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建筑美学的本土化发展

时间:2022-05-15 19:20:04  浏览次数:

摘 要:对于建筑师而言,建筑美学的研究可以开拓视野,使设计思路更加清晰,对美学体验更加丰富,从而激发建筑创作中的灵感。地域性是建筑的重要属性,不同的地域环境孕育出不同性格的建筑,与自然相融。因此,对建筑而言,美学角度的观察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结合重庆科技馆的设计,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对重庆现代建筑的本土化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建筑美学;回归;本土化;重庆山水风格

建筑美的表达,不仅要考虑材料、功能、结构等因素,还要考虑其所处的地域环境,一栋建筑要达到很好的美学效果,离不开相应的材料、结构等技术因素的实现,更不能离开它所在地域本土化的烙印,否则只能是没有灵魂的美,对于建筑美学的思考使得建筑师能更完美地表现出自己的创作追求。

一、建筑美学的出现及发展

建筑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建立在了美学与建筑学的基础上,研究建筑本身的美,讨论建筑的审美,把美看作一种建筑的属性和品质来追求。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寻求建筑的美,而对于美的研究,从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观察者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建筑美的创造,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美,于是建筑美学自然而然地出现了,成为建筑学和艺术美学交叉领域共同研究的问题。

建筑美学出现在20世纪,英国学者罗杰斯·斯科拉顿在研究建筑时,从不用的角度出发,不仅包括了功能、区域、技术等基本研究出发点,还从美学的角度展开论述,可以说,罗杰斯是建筑美学的创始人。随后,建筑美学的研究在美国得以延伸,现代建筑史罗伯特·哈姆林在基本美学领域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美学的基本法则,其中均衡、尺度、比例、统一、韵律等在现代美学研究中仍然适用。除此之外,还有序列、风格、性格、色彩等十项,这十项美学法则已经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相对完整的涵盖了。

在此之后,建筑美学的理论得以逐渐延伸,更加强了与其他理论之间的联系,如包豪斯将建筑美学与现代主义相结合,而文丘里在建筑美学的审美研究中加入了符号学的理论。建筑美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研究美学的基本规律,并按照规律进行美学的创意,研究主客体和本体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再具体的研究中还包括的内容有: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美学的发展历程,不同风格流派之间的发展过程;建筑美学的美学创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建筑美学的形式美;建筑美学基本原理下的美的创造及其美学品格塑造;建筑美学中的艺术鉴赏等内容[1]。

二、建筑美学的本土化

建筑创作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美的建筑给人带来的震撼与感染是毋容置疑的,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建筑,在建筑美学的指引创作下,与自然完美融合,在随意之余又多出别样的精致,这种人为创作的艺术形式给人以美的感受[2]。

建筑本土化的含义是多方面的,对于建筑的考量,从美学的角度来考虑,建筑本土化的要求是要满足人们愈加提高和丰富的审美需求,而其重要性也愈加凸显[3]。首先,从地域性的角度来观察,建筑出现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人所使用,形成一定的居住环境,人的居住及其相关活动都有特定地域性的影响 ,而建筑更能体现建筑的地域性格。

建筑的存在必然要适应其周边的自然环境,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对建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岭南建筑的开敞平面与通透的空间就是其地域条件的凸显,西北建筑的厚重敦实与封闭空间也体现了西北地区的气候与地域环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不同地域的传统民居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建筑的地域性格。建筑美学本土化也体现在了民族建筑之中,各种不同风格的民族建筑就是最生动的案例,从外部形态到室内装饰,都是民族文化与风格的体现,也是独有的民族心理、价值思维和审美情趣[4]。

三、关于重庆科技馆的美学分析

在长江与嘉陵江两江交汇处的重庆市科技馆,于2006年初奠基,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周期,于2009年9月正式开馆。科技馆坐落于江北中央商务区,场馆总占地37亩,建筑面积四万多平方米,在江北CBD核心区域中有着非常显著的地位。

重庆市科技馆作为大型科普教育基地,具有多功能的综合型场馆,是重庆市十大社会文化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之一,在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科教兴渝”战略中的关键设施。

(一)整体区位轴线关系

从整体区位展开对场馆的分析,场馆位于两江交汇的关键位置,是江北嘴的景观轴线之上的标志性建筑。在规划中,科技馆的建筑部分分为两块,主楼和附楼以景观轴分开,同时科技馆紧邻重庆另一主要标志性建筑——重庆大剧院,两大建筑分别是景观轴线上的重要节点。重庆科技馆周围环境绿化率很高,离科技馆不远处是中央公园,市民可以在林阴大道散步或在小广场上休闲。

(二)平面布局关系和谐

科技馆在交通设计上,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使流线清晰明确。驾车前往科技馆,在进入江北嘴中央商务区后,沿着道路朝长江、嘉陵江交汇处行驶,便可以看到科技馆的全貌。

