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呈现出的艺术修养

时间:2022-05-17 15:50:04  浏览次数:

[摘要]就中国少数民族声乐中所涉及到歌曲的独特性、歌曲演唱方式及少数民族声乐作品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认识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文化内涵与风格个性,体现出中国少数民族声乐的民族特色,在对少数民族声乐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民声乐艺术修养。

[关键词]少数民族声乐;独特性;演唱方式;艺术修养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2 — 0113 — 02

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蕴含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艺术结晶。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国内各个民族由于历史背景、生产方式、语言差异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最终形成了各民族各自的内容丰富、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音乐文化。如果没有对中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声乐艺术平等、真实、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这一概念就将是不全面和不客观的。而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由于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传统,为少数民族本土文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由此而产生的民族音乐文化的个性,则表现为少数民族音乐具有特殊适应性的文化特质。那种认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原始、简单、落后的说法是不可取的。在社会文明进步的今天,当我们在欣赏少数民族声乐作品时,人们所感叹的不仅仅是音乐的本身,同时在音乐作品中也体现出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特色、民风民俗、音乐表现风格等艺术形式。在不同程度上表达出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内在情感,从而与欣赏者达到共鸣,最终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少数民族声乐作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呢?一直以来,把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唱法为教学内容的学校教学,往往采纳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教学模式,而且对强调“传统的、科学的”唱法技巧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对少数民族传统音乐风格特征的重视,使得很多少数民族的演唱者失去了对本民族传统声乐的纯正风格的把握能力。因此,只有通过艺术的内涵与风格个性,承认和了解各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声乐艺术的内涵与风俗差异,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才有希望在世界民族音乐之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一、少数民族声乐的独特性

在人类文化的建构中,艺术是最能够鲜明地体现文化的特异性和独创性。

在今天,由于工业文化强大的物质驱动力,有时使世界文化呈现出暂时的同发展趋势,这就使得文化的特异性体现出对于艺术之未来发展的积极价值。近年来侗族大歌在法国巴黎的轰动演出、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民歌演唱就是很好的证明。这是异国文化听众对这种表现形式的理解和认同,是在欧洲文化传统背景下的欧洲人从这种独特而又陌生的东方音乐文化中认识到的一种他们不熟悉但又同样生动和深刻的艺术形式。他们通过这如“清泉闪光般的歌声”,解读着一个万里之外陌生民族的心灵。实质上是一次文化间的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的艺术价值的肯定。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奠基于特定民族文化特质的声乐艺术行为,才更能体现人类音乐的文化本意。由此可以看出音乐的魅力是无国界的,人们从中体会出音乐艺术的修养和内涵。

二、少数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

演唱行为的发音基础是人的发音器官及其运动的效果。从人的发声器官表面来看,人们的同一种族发音器官从生理结构上都大体相似,而各个民族语言发声和唱歌发音方式却是不同的。从语音学和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南方地区各个少数民族语言绝大部分属于藏韩语系,隶属这一语系的还有如缅藏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各个不同的语种、语族、语系甚至土语群和方言都有不同的语言发音方法,这就必定造成不同语言人群的習惯和发音方法的不同,以及对人的声音特质评价标准的不同。而这些不同,必然会对本民族人民的歌唱发声和演唱方式的评判标准产生影响。例如:中国南方地区各个少数民族的一些特色性声乐艺术,我们以苗族的“爆破音”为例,一般来说,湘西苗族人说话的声音都比较深厚低沉,运用母音为首的开音往往带有比较浓厚的喉塞声音,由此,在演唱歌曲时,发出的声音通常是在喉音上方作形,发出一种带有特殊性的“爆破音”,这种在人们听起来似乎分成“两截段”的声音,在汉族人的演唱声音中是不允许运用的,被科学的演唱发音认为是“真假声音打架”的声音,但是在苗族歌曲特有的演唱方式运用中,却形成了一种非常有韵味特点的演唱风格。从发音效果上来看,“假声”发音演唱是通过声带振动、变薄、缩短,声带边缘的振动所倒致。这种发声音区振动面积小,发音位置偏高,因此声音仿佛感觉悬浮于头顶部。而当用“真声”演唱歌曲时,演唱者能清晰地感到声带区域的振动和头腔的共鸣,声带局部的振动面积较大,因此声音给人以具有磁性和丰满的感觉。苗族的“爆破音”的歌唱方式,就是建立在“真声”演唱基础上的特殊演唱方法。这一演唱方法是在特定的音区范围内声带的局部振动和边缘振动交替运用的效果。曾经有音乐家拜访过湘西苗族最著名的少数民族歌唱家张云珍老师,聆听了她演唱的地道的苗族歌曲,确实是嗓音独具特色,声音委婉动听、含蓄迷人,以她当时六十多岁的年龄,还能够拥有如此美妙的声音,不能不令人由衷的感叹少数民族声乐艺术用嗓方法的独特性和演唱方式的独到性。在采访中了解到,张云珍老师也知道声乐理论方面的一些知识。她对现代声乐知识有她独到的见解,认为苗族歌曲里喉音的方法运用、真假声音交替演唱的发音方法等,都是运用特殊处理的苗歌演唱用嗓方法。张云珍老师说:“我在演唱这种“爆破音”时,声音在喉头上方,轻轻碰一下就离开,这样既保留了音色和风格,又可以使声音尽可能符合发声的规律”。也许,这些方法就是她声音能够保持“青春长驻”的秘诀吧。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适应其各个不同的生存环境,选择适宜的经济生产方式。为了适应这种经济生产方式,进而创造出一整套特殊的文化思维和社会生活方式,包括风俗习惯、道德法规、家庭结构、社会政治组织以及宗教信仰等。在历史发展中,他们不断的调整、丰富着自身土生土长的文化模式,在不断探索和创作实践中,体现出本民族的艺术创作风格和审美情境。所以,少数民族声乐作品在歌颂和表现景物时,表现出了一种民族特有的艺术形态和独特感受。如蒙古族的长调,它是蒙古族音乐风格的典型代表,具有草原牧歌的特征,气息宽广、句幅较长,常伴有少数民族特有的装饰音和颤音,以“颤音”为例,“颤音”是指一种音高游离不定、拖腔丰富的装饰性演唱发声技巧。由于蒙古族的语言和发声位置与其他少数民族不同,蒙古族的“颤音”比汉族的“颤音”更细腻,能够形成更多、更复杂的音律和韵味。这样的特征当然跟蒙古族语言发展有关,因此听不懂蒙古族语或不会蒙古族语言的人,就很难理解和欣赏蒙古族特有的长调歌曲的深邃内涵。蒙古族“颤音”的演唱方法由于发音位置的不同,以及各音区、音域的高低不同,其歌唱技巧多达七八种,展示在人们面前经常被运用的有三种:1、腭柔部颤音,声音效果由下巴的颤动造成;2、膛奈部颤音,声音效果由上腭的颤动造成;3、浩来部颤音,声音效果由咽壁的颤动造成。“颤音”的运用自由和由此产生形成的丰富的音律和音色,是蒙古族长调演唱方式中的主要风格特点,也是蒙古族人民评价一个演唱者演唱得“动听”与“不动听”的基本标准之一。“长调”演唱时给人以历史沧桑感。又如藏族的箭歌,多流行于西藏东南部,是猎手夸耀箭术时所唱的。歌唱时伴有简单的舞蹈动作,广泛流行的藏族民歌《北京的金山上》就是一首箭歌。这些作品集中体现少数民族声乐歌曲自身民族创作精神和情感体验,形成了特有的审美标准和独特的音乐感受。

