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MRI与CT在诊断胃肠道间质瘤中的作用

时间:2022-04-02 11:47:33  浏览次数:

【摘要】 目的 探讨MRI和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和CT诊断。结果 13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8例,小肠5例,其中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2例;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8例,腔内外混合生长3例,腔内2例。MRI和CT表现为肿块密度及信号多不均匀,可有包膜、囊变、坏死、出血、转移灶等。结论 胃肠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二者结合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实质上由未分化或多潜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属于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1]。随着病理学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这类肿瘤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本文对20052009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探讨GIST的MRI及CT表现特征和诊断价值,以提高影像学检查对该肿瘤的诊断作用和加深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5例,年龄27~72岁,平均53岁。本组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均有完整的MRI和CT检查资料。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胀痛10例,消化道出血8例,黑便5例,贫血伴晕厥2例,腹部肿块2例,纳差、消瘦2例;发生于胃8例,小肠5例,其中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2例;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8例,腔内外混合生长3例,腔内2例,均为单发;其中8例行胃镜检查,5例拟诊为外压性肿物,2例胃内占位并局部胃黏膜浅溃疡。临床表现主要以腹部隐痛、腹部肿块、黑便为主,5例有呕血、发热。GIST发生于胃6例,小肠2例。其中6例行胃镜检查,诊为外压性肿物,2例局部胃黏膜可见浅溃疡。

1.2 MRI和CT检查 13例患者均行MRI、CT平扫检查和增强检查。由2名主治以上医师分析病变的影像表现,对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形状、增强、转移等进行评价。检查前禁食6 h以上,CT扫描前10~15 min肌内注射654220 mg,减轻胃蠕动伪影、降低张力,上扫描台上前服温开水500~1000 ml使胃腔充盈;常规仰卧位。MRI检查采用0.5T或1.5TMR扫描仪。主要扫描序列包括T1WI和T2WI及T1WI、T2WI加脂肪抑制。常规平扫后经肘静脉团注GdDTPA后25s及65s分别进行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注射流率3 ml/s,总量0.1 mmol/kg。扫描层厚6 mm,层距2 mm。CT扫描采用4层或16排螺旋CT扫描仪。检查前患者禁食8 h,扫描前口服水800~1000 ml。增强扫描采用自动注射器以3 ml/s速率经肘静脉团注对比剂(碘帕醇等对比剂)100 ml,延迟25 s及60 s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扫描层厚5~10 mm,层距5~10 mm。

1.3 病理组织学观察及内镜检查 有10例行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光镜检查根据细胞的异形性、核分裂像等判定肿瘤的良恶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项目包括CD34、CD117等。部分患者行内镜检查。

2 结果

2.1 病灶的部位及病灶的大小形态 发生于胃8例,小肠5例,其中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2例;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8例,腔内外混合生长3例,腔内2例。病灶在CT、MRI图像所示的最大截面上最大径自2.0~16 cm不等,其中大于5 cm者7例。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形,12例患者中有11例病灶边界较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

2.2 MRI和CT表现 平扫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或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肿块内坏死、囊变区呈更长T1更长T2信号。2例肿块中可见不规则小点片状长T1短T2信号区,在对应的CT平扫层面上显示为高密度钙化灶。2例可清楚显示肿瘤周边细线样的低信号包膜影。增强后病灶实质部分呈明显较均匀强化,坏死、囊变灶强化不明显。2例平扫可见的肿瘤包膜均呈不均匀强,有坏死、囊变、出血。影像学表现为长径2.0~16 cm的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7例边界清晰,2例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腔外生长者8例,腔内外混合生长3例,腔内2例。CT平扫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肿块密度较均匀或欠均匀,内见散在低密度灶1例,不规则大片低密度区1例,1例CT增强者肿块实质部分显著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二者结合诊断为组良性7例,拟恶性2例,未定4例。

2.3 病理及内镜检查 本组病例良性6例,潜在恶性5例,恶性2例。免疫组化显示CD34阳性6例,CD117阳性10例。内窥镜仍是本病常规的检查方法,检查阴性者应考虑胃肠间质瘤等消化道间叶院肿瘤。对于有消化道症状者应选择内窥镜检查,腔内生长者胃肠道间质瘤内窥镜可以发现占位,但是内窥镜检查难以了解肿瘤全貌,不能正确估计肿瘤的大小和形态,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更发现不了向腔外生长的胃肠间质瘤。

3 讨论

GIST在MRI上典型表现为边缘锐利的不均质肿块,可有囊变或坏死区。由于肿瘤内部气体、出血、坏死和液化在MR表现多样,在T1WI上肿块实质性部分多与肌肉相似呈低信号强度,在T2WI上多为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强度[2]。肿瘤坏死腔内所含气体及肿瘤钙化呈无信号区。肿瘤内出血可因为在不同的时期信号变化多样。MRI组织对比度好,多方位成像和化学位移正、反相位成像对判断肿瘤的起源、与邻近器官、大血管关系有帮助,尤其对大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MR较CT更为优越,能为手术提供准确的影像资料。不仅能显示肿瘤的部位、内部结构、增强扫描特征、是否转移等,而且多层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及MRI的多方位成像可以全面地显示肿瘤的生长方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确定肿瘤的起源部位,多层螺旋CT的容积重建技术及MR血管技术可以显示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肿瘤血管的形态,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信息[3]。总之,GIST的CT和MRI的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二者结合特别MRI是GIST检查的有效的手段,在GIST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顾雪梅.腔外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9):1029.

[2] 何伯圣.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3):250.

[3] 余留森.余CT和MRI诊断胃肠道间质瘤9例分析.中国误诊杂志,2009,9(31):7760.

推荐访问: 胃肠道 诊断 作用 间质 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