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有效性研究

时间:2022-03-02 00:06:03  浏览次数:

摘 要: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提出对各类学科包括教育科学在内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教学设计必须围绕教学内部诸要素之间不确定的非线性关系而展开。通过对教学设计细部、更复杂层次的研究,提出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思政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0-0064-02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其教学设计呈现出来的复杂性符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特征。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核心概念、目标向度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中,从而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特征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以下简称CAS)理论是美国霍兰教授于1994年在Santa fe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时正式提出的。CAS理论的提出对人们认识、理解、控制、管理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CAS理论体现了人们对系统运动和演化规律认识方面的一个飞跃。正如霍兰教授指出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前进的路标,使我们开始明白要观察些什么以及该怎么做。”[1]

适应性:CAS中的主体是具有主动性、适应性的实体。主体能够随着得到的信息,对自身的结构与行为方式进行相应变更,主体的主动性和适应性有利于系统的演化、进化,同时也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

聚集性:主体间的聚集过程,加速了系统演化进程。没有主体的聚集,就不会有相互作用,也就没有系统的演化发展。因此,“聚集、组织、发展;再聚集,再组织,再发展……是CAS演化的一种基本模式”[2]。

互动性:个体间、个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系统演化和进化的主要动力。每个主体对其他主体也起着环境的作用,由于环境中存在着随机因素和多种因素,往往会使个体朝着不同方向发展,这样整个系统就变得比较复杂了。

整体性:CAS理论把宏观与微观有机联系起来,指出作为微观单位的主体与其他主体的相互作用,导致系统宏观的演化和进化。如一个国家的总体国民教育素质在于每个社会成员的教育程度。

随机性:CAS理论认为,在CAS中随机因素不仅影响状态,而且影响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

这些特点使CAS理论特别适合应用于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物系统、生态系统及教育系统等的研究。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的复杂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诸要素如学生、教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平等的组成部分而不断地相互影响,致使教学设计处于变化之中,教学活动呈现出复杂的整体状态。

教学主体的复杂性。教学是由学生和教师两种智能主体为了共同的教学目标“聚集”在一起。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适应性、主动性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性两方面。这要求教学设计必须做到“因材施教”、 “灵活施教”、“有效施教”,以及围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而展开。

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的复杂性。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预设,但课堂中的“非线性思维”会打乱教学计划,使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无法完成,也不可能完全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整个教学活动超越了“预设的轨道”。这要求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必须考虑其动态生成特征,及教学过程中会随机出现的影响因素。

教学主体与环境间关系的复杂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作用不是简单、被动、单向的因果关系,而是主动的适应、协调、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教学设计必须考虑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互动关系,突出互动教学环节,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微观教学与宏观目标联系的复杂性。课堂教学具有开放性、动态性的复杂特征,课堂教学不是脱离宏观目标的封闭的、静态的教学过程,而是与社会发展、国家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学设计不能局限在微观教学过程,而要把微观教学与宏观目标联系起来,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大教育”目标的达成。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对教学设计复杂性的分析,折射出传统的教学设计具有一些局限性,如对学生主体适应性、主动性考虑不够,知识灌输有余而创新不足;忽视学生与环境(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课堂讲授而忽视互动环节的开展;重视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预设,而忽视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生成过程及其管理等。集中反映出传统的教学设计的线性、确定性、封闭性和负反馈性等静态特征,与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距离。通过CAS理论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努力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缺乏有效性的现状得以改变。

(一)突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适应性

1.围绕学生主体展开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实现学生自学习、自调整、自适应、自发展。近代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认为,教育并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教育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独立思考。(1)突出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学生合作来解决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2)创设科研型教学环境。将研究引入课堂,变“知识课堂”为“研究课堂”,变“学生”为“学者”,使学生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的同时,在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也得到提升。正如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克拉克所说,“高等学校的一个独特和显著特征是把科学和学问设想为一个追求和探索最终无穷无尽知识和真理的过程。在高层次,教师不是为学生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有正当理由共同探求知识”[3]。

2.围绕教师主体展开教学设计。教与学互为相长,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这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1)突破单纯的“知识视阈”。思政课涉及的知识非常广博,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具备知识全面、眼界开阔、思想活跃的基本素质,这样才能驾驭动态的教学课堂,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提高。(2)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针对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条件,对教学方法、形式、步骤等要素加以综合,使之成为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最佳措施,使教学获得最好的效果。(3)从师生互动中实现能力的提升。通过师生互动教学环节的设计,发现自身知识不足或经验缺乏之处,通过不断反思提升教学能力。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教师的成长。”

(二)注重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动态生成过程

教学目标的预设是必要的,但是预设的教学目标不是僵化的、不可逆的固定程序,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其动态生成过程,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的教学目标。(1)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思政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不断调整教学目标,以达到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2)注重过程与方法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知过程来获取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其是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促进学生实现主动发展。

教学内容的预设十分重要。如果没有预设,就不能有效地向学生传达有用的知识,但预设不是规定性的指令,而是动态弹性的精心设计,是为各种可能的生成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教师要更善于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1)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把学生课堂上的所感、所问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整合生成与教学相关的内容。(2)留心捕捉随时会闪现的“错误”,给予及时化解,巧妙利用,将错误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3)在师生互动中捕捉学生的即兴创造,并进行引导、挖掘和升华。

(三)实现微观教育与宏观目标的有机结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4]。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5]。因此,高校思政课要与当前我国人才培养相统一,实现微观教育与宏观目标的有机结合。

1.实现价值取向的宏微观结合。思政课的教育目

的、教育内容本身有着鲜明的价值取向。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对学生起到正向引导作用,使学生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终身的理想和追求。

2.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宏微观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要求思政课的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与理性、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宏微观结合。以书本知识为基础环节,通过创设科研型教学环境,促进学生不断反思,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即确立“知识积累→反思提高→创新实践”的新型课程教学目标模式,与当前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从适应性主体的演化出发,揭示了系统复杂性的根源,以及复杂适应系统发展和进化的一般规律,为提高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教学设计必须围绕主体、主体间及主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核心问题展开,最终实现教学设计有效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美]约翰·H.霍兰;周晓牧,韩晖译.隐秩序——适应性

造就复杂性[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5.

[2]李士勇等.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M].哈尔滨:哈尔

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187.

[3][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

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5-35.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推荐访问: 课教学 有效性 高校 研究 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