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核废料回收之路

时间:2022-05-09 13:35:04  浏览次数:

相对于长距离运输核废料进行暂存,发展核燃料循环王业体系才是长久之计。

经过缓慢的反应堆裂变,核燃料组件中的低浓缩铀能量释放殆尽,已不能满足发电需要,衰变成为核废料(又称乏燃料),随即会被移出反应堆。乏燃料具有很高的热量,其裂变产物——毒性物也在材料中积累下来。因其放射性仍十分强烈,不得随意埋弃,通常暂存在核电站内的硼水池中,直到裂变产物的活性降低到允许安全运输的程度。

对于乏燃料的处置,国际上有两种模式。一类是美国模式,即乏燃料整体填埋——这是因为美国的核政策重点一向致力于防扩散,因此在乏燃料的使用上不主张进行后处理,长期奉行“一次通过”的技术路线。也就是,乏燃料在核反应堆中使用一次后,即经过充分冷却和严密包装,进行深地质处置,这种技术选择也叫“开路”路线(与闭合的循环利用路线相对)。与美国一起选择开路路线的国家有加拿大、瑞典、芬兰、西班牙。另一种模式被称为“闭路模式”——从乏燃料中提取可用物质后,继续投入核电站的核反应。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都采用这条路线,工艺技术已经成熟,都有了一定的生产能力,而且实现了热堆循环。

目前,中国采取暂存方式处理乏燃料,之所以选择暂存,而不是处置,是因为至今中国还没有一家商用的乏燃料后处理工厂。在没有永久性核废料处置库的情况下,一场人类历史上,里程最长的核废料运输图景大幕,就在中国拉开。

核废料运输项目代号“818”

3720千米,是广东大亚湾与甘肃低窝铺之间的公路距离。自2003年以来,这条勾勒大陆南北的线路,开始出没一支神秘车队。开道警车身后,两台卡车运载着直径2米以上,长度6米左右的巨大容器,保持日行不过200千米的节奏,穿越三个气候带,跨过1700余座桥梁,在武装押运人员的簇拥下低速行驶。

绝少有人知道,容器中就是乏燃料——只需10毫克,就能使人当场毙命。这些危险物质来自于大亚湾核电站。临近2003年前,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亚湾核电站,其硼水池中已无更多空间暂存。为这些核废料另觅安身之所,就成为核监管当局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乏燃料运输是连接核电站与后处理厂的纽带,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上游(核电站)和下游(后处理厂或处置场)的连续运行。所以乏燃料安全运输也被称为是发展核电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更为重要的是,乏燃料当中仍有96%的物质可重新提取使用,在对其进行技术处理后,钚239会从中跳出——这是制造原子弹不可或缺的关键原料。

事实上,从1990年代初,中核集团就已着手研究如何外运乏燃料。至新世纪,酝酿成熟的乏燃料运输计划,以公路运输为主要手段,形成核运输“818”项目的雏形。

隐藏在低窝铺大漠之中的中核404总公司(以下简称404厂),是国内唯一建有乏燃料商业化后处理厂的核工业基地。在基地中,更拥有一座中低放射性废物处置场(以下简称西北处置场),而类似的处置场目前内地仅有两座。除此之外,这里还建设有一座乏燃料中央湿法储存设施。经由车队的秘密往返,低窝铺成为史上乏燃料最长运输路线的终点。

与离开大亚湾时有所不同的是,每一枚进入大亚湾的崭新核燃料,都是“乘坐”专用的核燃料运输列车,从位于四川宜宾的中核建中核燃料组件有限公司运来。

提议建造核燃料运输车,还是2002年的事情。当时江苏田湾核电站正在筹建,田湾向铁道部提出,希望通过铁路运输核燃料。此举被认为将打破核燃料依靠公路运输的局面,不过这并没有改变大亚湾使用卡车外运乏燃料的决心——这个时间当口距首次起运已不足一年,在经历十余年的论证之后,核监管当局在铁路运输、海铁联运、公路运输等多种方案中,于2003年选择了公路。

1995年,中核集团组建中核清原公司,负责放射性废物的收储清查工作,加速了乏燃料运输的本土研究,至2002年,即大亚湾硼水池将满前夕,中核清原向中国远洋集团(以下简称中远集团)新近成立的中国远洋集团物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物流)发出《大亚湾核电站核乏燃料物流中标通知书》,确定中国乏燃料运输项目正式启动。

