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声乐发展史的角度看中国各时期的歌唱情感观

时间:2022-05-17 15:50:04  浏览次数:

摘要:由于中国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音乐(包括声乐艺术在内)都与政治有关,情感论音乐观背着政治的枷锁,缓慢前行。本文从中国声乐发展史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国各时期的歌唱情感观。

关键词:声乐发展史 歌唱 情感观

我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中虽然也有庄子的“中存实而反乎情”这种以人的自然情性为本位的思想,李贽的“发乎性情,由乎自然”的发展主张,但,由于中国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这一思想没有成为主流,而且,中国的音乐(包括声乐艺术在内)都与政治有关,情感论音乐观背着政治的枷锁,缓慢前行。但是,在民间,人们还是采用自然情感观,很多他们自创的音乐样式一直延续了下来,流传至今。下面将中国各时期的声乐情感观做简要的介绍。

一、先秦时期的情感观

我国古代的音乐观非常的全面,对音乐的功能也非常的强调。音乐往往与天地相合,与人民的生活,社会的政治,与制礼作乐者的德行相联系。在这种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反映人民痛苦生活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纯真爱情的音乐在先秦的数量可谓不少。如在易水上刺杀秦王的勇士—荆轲所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的爱国主义;描写英雄气概的歌曲,如屈原在《国殇》的第四段写道:“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1}在秦青与薛谭的故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情感的重要。当薛谭自以为把歌唱的所有技艺学到手,要离开老师时,秦青在对薛谭留恋之情的驱使下,唱出了“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声音。而女歌唱家韩娥的歌唱,更具有慑人心魄的动人力量,她唱悲歌时使人扑泪洗面,唱喜歌时又使人们欢欣鼓舞。

二、两汉时期的情感观

两汉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继承先秦时期儒、道、阴阳五行、法家的思想,而且是对这些音乐思想的杂糅。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汉代的声乐形式多样,体裁更是广泛,这些歌不仅为皇室所唱,也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也诞生了一些伟大的歌唱家。最著名的蔡琰和李延年了。蔡琰以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用《胡笳十八拍》的歌声控诉了社会。《胡笳十八拍》也由于悲愤的复杂之情感,催人泪下之情深而流传至今。李延年可以说是为音乐而生的人。他不仅能歌善舞,又善改编新声,深得汉武帝的赏识。在《汉书》外戚传卷九十七中曰:“……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度曲,闻者莫不感动。”{2}说明李延年的情感是多么的深切啊!《乐记》这部著作是先秦以来音乐思想的总结和发展,对我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更强调音乐中情感的重要性。如在它的《乐本篇》、《乐象篇》、《乐情篇》、《乐礼篇》、《诗乙篇》中着重阐述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的观点。

三、魏晋隋唐时期的情感观

在魏晋隋唐时期的音乐力求摆脱儒家礼乐观的束缚,复归自然的情感表达。声乐艺术的情感观在诗人白居易和文学家韩愈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如《白居易集·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集·问杨琼》:“古人唱歌先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白居易集·杨柳支二十韵》“小姑携桃叶,新歌踏《柳支》。……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曲罢那能别?情多不自持。缠头无别物,一首断肠诗。”{3}文学家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曰:“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4}另外,魏晋隋唐出现了许多歌唱家,尤其是唐朝。如许和子,刘采春、周德华、杨琼、俗讲名僧文溆子以及数以千记的歌女。他们突出的一点就是不仅声音洪亮,而且用情歌唱,以情感人。像刘采春在演唱《望夫歌》时,只要她一开口,就把观众吸引住了。唱到悲处,不论老人妇女,还是过路人听了,都会感动的流泪不止。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情感观

