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体育课教学低质量“教材低水平重复现象”之因果

时间:2022-05-14 16:55:03  浏览次数:

摘 要:体育教学的低水平重复是体育课教学质量低下的众多现象之一,它可能形成的结果是:学生在运动技能方面学无所得、学无所乐、学无所懂,进一步而言,可能造成体育学习的习得性无助感,从而最终远离体育。造成体育教学的低水平重复现象的原因很多,既有体育学科起步较晚问题,也有体育学科内在关系固有的难度、体育教学质量缺失监管等问题。要解决体育教材的低水平重复现象难度较大,但前期已有不少专家与学者进行了探索。本文从因果关系角度探讨了体育教学的低水平重复现象。

关键词:体育教学低质量;体育教材;低水平重复;因果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3-0012-03

近年来,体育教学质量的选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与一线教师的关注,从体育课教学质量角度而言,体育教学质量低下的现象较多,如放羊教学、教材低水平重复、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枯燥等,本文就“教材低水平重复现象”之因果进行分析讨论。

一、低水平重复现象之“果”

什么是“低水平重复现象”?在一些相关领域中提到了低水平重复现象,如“科研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低水平重复、同质化竞争现象”等。结合体育教学视域,我们认为,体育课教学低水平重复现象主要是指教材在各个学段中简单重复出现,导致了体育教学质量低下的结果。有关体育教学低水平重复现象产生的后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技能方面学生学无所得

由于体育教学质量最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1],因此,我们首先来看学生在运动技能方面的所得。

我们粗略地估算一下各个学段的体育课时:小学水平一按每周四节体育课计算,每学年32周,计256节课;水平二、三按每周三节体育课,共384节课;小学阶段共计640节体育课。初中按每周三节体育课计算,共288节体育课。高中按每周二节体育课计算,共192节体育课。大学按每周二节体育课计算,共128节体育课(因大学前二年为必修课,因此只计算前二年的教学时数)。综合起来计算,每一个学生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二年级为止,在14年中共需上1248节体育课。这些课都是必修课,即每一个学生都必学的课程。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学生在14年中上了那么多的课,为什么不能较为熟练的掌握少数几项运动技能?为什么没有形成运动健身的意识?为什么没能养成经常运动的习惯?为什么不能把学校体育所学的技能运用到终身体育之中?这难道不是体育教学之败笔吗?近年来国家在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小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总体下降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且往深水区发展时却困难重重。尽管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工作并无因果关联,学生体质下降并不能完全归责于学校体育,但学校体育在学生体质下降方面始终推卸不了责任。

按常规推理,我们的学生要上那么多的体育课,掌握一二项运动技能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但结果却恰恰相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蜻蜓点水、教材低水平重复现象所造成的结果之一。

就体育中考游泳项目而言,学生从开始时“沉得下浮不起”,经老师手把手教之后,终于在中考游泳中取得了满分。但是获得满分的绝大多数学生却“浮得起沉不下”,即不能将浅水区底中的物品捞出水面。这样的游泳是真正的学会了吗?这样满分的学生真正能在水中做到自我救护吗?

篮球项目也是如此,通常我们用“往返运球投篮”作为学期的技能测试项目,其结果与中考游泳类似,大多数学生的“往返运球投篮”得到了满分,却不太会或基本不会打篮球比赛。

以上运动项目的类似情况不胜枚举,总之,学生学了十四年的体育,真正能掌握几项较为熟练的运动技能的学生很少,而那些经常活跃在校园或社区的业余体育爱好者却是他们自己凭借兴趣爱好、日积月累而成的,体育老师虽然在体育课上曾经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但他们的运动习惯养成却基本是自学成才。

