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启发式教学四步走

时间:2022-04-05 10:17:32  浏览次数:

启发式教学是孔子首倡,其后为我国历代杰出的教育家所继承和发扬。孔子之后,《学记》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启发式教学原则。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使课堂教学过程取得最优化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呢?本文仅就此表一些拙见。

一、趣味引言——兴趣性

在讲“有丝分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言:“细胞的数量是如何增加的?细胞数量增加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意义?细胞数量增加过程中,如何保持子细胞和母细胞的一致呢?”又如,在讲“水分代谢”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引言:“把一块萝卜放在清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增加;而放在盐水中一段时间后,重量会减小,这是为什么?”这样一个一个的悬念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了思考,一下子将注意力集中起来,接着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了“有丝分裂”和“水分代谢”的有关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利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或广告等学生熟知的内容巧设引言,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

在讲“自然选择”时,我介绍了达尔文考察过的克格伦岛,使学生沉浸在昆虫与风暴搏斗的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在讲解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时,设计了下述问题,要求学生用已有知识分析讨论:(1)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极易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很容易被脂溶性溶剂所溶解。你认为,这一事实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应有什么物质。(2)科学研究发现:细胞膜易被蛋白酶水解,说明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有什么物质。第一个问题学生用已有的“相似相溶”的化学知识,可以很方便地推出细胞膜的组分中应有脂类物质这一结论;学生在分析第二个问题时因不懂蛋白酶的具体功能,探究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及时讲解“蛋白酶是专门水解蛋白质的酶”,学生利用该知识很快就得出了细胞膜中有蛋白质的结论。接着我又设计了第三个问题:(3)细胞膜中只有蛋白质和脂类这两种物质吗?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小资料的相关内容。学生立即形成了细胞膜上有蛋白质、脂类和糖这三种物质的科学结论。在课堂上学生讨论热烈、气发活跃,学得很轻松。教师讲的也很少,应该说是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从课后的检测结果看效果很好。在接下来讲述细胞膜的空间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发问:组成细胞膜的三种物质在其上是如何排布的?学生一时无法给出答案,激发了学生更为强烈的探索欲望。紧接着我又提供如下事实要求学生分析并给出答案:(4)1925年G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了红细胞膜的磷脂,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展开,发现这片油脂层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通过对问题4的分析讨论,学生形成了磷脂分子在膜上成双层排布的结论。学生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学会了对某些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的方式方法,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接着我又向学生提出第5个问题:(5)蛋白质和糖类物质在膜上又是如何分布的?问题提出的同时出示细胞膜的模型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对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蛋白质有的排在磷脂双分子层的表面,有的嵌入其中,有的则贯穿其中。②糖与蛋白质或脂类分子结合,形成糖被位于细胞膜的外侧。然后引导学生总结细胞膜的空间结构,解决三类化合物在膜上的分布问题。学生回答起来得心应手,从容自如。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

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缘于疑”。如:授课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种子为什么会萌发?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吸收的?细胞怎样分裂?等等,从中都可引出丰富的猜想。例如,在讲“蒸腾作用”时,向学生提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在讲“蛋白质代谢”时,可向学生提出:“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在人体细胞内都能合成吗?”在讲“生态系统”的成分时,可引导学生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图”,向学生提出:“生态系统中,如果缺少分解者,将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这些问题看来很小,却能小中见大,使学生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必然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质疑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四、小结精简——创造性

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不能提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为此,在生物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这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延伸。如教师可以采用悬念式结尾,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新课,以引起他们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责任编辑潘孟良

推荐访问: 启发 式教学 四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