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镇江传统古建筑遗产及其雕饰之艺术特点与生存状况调查

时间:2022-05-16 19:00:05  浏览次数:

文章编号:1003-9104(2008)05-0043-09

分析基金项目:本论文为“985工程”“科技伦理与艺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练正平(1976— ),女,汉,江苏盐城人,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硕士,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

摘 要:本文以现存宋、元、明、清时期镇江传统古建筑遗产和近代西式、仿西式、中西结合式建筑遗产及其雕饰艺术为研究对象,以田野调查为例证,论述了镇江传统古建筑遗产及其雕饰的艺术特色和生存现状,梳理了镇江传统古建筑及其雕饰艺术的生成背景,并阐述了保护镇江传统古建筑遗产的思路、方法和必要措施。

关键词:镇江;传统古建筑;雕饰;艺术;技术;文化遗产;保护;调查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Survey on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ential Situation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Heritage and Decoration in Zhenjiang

LIAN Zheng-ping

镇江山川似锦,名胜古迹荟萃,不仅是江苏省重要的内河港口和风景旅游城市,而且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及南朝宋、齐、梁三朝帝王的故里,它还是一个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传统建筑及其雕饰正是这种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之一。

镇江地区的传统建筑包括传统民居、宗教建筑、公所、祠堂等。而由于开埠所带来的西式、仿西式建筑则是镇江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极具代表性。伴随着镇江传统建筑共同发展而来的建筑雕饰积淀了各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之一的镇江传统建筑及其雕饰艺术,虽历经风雨剥蚀,仍不失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更是镇江城市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之一。随着社会全球化进程和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的物质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镇江地区的传统建筑及其雕饰也面临着消亡还是被保护的问题。

一、镇江传统古建筑的艺术特色

镇江传统建筑保留了以木构架为主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和砖、瓦、木、石作的传统工艺,并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科技水平、审美观念和民俗风情,兼容了北方建筑的“雄浑”和南方建筑的“纤秀”,融汇了宋、元、明、清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布局规整、自然古朴的传统民居

镇江传统民居有两种结构形式:一类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多建于明、清两代;另一类则是中西结合式或仿西式民居,建于近代。

建于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常作整体规划。规模最大的小码头街民居群位于西津渡之西,东西走向,长达500米,街宽3米。由于当时此地临近码头,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商户相继在此营建房屋,店铺行栈鳞次栉比,沿街设“骑楼”,路人可遮风避雨,还可置放店家底层的门板,颇有江南商肆的特色。全长260米的九如巷在城西,南至宝塔路横街,北至大西路。位于山巷之东的留余巷全长245米,宽1.5米,该段原处繁华的商业区,人口稠密,房屋座座相接。杨家巷民居群占地15亩许,四进八行并列,有房屋两百余间。还有全长135米,宽2米的马祠巷、长135米的小营盘民居群、长100多米的吉康里,这些民居群里的房屋排列整齐,井井有条,均为“目”字型四合院。穿堂式是镇江传统民居的典型特点,不管是三进五进,甚至七进,皆进进相通,直达民居群外。也有平排并列封闭式,各户在院前另筑小开井,大门设在中轴线院墙中部。巷弄曲折复杂,条石路和青砖路四通八达,陌生人经过,往往会迷于其中,倒也别有情趣。

受徽派建筑影响,镇江传统民居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俄罗斯抽象主义画派大师康定斯基对黑白二色有过精彩的描述:“白色虽为无色,但可以看出一种伟大的沉默,而那沉默绝不会是死的,而是新生的无,是诞生之前的无。而黑色是绝对的虚无,具有无未来、无希望,而永远沉默似的内在音调”[俄]康定斯基著,查立译《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2页。 。镇江传统民居采用了这种“伟大而沉默”的白色和黑色。封闭内向的院落,青砖墙高大幽深,高约丈余,对外不设窗,现有的窗户多为后人所改开。黑色或灰色瓦顶,三峰、五峰马头墙层层跌落,组成跳跃式的黑边,具有节奏性的美感,产生了素丽而古朴的视觉韵味。而与徽派建筑近乎张扬的雕刻相比,镇江建筑雕饰则显含蓄。大门正面一般不作过分装饰,多为高大简洁的清水磨砖墙,门前置圆形抱鼓石或方形门枕石,其上雕刻生动的珍禽瑞兽或植物花草。考究一点的民居,则在檐下挑出青砖门罩,但也是极其简洁概要,绝不似徽雕般风芒显露。