宋元明清时期的音乐情感论,大多都是对儒道两家音乐情感论的填补与发展。音乐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宋元明清时期,关于琴论,声乐论著都不断出现,总结了几千年来音乐发展的脉络,规律。后人的歌唱理论吸纳了其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清代徐大椿的《乐府传声》中也有所体现。他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盖声者众曲之所尽同,而情者一曲之所独异,不但生、旦、丑、净口气各殊,凡忠义歼邪,风流鄙俗,悲欢思慕事各不同。”{5}这一时期还明确提出了“意”这一重要的审美艺术观。在《溪山琴况》中就有音与意,形与神关系的论证。它是这样说的:“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故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洽其意。”{6}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出现了不少出名的歌唱艺人。有柳敬亭、贾凫西、王周士等。就柳敬亭的演唱艺术有一段话说得很明白:“余听其说《景阳岗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其描写刻划,微毫入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有时声如巨钟,说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内空缸空瓮,皆翁翁有声。闲中着色,细微至此。”{7}此段话说明,表演艺术家柳敬亭的演唱是多么的善于感情的烘托和渲染呀!

五、从20世纪初—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情感论

20世纪初的音乐停留在向西方学习的阶段。从学堂乐歌的发展就可以看出,当时出现了一些以“救亡图存”为主题的歌曲,如石更词、辛汉编的《中国男儿》、沈心工创作的《黄河》以及《祖国歌》等。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打倒了三座大山的重压。音乐的情感观首先表现在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为人生的艺术”等观点,而且为人们所接受。到了“左翼音乐运动”、“工农革命运动”和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后,革命工作者逐渐深入人民群众中间,创作出了群众喜闻乐见、新鲜活泼的声乐作品。这些作品的数量之大、质量之高、体裁之丰富、普及程度之强是前所未有的。这时的情感论更倾向于全民爱国主义的情感,是人民高涨的斗争热情,英雄气概的反映,是人民大众革命乐观主义的真实写照。这一时期不容忽视的是黄自先生艺术歌曲的创作,如他创作的《点绛唇》(王灼词)、《南乡子》(辛弃疾词)、《春思曲》、《思乡》、《玫瑰三愿》等艺术歌曲,都是技巧娴熟、水平颇高的声乐佳作。

六、从1949年—到现在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欢欣鼓舞。声乐艺术也迎来了它崭新的春天。如王莘的《歌唱祖国》、马斯聪的《中国少年儿童队歌》、瞿希贤的《全世界人民一条心》、李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朱践耳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王咏全的《打靶归来》等等。这些歌曲反映了人民自豪兴奋的心情,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人民精神和情感的真实表露。

文革的音乐最缺乏的是人文精神、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没有被理会,人的情感更是无处也无法表达。这时除了一少部分歌曲流传了下来,绝大多数语录歌都违背了歌曲创作的规律,歌词是政治口号,没有艺术美感。

.从“文革”后到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不仅得到了改善,而且精神上也得到了解放。这个阶段是我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声乐艺术也迎来了它又一个春天。作品有施光南的《在希望的田野上》,谷建芬的《年青的朋友来相会》,铁源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黎英海的《枫桥夜泊》,罗忠镕的《涉江采芙蓉》等。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通俗歌曲的异军突起,先后出现了像《黄土高坡》、《一无所有》、《千万次的问》、《少年壮志不言愁》、《嫂子颂》、《思念》、《我悄悄的蒙上你的眼睛》、《雾里看花》等等的优秀歌曲。在通俗歌曲这片天地里、个人情感得到了完全的释放。

我国从20世纪初到现在,作曲家们多重视的是歌曲这种群体的、整体情感表达,个人情感的抒发更倾向于80年代以来的通俗歌曲。

注释:

{1}蔡仲德编著《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M]增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第2版第7页

{2}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7月第一版第119页

{3}蔡仲德编著《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M]增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第2版第590-592页

{4}蔡仲德编著《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M]增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第2版第570页

{5}蔡仲德编著《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M]增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第2版第730页

{6}蔡仲德编著《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M]增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第2版第730页

{7}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7月第一版第667页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3]N·K·那查连科编著,汪启璋.歌唱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推荐访问: 声乐 发展史 角度看 中国 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