三、少数民族声乐促进音乐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中国地域辽阔,各个民族都固有本民族自身创造的、能够理解和应用于本民族自身文化底蕴的整体音乐文化模式,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艺术自身体现出的独特风格,深受其他各民族同胞的认可和喜爱。在九十年代末,笔者有幸听到了以“陕北歌王”贺玉堂为首的一批民间歌手在北京音乐厅举办的一场陕北民歌音乐会。那种高亢得近乎于呐喊的演唱方法及歌声的大幅度跌宕起伏,显示了一种特定的地域和历史文化造就的激越而又苍凉的特殊音乐风格。那独特的嗓音,极具特色的民风表演,着实把整个音乐厅翻了个底朝天。现在回想起来说明他们有着自己的、不同于其他兄弟民族的独特的音乐价值评判标准和审美取向。这些也体现在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

在各个民族人民的传统习俗活动中,都离不开极具有地方民风特色的民族声乐,婚嫁活动中的各种婚嫁歌,例如:湖南的“伴嫁歌”、广西的“婚礼歌”四川的“坐堂歌”等;亲人逝世后,亲朋晚辈唱起了“孝歌”、“丧歌”。各民族节庆节日时,更形成了歌舞的高潮,侗族的“坐妹”、壮族的“歌墟”、回族的“花儿会”、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游方”、蒙古族的“敖包会”等,来表情达意,体现审美感受和精神倾向。虽然民族不同,但是音乐艺术的形式却是相互融通的,少数民族声乐的意境和修养,使所表达的音乐艺术形象更加生动,思想情感更具深刻意义,从而提高了作品的品位。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劳动人民就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终日劳苦,虽创造了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却过着牛马般的困苦生活,他们在政治上没有发言权,只能通过民歌唱出心中的不满,表达对统治者、剥削者的反抗、不平和愤懑。流传于各地的“揽工调”、“长工苦”、“脚夫调”等民歌都是对封建地主阶级的血泪控诉,有的民族歌曲采用谩骂和讽刺或作婉转曲折的影射。统治者因怕生恨,视民族歌曲为洪水猛兽并加以严禁,然而广大人民的口是封不住的,正如广西壮族民歌唱到“好笑多好笑多,好笑老爷禁山歌;锣鼓越敲声越响,山歌越禁歌越多。”又如宁夏民歌唱到:“任凭你有遮天手,难封世上唱歌口。唱得海哭石头烂,唱得黄河水倒流。”

少数民族土家族干部张芳宇2010年作为选调生分到龙渣瑶族乡工作,经常进村入户开展工作,与当地瑶族同胞亲密接触。他被那里旖旎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人文景观所吸引,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和风土人情。他认真向瑶族人民学习瑶族歌舞,挖掘整理瑶族文化,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写就了歌曲《美丽的龙渣》。歌中以“龙渣五绝”为内容,歌颂了龙渣瀑布的美景,红星大桥的宏伟壮观,瑶族石刻壁画的丰富多彩,“女儿国”的世外桃源和瑶族节日欢歌,饱含了作者对瑶乡的热爱和真挚的感情。由此说明优秀的民族和良好的人民文化生活是受人们尊重和推崇的。

21世纪是一个艺术多元化的世纪,随着时代的变化,各民族自身的艺术形式也将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向世界所有文化体系吸取精华和内涵的同时,继承和发展各民族固有的优秀精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是整个民族音乐艺术修养的提高的一种标志,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曙光.中西多种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10).

〔2〕肖常纬.中国民族音乐概述〔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7).

〔3〕王次炤.藝术学基础知识〔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05).

〔责任编辑:冯延臣〕

推荐访问: 声乐 呈现出 少数民族 中国 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