2.体育教学资源方面造成极大浪费

体育教学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由每一节体育课构成的,因此,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最小单位,也是最重要的考察现象。由于体育课程是学校的必修课程,因此,体育课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德才兼备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基于以上特点,国家为体育课程配备了专业体育教师、学校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经费投入、教学课时等,且这些资源都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如体育教师人数应符合学校班级人数、运动场馆需要满足学校的规模等,配备这些资源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体育课教学的需要,最终实现体育课教学目标,而运动技能目标是体育课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从教材低水平重复、运动技能学而无获角度而言,我们为体育课教学而配置的各种资源实际上是一种浪费,因为学生最终没有掌握体育课中最重要的运动技能,缺失了运动技能,学生如何运用运动技能经常参与运动健身,又如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这样的循环是一种恶性循环,这样的资源浪费实在是痛心。

3.学生学而无味、学而不透、学而不乐

由于存在体育教材的低水平重复现象,同一个学生在不同学段皆会遭遇同样的教材,所不同的是学校变了、教师变了、班级变了。如体操中的前滚翻动作,小学要教,初中也教,高中还教(一些高中教师认为前滚翻动作难度较小、安全性强、学生受伤概率小,而单杠双杠则危险性大,因此,很多教师还是宁愿选择难度较小的前滚翻教学),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小学、初中、高中老师都不是同一人,他们不知道前一个学段老师的授课内容;二是,新课程给了体育教师选择课程内容的自主权,对于同一教师而言,重复教学省时省力等等。从学生体育学习角度而言,重复学习同一个教材,难免会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第一,学习兴趣顿减。教材对每一个学习者是一个重要的外在刺激因素,教材的重复出现会使学生感觉无变化、无新意,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导致学生一开始就有抵触情绪。第二,运动技术学习不深入。由于教材每一次出现的学时较短,学生刚有一些体会或收获就已经结束,这种蜻蜓点水式的重复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表面化与浅层化。第三,由于运动技术学习不深入、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等前期因素存在,容易导致学生体育动作的“习得性无助感”,因为不能学会运动技能,学生也就无法体验运动之快感与运动之妙乐,这也就是运动学习失败导致学生远离体育的重要原因。

4.体育学科地位方面难以提升

体育学科地位的提升,一是要靠体育业内人士的大力宣传与有效的工作,二是需要业外人士的认可与宣扬。由于长期以来中国传统观念存在“重文轻武”的思想,导致了体育学科地位低下的结果,这种传统观念目前已有很大的改观,但要呼唤民众更多关注人的身体教育重于文化教育,看来还没到时候。

就学校教育中的体育学习者群体而言,从中产生的体育工作者可谓凤毛麟角,大多经历学校教育的人都要从事社会的各行各业,这些人对于体育的认识与观念是影响体育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群体。可想而知,如果他们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课教学是放羊教学,经历十几年的体育学习是毫无所得的、存在畏难情绪的、并无快乐而言的,那么在他们的思想与说法中会对体育有好感吗?会对体育人说好话吗?会支持下一代学练体育吗?其结果是不言自明的。

二、低水平重复现象之“因”

1.中小学体育教材编排缺失科学性

形成教学低水平重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教材编排缺失科学性,关于这个问题,很多学者都已观察到了,也曾经做了很多的努力与前期工作,但由于其难度较大,因此,至今尚未得到圆满的共识。因体育学科属于身体运动学科,有关身体运动的划分种类存在较大的复杂性,各种身体练习前后次序并不像大脑认知学科那样有规律可循,如学习跳远与学习篮球是什么关系?哪个先学、哪个后学?其中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我们难以分辨,这就需要一个切入点,并以此为线索与逻辑起点,把各类运动项目与运动技能串联起来,形成层次分明、前后关系协调、结构合理的体育教材体系,并根据不同的学段把它们编排起来。但要做到这些,其难度不小。

由于体育教材编排缺失了一定的科学性,加之新“课标”没有具体的内容,并给予体育教师选择教材较大的自主权,由此导致了体育教师选择教材的随意性与盲目性,教材的低水平重复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体育教学常见的现象。

