感

企业的集群使得集群内部的企业能更方便地接近市场,他们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带来了最新的市场信息、管理经验、技术诀窍,能够激发创新灵感。能更好的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整个市场的需求偏向,有助于形成新产品的概念,使产品多元化。处于同一产业链的集群成员,由于他们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和重复交易,能够加速信息的反馈,易于发掘技术缺口,产生创新的灵感。而生产相同相似产品的企业内,工作人员基本专业知识相同,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话题,交流频繁,能因各自不同的非专业知识的碰撞激发灵感。

(二)集群内部资源的共享给创新提供了资源

创新资源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为了推进技术创新,企业不得不与其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产生多种联系以获得发展资源。集群内部的人才、资金、信息、技术、公共设施、制度、政策等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获得性给创新提供了理想的资源,形成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

(三)创新范式与集群内部的合作

从创新理论的提出到现在,创新范式由过去传统的“线性创新”、“链性创新”、“环形创新”转化为“网络创新”,而网络创新主要表现为企业的集聚合作创新,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集群创新。这就需要集群内部同参与者和机构互动,形成错综复杂的提供建议和不断反馈的过程,结成网络创新结构。因此,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很少孤立地创新,相反,它们是在生产联系网络中合作创新。

(四)集群内部激烈的竞争是创新的动力并提高创新的可行性

在集群中,处于同一产业链的企业不止一个,他们都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个体,具有规模的相近性、资源的同构性、工艺的相似性、产品的同质性和市场的同一性的特点,它们都要对集群内的供应商、客户、技术工人和其他资源进行选择与争夺。要想在众多相关企业中占据竞争优势,就必须有能够吸引消费者的优势产品,必须不断的创新。只有比周围的企业的产品做得更好,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因此,集群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激发创新欲望,产生创新的动力。企业间你追我赶创新的形势使得创新更加接近市场的需求,增加了创新的可行性。

(五)集群与创新产品的扩散

创新产品一旦成熟,就进入到创新的最后一个阶段——创新产品扩散。创新产品不能被市场认可,也不能算成功的创新。而集群中的创新成熟以后,创新产品的信息和技术就会很快在集群中扩散开来,同一产业链的企业都争相展开相关或类似产品的推广来赢得市场的占有率。大范围的宣传和推广比单个企业要有效得多,可以更快更有效率地打入市场,大大提高创新产品扩散的成功率。

三、产业集群创新困境分析

技术进步来源于技术创新,创新是集群发展的基本动力。目前,我国高新区虽然在空间上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公司聚集,但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分工合作网络,与高校等科研组织的合作机制不完善,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此外,在风险投资体制和区域创新文化等方面也有明显的不足。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的集群创新环境还需要很大的改善。

由于集群技术能力是成员企业技术能力整合作用的结果,而成员企业之间的技术能力增长呈现不均衡现象。那么处于技术能力后端的企业(模仿者)利用集群优越的学习能力向处于技术能力前端的企业(创新者)学习来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增长。这里的主要思想是,模仿者力图赶上创新者,因为对发明的模仿和使用要比创新来的便宜。最后会看到,这种集群中同行厂商的不均衡会导致模仿者将会比创新者获得更快的增长速度,更大的收益,这就有可能使创新者由于被模仿者包围而无法获得创新的报酬。创新者不愿再创新,导致了集群内部创新的停滞,造成集群的整体衰退。

在产业集群中,创新者耗费努力来发明这些产品,并将之用于自己的最终产品生产。模仿者并不对中间品进行创新,而是模仿或吸收。但模仿者为了利用这些中间产品,均需为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做出一定的努力。这种努力是模仿的成本,该成本与创新者的R&D费用相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除了模仿成本明显少于发明成本。为了研究简便,假定模仿者不需要向发明者付费,这也与集群的特点相符合,由于集群内地理的高度集中,人员的流动频繁,技术扩散的成本可以把它忽略不计,从而创新者不能得到模仿者在利用其创新方面的任何补偿。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创新在产业集群的创新灵感、创新动力、创新资源、创新范式这几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在集群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定的困境:模仿者创汇高于创新者。如何扩大其正效应,降低其负效应呢,对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1、建立群内技术学习分工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2、整合集群产业链。

3、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模仿企业二次创新。

4、对知识溢出应予以补偿而不应完全抑制。

5、创新者要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但保护的目的不是阻止知识的溢出,而是依法维护创新者在知识溢出过程中的合法利益。

6、营造集群内部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引导和鼓励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是减少知识溢出消极影响的可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聪群.集群创新:优势与知识溢出所产生的双重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9).

2、朱明礼,刘鼎,罗韬.产业集群创新困境基于企业行为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

3、赵强,邓学民,韩秀杰.产业集群创新优势分析及其启示[J].商业研究,2005(8).

4、郭兴方.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模式提升:集群创新[J].中州学刊,2005(9).

5、潘慧明.产业集群创新研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5).

6、胡恩华,刘洪.集群创新理论研究动态及启示[J].预测,2006(5).

7.谢圣赞.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J].天府新论,2004(5).

8.周兵,冉启秀.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溯源[J].商业研究,2004(14).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推荐访问: 竞争优势 层面 产业集群 创新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