科技馆的两栋楼占地面积大,出入关系复杂,在入口处分为人行入口与车行入口,在景观轴线节点处有下沉广场,方便游客直接进入,而车型入口的设置位于地面车库附近。

科技馆的景观设计充分考虑了游客的各种需求,设有自动扶梯、无障碍的残疾人坡道,非常人性化的设计为老人儿童以及残疾人提供了便利的通行条件。建筑周围的环形消防车道,平时用作休憩的广场和交通空间。

(三)“重庆山水风格”——雄浑与灵动相互呼应

重庆科技馆的外形设计融入了重庆的山水风格,其形态的对比与材料的选择是重庆山水的隐喻。外墙主要装饰材料是石材和玻璃,且与重庆歌剧院位于同一中轴线上,显得小巧而有灵气。

在进行科技馆设计时,设计者以标志性建筑为出发点,充分考虑重庆城市文化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山与水,并通过材料进行表达。设计者采用的石材和玻璃,无疑是对这两种因素最好的诠释与展现,既存古朴之风,又有现代之感。在石材立面的处理上,设计者还对石材的排列方式进行了细致的安排,力求粗犷地抽象表达出原生态的重庆山石;而玻璃的处理则力求清澈,玻璃纹理呈竖向的条纹,既能衬托出玻璃的清透,又能表现出了重庆之水的细腻。

建筑外观石材与玻璃交叉重叠,既像是山石一般坚硬,又如同清水般透澈,彰显重庆山水之城的雄浑。雄浑群山与灵动碧水交相辉映,是重庆城市文化的最好诠释,整体风格磅礴大气又不失细腻精致,同时也是城市快速发展的直接表达 [5] 。象征山石的部分建筑体量浑厚坚挺,象征清水的部分建筑曲线灵动多变,两者在体量上相互呼应,自成一体,浑然天成,结合得不着痕迹。

该设计方案比较实用,整体性非常强。同时,解放碑的许多建筑也采用了“玻璃+石头”的方式进行外墙装修,既古朴又现代,可形成“重庆风格”而成为重庆的一张城市名片。

(四)功能布局合理

场馆分为主楼和附楼两部分,在功能区分上,主楼设置功能为科普展厅,包括生活科技、儿童科学乐园,防灾科技展厅、交通科技展厅和国防科技展厅,是基础科学展厅和宇航科技展厅。附楼设置科普报告中心以及活动中心。

从鸟瞰视角,建筑主楼的建筑呈扇形,建筑高度高至57m,低至23m,主附楼部分均有负一层,负一层只有高科技的多功能厅满足各种不同需求,厅内可容纳大型会议,亦可通过调整移动座椅,改设为临时展厅。最高楼层五楼,馆内设有通高的五层球形影院,另外,球形的内部还有一个小型的电影院,可以容纳近三百人同时观影。

(五)建筑朝向节能设计

重庆科技馆使用了很多节能环保的设计,根据重庆的天气,建筑在南偏东朝向、西面朝向,采用石材外墙,避开正午和下午时间太阳直晒,其余地方则使用玻璃幕墙。外墙的石材墙面部分加入了保温隔热层材料,玻璃部分则使用中空低辐射玻璃。屋盖上大面积玻璃,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室内电能的能耗。

四、现代建筑的美学思考

建筑的形式美体现了“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与秩序”五大厦则的综合美。在人类关于建筑美的认识中,随着对世界的主观与客观认识的继续深入,美的关键也在不断的拓展延伸与变化[6]。建筑美学设计的准侧,不仅包括形式的美观,还应当有清晰的逻辑、合理的功能以及科学的结构,我们无法认同极端的差异性,因为那无法带来美感,更不能创造建筑之美与实用性,甚至会使建筑走向不可逆转的毁灭[7]。

建筑不仅能够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样也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活动方式。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建筑师的思维与创新的实现。可能性越来越大,但是建筑师的独立个性与独特风格并不是完全无约束的自由,在进行建筑艺术风格的创作时,应当在其所处的地域环境中寻求相应的诉求与信息,建筑的本质属性不能被牺牲[8]。

五、结语

任何时代的建筑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任何地区的建筑也都会有其地域环境的体现,建筑应当体现其历史与地域特点,忽略环境的塑造只能视为刻意地塑造或模仿,会磨去建筑真正的美学价值。作为建筑师,应当把握建筑美学的基本原则,在建筑创作中,以审美思维的变革为先导,不盲目逐流,超越美学的惯性思维,实现建筑创造上的超越。

参考文献:

[1]钱凯.重谈坚固、实用、美观[J].低碳世界,2015,(07):30-31.

[2]鹿健.房屋设计中的建筑美学运用[J].中国市场,2015,(47):157-158.

[3]唐孝祥.建筑美学视野中的本土化与国际化[J].新建筑,2004,(01):47-47.

[4]曾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D].天津大学,2007.

[5]信息快读[J].重庆建筑,2009,(10):57-59.

[6]金晓雯.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6.

[7]袁雁.新时代的建筑美学观——对当代中国建筑现象的一些反思[J].华中建筑,2005,23(3):12-12

[8]白晨.新时代建筑美学意义探寻[J].山西建筑,2010,(35):20-21.

作者单位:

重庆交通大学

推荐访问: 本土化 美学 建筑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