2.体育教学的“学、考”分离

学生学习体育是基础,考核则是对学习过程的最后评价,从理论上说,考核内容应与学习内容紧密结合,这在其他学科上应该能达成一致的看法。但是体育学科有所不同,学生学习的是运动技术,考核时可能会出现几种不同的情况:一是以运动技术掌握情况作为评价指标(所谓的技术评定,简称“技评”)。二是以最好的成绩作为评价指标(即“达标”)。如果按照“考、学”相结合的原则,那么,我们在考核一个阶段的运动学习时,既需要对学生进行技术判定(技评),又要对学生的运动水平进行考察(达标),若能把两者合为一体,则为最佳。如学习挺身式跳远,单元结束后我们要对学生进行运动技术考核,也要对学生进行运动水平测试,并两者各占一定的分值。同时,要求学生运用挺身式进行跳远,如果学生运用了蹲踞式或其他方式进行跳远,则视为不合格,这就是“考学结合”的要求。但是,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没有提出“考学结合”的要求,往往只有达标,缺乏技评环节,而如跳远项目的达标成绩是由远度决定的,其远度决定了学生跳远成绩的优良中差,因此,学生在考核过程中,不一定采用挺身式,有的可能采用蹲踞式,有的可能采用错误的动作方式,加上老师只顾学生的跳远成绩,没有对跳远的姿势提出要求(即使提出要求,一般情况下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学生短时间内根本就没有学会挺身式跳远),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学考分离”。

3.体育教师缺失教学质量的监控

由于数理化学科是学校教育的主干学科,也是影响高考总分的主要学科,因此,它们总是被学科教师关注,这些学科教师之间的竞争也是非常厉害,通过频繁的考试相互较劲,这就导致了这些学科提前关注教师的教学质量,当然其负面影响也是显然的: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卷。而体育学科情况却有所不同,小学没有这种竞争机制,高中也没有,只有初中存在这种现象,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还有较大的差距(体育中考分数仅为40分左右,有的省市略高些)。因此,在小学、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之间的教学效果相互竞争的现象基本不存在,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体育教学质量无人倡导、无人实施、无人监管,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体育教师只管教学,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即可,至于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只有凭良心去做了。因此,低水平重复现象便司空见惯了。

三、目前解决“低水平重复现象”已取得的一些进展

近年来,体育教材编排的低水平重复现象已受到了学界极大的关注,浏览最近十年的论文,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基层教师,还是专家学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体育教学低水平重复的问题,有的学者还专门探讨与研究了此类问题。因此,也显现出前期研究的初步成果,如毛振明教授提出要根据四类性质不同的教材(教学意义强、教学意义不强、趣味性强、趣味性不强)编排教材体系;耿培新教授认为:“从内容的顺序来说,小学高年级学的和初中学的有衔接,高中与初中的衔接是体现在少而精上;从各学段教学重点来看,不同学段应该精选内容,突出重点。我们的问题出在精选的角度上,精学是为什么,重复是为什么,我认为还是多一些角度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内容的排列问题。解决不好内容排列问题,体育的价值就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樊江波老师等人进行了学生动作学习发展研究,并发表了系列论文。

由于当下只有体育课程标准,没有类似于体育教学大纲的指导纲要或实施方案,虽然体育教师选择教材的自主权增加了,但也形成了体育教师选择教材的盲目性,基于以上现象,一些省市为了方便基层的一线教师,相应编制了一些体育教材,如浙江省编制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材,重庆市也编制了相关的体育教材。尽管在这些教材中,还存在学科依据不足、科学性有待商榷等等问题,但其做法值得称赞,因为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说明基层体育教师已经十分关注与重视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编排问题了。

四、结语

解决体育教学低水平重复现象、做好中小学体育教材编排的衔接性与科学性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不仅要在理论上解决系列问题:体育学科性质、运动项目技能特点、运动技能之间的关系、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特点等等,更要把这个问题落到实处,虽然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教材体系及其科学性,但体育学科必须体现其独特性,我们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与完善,只有那些经得起实践反复验证的成果才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邵伟德,黄海滨,李启迪.论中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概念与意义[J].体育教学,2016.1.

推荐访问: 因果 低水平 课教学 重复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