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湘南谭氏宗祠建筑装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色探析

时间:2022-05-16 19:45:03  浏览次数:

zoޛ)jiu9_o]^?9ըky代表南方,《楚辞•惜誓》就有“飞朱鸟使先驱兮”之说,因此,朱雀之设,具有“为我先导”的朝南引领的意味。

二、家国思想与宗族观念的和谐统一

中华民族之所以源远而流长,长盛而不衰,与其家国思想和宗族观念密不可分。

宗祠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写照。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儒家倡导的“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深入国人骨髓。这在宗祠大门的建筑装饰上也有鲜明体现。如:谭氏宗祠门楼额枋的“三策世第”牌匾及其宗祠门楼下的抱鼓、状元石,便充分体现出谭氏宗族的历史荣耀和“立家”思想。谭氏家族曾有人官拜靖国大将军,多人中进士、武举人,“世第”即是对此殊荣的高度概括;所谓“三策”应源自传为董仲舒所论的《天人三策》,即儒家的治国之道。“三策世第”标示着谭氏家族乃国家的世代良才,它既是家族荣耀的彰显,也是“门风”、“家训”的概括。

宗祠是家族地位与权势的象征。按当地习俗:一个家族有人科举及第时,会装修宗祠或按朝廷的等级要求在大门或其它处设立标志。依朝廷规定:“高级武官的门楼,摆放抱鼓形狮子门墩;低级武官的门楼,摆放抱鼓形兽吻头门墩;高级文官的门楼,摆放箱子形狮子的门墩……”[6]谭氏宗祠壮丽的形式规模和其间的抱鼓、状元石、匾额等这些看似普通的内容,其实质显然是谭氏家族文化的符号,“显示出一个宗族的地位与权势。”[7]还体现出通过实力、权势的彰显对对立的势力取得威慑作用的性质。湘南历来战乱频仍、匪患不断,人口迁徙严重,史有“四川填湖广”之说,谭氏正是因战乱而由赣入湘的。因人口混杂,环境恶劣,匪患及宗族间的利益冲突、纷争、械斗时有发生,抗匪及防乱便是湘南宗祠建筑的重要考量。谭氏宗祠门楼边房上方的圆窗和周边配有的三座碉楼便是这一功能的体现。

三、农耕生活与地域文化的综合体现

湘南地域相对闭塞,特别是东南部基本处在山脉中,居民自古“事农务本,不习工艺”。交通、商业、手工艺都不发达,文化相对落后,过着自产自给的生活。先民们最关注、喜好的是身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并把它们作为艺术表现的直接对象。谭氏宗祠大门的门窗雕板及石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出这一鲜明的文化特征。如谭氏宗祠大门正面楼梁枋木雕,除有龙凤麒麟外,梁头上突出的是牛、猪等家畜。这种把家畜与龙凤、麒麟等神物同供一处的形式,在其他宗祠大门中未有所见。宗祠大门的后面(里向)部位及周边更雕刻了许多耕种场景,如(图2、3),钓鱼,挑柴、坐卧,聚集一桥亭间;孩童骑牛在前,父亲背犁赶牛呵护在后。两图周边刻有居民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环境,特别要强调的是木雕图中所描绘的建筑形式与生活环境同当地生活都十分吻合,画面展示出浓烈的湘南乡土农耕生活气息。

此外,谭氏宗祠大门的装饰中还体现出戏剧文化的影响和湘楚文化的元素。湘南有传统昆剧、祁剧、花灯,其中昆剧传入郴州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万历三年前),今郴州还有湘昆剧团。谭氏宗祠花板中的人物形象、服饰以及某些场景多取材于这些戏曲,而带有戏曲色彩(图4)。

谭氏宗祠大门的雕板、窗花、石雕在造型上体现出楚文化擅于奇思妙想的特征。与中原雕刻相比,南秀北雄的特点鲜明。与安徽的民雕比较,也有明显区别。安徽木雕造型较注重写实性,刀法显得圆润精细,木雕布局缜密均匀,但透雕层次不多。而谭氏宗祠门楼木雕造型更为夸张,富有装饰性;刀法流畅,刀痕翻转自如,锋芒毕露,线条更具抽象性;布局自由奔放,想象丰富,不求形似,只求神韵,乃致禽兽难分,羽毛与树叶不辨,且许多木雕层次丰富,里外相互穿插,画面更具灵动性。

注释:

[1]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5页。

[2]同[1],第6页。

[3]冯骥才、陶友松:《古风—中国建筑艺术•老祠堂》,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79页。

[4] 《宜章县志•事纪》,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印刷,1986年版,第25页。

[5] 《宜章县志•风土志(传记旧志)》,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印刷,1986年版,第9页。

[6]鹤坪:《中华门墩石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7]同[1],第87页。

何次贤:湘南学院美术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 雷

推荐访问: 宗祠 探析 建筑装饰 内涵 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