镇江新区大路镇姜家桥旧宅梁上木雕

布局上,镇江传统民居都以狭窄的天井为中心,沿中轴线两边对称展开,呈合院式。入大门,是天井一方,这里是人们亲近自然得天独厚的场所。引自然入庐室本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人们在天井里堆假山、置奇石,载花种树,一年四季花香不断,绿树成荫,居住的人便可享受庭园之美了。坐北朝南一进三间为正房,供一家之长起居。堂屋是会客和举行礼仪的场所。成排木格扇上人物、博古或吉祥图案雕刻精美。室内陈设,如桌几椅榻、床龛橱柜等家具,还常保留明清时的风格,暗红的家具,挂上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和卷轴书法,色调质朴淡定。厅前檐下设卷棚,月梁童柱,上饰吉祥图,简朴而古拙。东西两旁称“厢房”或“偏房”,给晚辈仆佣居住,由于不是朝西就是朝东,故砌清砖槛墙,清水勾缝,短格扇糊上牛皮纸,既防风雨侵蚀,又增加了庭院古朴典雅之美。中进大厅常是镇江民居装饰的重点,磨砖影壁高大开阔,门额上极尽雕饰,戏曲人物和传统图案穿插其间。后进有的建两层楼,楼上有环廊,木板图案栏杆。总体来看,镇江传统民居的建筑从材料到风格,都显质朴简约之美。结构形制和各类雕饰也远不及徽派建筑的规模气派。

镇江近代仿西式和中西结合式民居,造型上借鉴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券门和立柱,用材上仍以青砖为主,只偶尔夹砌红砖线脚成镶边。而内部结构和布局依然沿袭了中国传统民居的中轴之美,它毕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几千年的积淀。对称、均齐、规矩的布局方式也反映出封建礼制的特征。镇江的仿西式和中西结合式民居,将中西不同的建筑装饰因素合理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毫无半点造作之感,反而给镇江民居吹入一股清新自然之风。

(二)随势赋形、形神兼备的宗教建筑

自古以来,镇江以其秀丽的风景吸引了各方佛教和道教人士在此结庐修炼,并留下大量的寺庙和宫观,其布局因地制宜,随势赋形。

佛教认为,只有远离尘世,消除俗念,修心养性,方可达到思想净化、超凡入神的理想境地。镇江著名的佛教寺院都选址于远离城市的山林僻静处,众多的殿堂楼阁又根据各自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灵活布局,合理造势。山势低者则踞山顶:金山位于镇江市西北,其海拔较低,山势相对平缓。江天禅寺的庙宇便依山而建,逐级上升。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慈寿塔耸立于金山之巅。从山麓到山顶,殿阁楼台对整个金山形成包裹之势,山与寺浑然一体,构成一组椽摩栋接、丹辉碧映的古建筑群。因而有“寺裹山”之说。山形险者踞山腰:坐落于镇江市东北大江之中的焦山不仅海拔高,而且山势陡峭,定慧寺巧妙地将各类殿宇楼阁安排在地势平缓的山麓,只在焦山东峰绝顶建汲江亭,与金山吞海亭相对峙。这些寺庙和楼阁,掩映于绿树葱笼的山荫云林之中,形成“山包寺”的古朴幽邃风貌。整座寺庙由山门开始到各座殿堂,连同院墙全部为黄色外墙、红色格扇和立柱、黑色瓦顶,建筑之外有大片的绿树相间。整个环境以黄、绿二色为主调,红、黑二色点缀其间,色调和谐统一,带有强烈的宗教气氛。山峰奇者依山形:素以“天下第一江山”著称的北固山系“京口三山”名胜之一,山岭逶迤突兀,宛如一条昂首、翘尾、拱背的巨龙,雄踞在镇江城北扬子江滨,因《三国演义》而闻名的甘露寺便坐落在此。其寺殿楼阁集中于北固山后峰绝顶,背负长江,地处悬崖峭壁,形成“寺冠山”的独特风貌。甘露寺建筑都以传统青砖堆砌,黑色小瓦盖顶,与周围浓郁的绿树形成自然平静的色彩感,古朴而幽邃,不禁令人遥想当年三国的诸多故事。山形凹者掩其形:被佛教称为“律宗第一山”的隆昌寺坐落在句容宝华山盆地之中,整个建筑群皆掩映在茂密葱绿的山林中,故有“只闻钟声不见寺”之说。寺庙殿宇白墙黛瓦,伽蓝千间,曲廊逶迤,大雄宝殿雕梁画栋,琉璃覆顶,金佛危坐,金刚屹立,神情各异。用大理石砌成的广场可容千人。每当朝霞夕照,寺内晨钟暮鼓,经声佛号,沉抑悠长,回荡山谷,可谓“巷巷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还有位于西津渡口的超岸寺、大港五峰山的绍隆寺等,其间建筑都随变化错落的地势形貌,自然伸展,衔接灵活,或横或竖、或高或低、或长或短、或正或斜,把寺庙安排得像园林一样秀丽灵巧,亲切可人。

推荐访问: 镇江 雕饰 遗产 古建筑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