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上海市闵行区2型糖尿病患者超重和肥胖情况调查

时间:2022-04-05 10:17:33  浏览次数:

随着社区的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 型糖尿病(DM)的患病率也逐年增高,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之后的第3大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研究已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伴有肥胖,其肥胖不仅是总体脂增多(全身型肥胖)且伴有腹部尤其是腹腔内体脂增多(腹型肥胖)[1,2]。肥胖的2 型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脂代谢紊乱,肥胖越严重,所引起的脂代谢紊乱越严重,同时肥胖导致的胰岛素抵抗使糖尿病变得难治[3,4]。基于这种现况,本次调查旨在了解闵行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肥胖状况,从而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减重方案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2004年4月—2005年10月所有在闵行区各社区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

1.2研究方法

所有确诊病例均由就诊医生填写统一的《糖尿病病例报告卡》,再由经统一培训的社区随访医生采用统一的《糖尿病病例管理卡》逐条收集患者资料,并录入社区糖尿病管理软件,再导出到Excel后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超重与肥胖的判定采用卫生部《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标准: 体质指数(BMI)≥24为超重,BMI≥28为肥胖[5];腹型肥胖的判定标准为: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cm[6]。

2结果

2.1基本情况

研究对象的年龄为16~92岁,共4 925名。其中男性2 182名,平均年龄(63.87±11.34)岁;女性2 743名,平均年龄(63.89±10.56)岁。

2.2BMI分布

研究对象的平均BMI男性为23.71±2.99,女性為23.75±3.39。其中超重率男性为36.80%,女性为34.01%;肥胖率男性为7.29%,女性为10.57%。

超重率和肥胖率在不同年龄段之间有很大差异。男、女性在35岁以下组别中,其超重和肥胖总率最高,男性总率较高的还包括35~45岁;而女性在35岁以后各年龄组别变化不大。75岁以上组别中男、女性的超重和肥胖总率均最低,但这一年龄段的女性肥胖率并未明显下降,仍达9.19%,而同组的男性肥胖率则仅为4.84%(表1)。

2.3腹型肥胖分布

在调查中,我们还为愿意配合的689名男性患者与839名女性患者测量了腰围(WC)。由于女性<35岁组无调查数据,故此省略。男性腰围最大均值和腹型肥胖比例最高出现在35岁以下年龄组,而女性在35~45岁组的腰围均值和腹型肥胖比例均为最低;女性腹型肥胖比例有随年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在65~75岁达最大值,而男性除45~55岁组外,各年龄组间差异不大(表2)。

3讨论

我国成年男性平均BMI为22. 8±3.3,女性为23.3±3.8,并且都有随年龄增加而上升,但在70岁以后回落的趋势[7]。本组糖尿病患者中,男性平均BMI为23.71±2.99,女性为23.75±3.39,与日本的一项研究结论基本相符[8]。我国成年男性平均WC为(79.3±9.8)cm,女性为(75.6±9.7)cm[6],本组糖尿病患者腰围分别为(84.27±9.09)cm和(79.49±9.10)cm。

2002年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中,我国成年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男性为23.00%和6.60%,女性为22.70%和7.60%[7],本组糖尿病患者中,其比例在男性中为36.80%和7.29%,女性为34.01%和10.57%,均较全国水平为高。但由于年龄构成可能不同,故不能认为我区糖尿病患者的肥胖水平高于全国成年人的平均水平。

本组低龄患者BMI反而较高(35岁以下BMI男性为25.99±4.97,女性为26.41±4.61),且低年龄组的超重和肥胖总率最高,因此肥胖问题在闵行区糖尿病患者中可能呈年轻化的趋势。但由于低年龄组2型糖尿病患病率较低及其他就医因素,本研究中<35岁组别中研究对象较少,故尚待进一步的确认。一般认为,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虽然与一般人群差异不大,但腰围却明显大于一般人群,呈现指数小、肚子大、腹型肥胖的特点,腹型肥胖更容易引起严重的脂代谢紊乱,同时导致胰岛素抵抗,使糖尿病变得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3,4]。在年龄分布中,35岁以下和55岁以上的男性,以及55岁以上的女性,与一般人群的腰围差值最大,这也正好是肥胖率较高的年龄组别。本组2型糖尿病患者中近一半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且肥胖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腹型肥胖比例高。因此,为巩固及增加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一定的减重措施势在必行。在糖尿病防制管理中,针对不同的糖尿病人群所存在的不同肥胖问题,尚可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以探索最为实用有效的方式。

4参考文献

[1]Kopelman PG. Obesity as a medical problem[J]. Nature , 2000 ,404 :635-643.

[2]Kissebah AH,Krakower GR. Regional adiposity and morbidity[J]. Physical Rew,1994,74 :761-811.

[3]张哲,孟东. 肥胖的2 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状态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2) :95-96.

[4]喻荣彬,徐耀初. 2 型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与血脂代谢关系的研究.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 ,7 (5) :208-210.

[5]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 营养学报, 2004, 26: 1-4.

[6]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 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10.

[7]武阳丰,马冠生. 中国居民的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316-320.

[8]杨宇. 2型糖尿病与肥胖[J]. 日本医学介绍,2005,26:421-422.

推荐访问: 闵行区 上海市 超重 肥胖 糖尿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