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云影像对远程医疗服务模式的突破与创新

时间:2022-03-10 09:20:36  浏览次数:

zoޛ)j馝}tv^9v^<v^5nםuiMy^yv^v_m5]}Mx}vӭy`iv^<^םum5mux$D检查方法上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不相上下,但是在诊断水平和技术开发应用上,还是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相应的高端人才还很不足,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及不匹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强大功能,整合和优化我们有限的医疗资源,真正为那些重大、疑难、罕少病症患者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所以,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对我们既有想法又想做事的专业人员来说,这是个契机,是个利好!”王成林说。

2012年,非医院主导、基于互联网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17会诊网(罕见病疑难病会诊平台)创立,经过两年多的试运行,先后为全国各地1000多例疑难病、罕见病患者疾病诊断咨询服务,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达到了100%,受到了社会各界充分肯定,赢得了全国200多位影像学专家的参与和支持。社会资本、互联网手段和优质专家资源的三强联合,促成了一种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即基于互联网的云影像诊疗平台。

政策利好,市场看好,前途如何?

2015年3月,e医疗联合丁香园调查派发起一项“如何看待云诊疗平台”的调研。参与者以放射科、影像科医生为主,共回收有效问卷848份。

调查问卷中对“云诊疗平台”的定义为“基于互联网、远程提供预约、看片、诊疗等全流程医疗服务的互联网平台,患者将影像资料上传至网站平台并在线付费,专家可在24小时之内给患者回复站内信,提供影像诊断及相关建议”。调查显示,89%(755人)对“云诊疗平台”持认可态度,约5%(42人)持“反对”态度,其余6%(51人)持“不置可否”态度。更多受调查者对云影像平台的看法详见表1,表2。

从调查结果不难看出,虽然存在着一些疑虑,比如对法律风险的考虑,对患者资料是否充足的考虑等等,但医生对云诊疗平台的接受度是很高的。

不论是医院主导的远程医疗模式,还是非医院主导的基于云影像平台的远程医疗模式,“实质上都是试图通过信息网络技术来连接和处理患者、医生、医院、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来改造甚至颠覆目前的医疗服务模式。”薛以峰在评论两种模式时指出,“这两种模式可以根据我们国家的现状、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来判断自己的行走路线,谁更接地气谁就能走得更远。”

薛以峰认为,随着医学影像学检测技术、设备及其应用的不断飞速发展,影像资料越来越直接、完整、方便、准确、客观地显示病变部位及形态,影像学检查几乎贯穿临床诊治整个过程始末,因此,在远程医疗的各种应用中,目前远程影像诊断服务是开展效果最好的,“这是因为开展远程影像诊断服务具备了生存的土壤。”王成林也认为,所谓远程医疗实际就是医疗信息的传输和再读,而当今能够满足医疗信息传输的只有影像医学,因为影像图像资料的传输信息不会丢失,再读和重复性好,这正是云影像发展比较热的主要根源。

在中国卫生信息学会远程医疗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杰看来,远程医疗创新是一个需要医疗机构、企业和政府等参与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医生、患者等参与的复杂过程。“基于我国远程医疗发展的现状,开展云影像体系的建设并在其基础上开展多样化的远程医疗创新服务有其必然性,也是远程医疗发展的趋势之一。”他说,“云影像体系的建设将有助于将更多的医疗机构链接到远程医疗网络之中,使更多的医疗机构能够开展远程医疗服务,使更多的患者得到实惠。但客观来说,仅仅开展基于云影像的远程医疗创新服务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提法更多是从商业化的角度出发的。”他认为,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而言,发展远程医疗需要从更广泛的医疗信息共享出发,建设区域远程医疗信息集成平台,实现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并最终实现以远程医疗为手段的区域医疗协同。

资本运作的规律效应最大化,不同的目的、不同的理念、不同的行业,决定了“云影像”发展的多元化。面对云影像平台的“热”,王成林同样持谨慎乐观态度。“资本投入商都是为了获取利润的,但其不了解医学及影像学专业的特征性。互联网公司认为成熟的网络传输、存储、互通互联技术,很容易与医疗加快产业结合而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忽略了疾病诊疗服务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网络化,存在太多的影响和制约因素,风险也非常大。”他说。

得益于中央1号文件的政策东风,2015年我国“云影像”一定会进一步向县级以上医院普及和完善,在此基础上一定会有更多系统内部的“云影像”和区域性“云影像”、甚至片区性的“云影像”应运而生,但重复建设、服务范围有限等会使很其脆弱且缺乏竞争力,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不过,王成林承认:“2015年应该是云影像高速发展年,而且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医学影像学图像资料的传输、储存和再读的标准化建设。”

杭州联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张鹏从市场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他认为2015年“云影像”仍旧会在远程医疗政策利好的大形势下继续稳步发展,继续是B2B(医疗机构对医疗机构)。“但是如果类似‘阿里健康’,以及‘掌上医院’系列产品,能够有突破性进展,相应地,‘云影像’也必有长足地进步,因为这些业务都是一只脚踩在医院内,一只脚踩在医院外,一旦打开医院PACS/RIS的口子,患者就可以在互联网上(包括Web和App)查看,甚至是下载自己的影像资料,这就相当于打开了2C的口子,患者一旦拿到自己的影像数据就可以自主上传到相关平台咨询、问诊,直接对接专家医生。这个时候,类似好大夫、春雨医生等原有的网络问诊平台会首先发力,当然其他影像垂直类平台也会跟上。”他说。

在他看来,2015年,云影像诊疗平台会持续利好,成为互联网医疗里面最不可或缺的一个板块,也是最有潜力、最适合网络问诊的业务。有很多公司、产品做好了准备,也有很多团队跃跃欲试。

推荐访问: 云影 医疗服务 突破 模式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