作为中国核运输的幕后角色,中远集团此前已先后领受国家级的核运输任务,秦山、田湾核电站的核原料进口、设备引进及核电成套设备运输,都出自中远集团之手。

乏燃料水池桥吊下,130吨吊车沉稳的将乏燃料从水池中吊起,装入空重104吨的乏燃料容器中。这个外壳由锆合金制造的庞然大物,内部装设有中子屏蔽材料,与硼水池的效用类似,屏蔽材料通过抑制乏燃料的反应来控制其放射性。在容器内壁,还有一层铅屏蔽防护装置,确保辐射射线穿透力减弱。即是如此,容器外壁仍是具有辐射剂量的,标准限值为2Msv/h。

三名操作员向容器内充水、排水,以确保腔体处于真空干燥状态,随后氦气被灌入容器,通过氦气检漏仪检测容器表面有无微小破损——氦气是惰性气体,吹入之后并不会影响乏燃料的状态稳定。增重为121吨的乏燃料运输容器被运上卡车离开大亚湾,等待它的将是一趟为期21天的迁徙之旅——它的目的地是近4000千米外的404厂。

如此隐秘的一幕,在2003年至2007年的第一个五年运输计划中,重复上演了十八次,无一闪失。这18批共35罐次的乏燃料运输工程,中远物流以项目启动日期作为项目名称,对内代号“818”项目。通常情况下,中远物流的“818”项目车队由两台奔驰平板运输卡车运载乏燃料容器,404厂公安负责押运,中核清原公司对“818”项目车队进行运行管理,即便包括辐射防护小队与后勤保障小队,主体组成人员也并不庞大。

据国家核安全局2003年发布的《关于颁发大亚湾核电站乏燃料公路运输装运批准书的通知》披露,从深圳途径广州、长沙、武汉、信阳、漯河,郑州、洛阳、西安、咸阳时,车队通行的是高速公路,从咸阳出发到兰州、武威、404厂时,车队将行走在国道上。

这支奇特的车队,即使是在地处平原地区的高速公路,车速也被严格限定不能超过45千米/时,车距50米;而在丘陵地带的普通公路上行驶,最高车速不得超过30千米/小时,平均技术车速更是低至12千米/小时。并且每运行2小时或50千米就要停车检查车辆一次,每天一次全面检查,每10天就要进行一级维护。

后处理商业化还需十年

2011年1月3日,中国高调宣布核燃料的后处理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核集团404厂的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厂热调试成功,从乏燃料中成功分离出铀、钚等产品,可供核电站循环使用。

国内媒体快速跟进,“铀利用率提升60倍”、“中国铀资源够用3000年”等说法,在互联网上引来一片叫好声。

准确的说,乏燃料的后处理工序,就是从乏燃料中回收宝贵的可裂变材料(铀235、钚239等)和可转换材料(铀238等),

以便再制造成新的燃料元件——通常压水堆核电站铀资源的利用率仅为0.37%,如果对乏燃料进行后处理,用成功回收的铀在压水中再循环一次,可节省天然铀25%;若多次循环,铀资源的利用率可达l%,若将后处理得到的钚与铀富集后剩下的贫铀制成快堆燃料,则铀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达到60%~70%。

好处还不止这些。事实上根据测算,装机容量为百万千瓦的核电站,其运行一年可产生30吨乏燃料,如果不直接储存而是进行后处理,则其高放废物可以浓缩在约10立方米的玻璃体中。而且其放射性水平大大降低。

目前,科学家在处置核废料时,先将乏燃料的燃料组件解体,去掉元件包壳,将燃料芯块溶解在硝酸中,然后用萃取剂(主要成分为磷酸三丁酯),将燃料组件中的铀、钚分离并提取出来。提取物是以硝酸铀酰和硝酸钚溶液的形式出现的,通过第一步的化学还原,溶液会还原成铀和钚,采用净化工序后,可以生成金属铀、钚,或者是他们的氧化物。

这一技术被称为普雷克斯循环(Poze,x),它是核废料后处理的主流技术。釆用普雷克斯流程的第一家商用后处理厂,于1966年在美国纽约州的西瓦立城建成,但该厂运行6年,因财务原因关闭。目前全世界有6家商用后处理厂,后处理能力为每年5500吨。为简化工艺流程和减少放射性废物的数量,人们正在研究先进的一体流程和高温化学干法后处理技术。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顾忠茂认为,热调试的成功是中国科技人员20佘年艰辛努力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但与其他主要核能国家相比,中国的民用核燃料循环技术仍落后一大截,因为60倍只是一种理论计算,要变成现实,真正实现商业价值,顾忠茂估计至少需要10年。

中核集团404中试厂于1990年3月由国家计委立项建设。原子能研究院是参与该项目的三个合作方之一,负责提供工艺流程和基础数据,核工业第二研究设计院(现改制为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负责工程设计、设备研制,404厂负责项目管理和工程运行。中试厂在调试成功后,将继续为商业运行探路。接下来的工作是完成50吨乏燃料的处理任务。顾忠茂估计,仅这一项,就可能需要1~3年时间。

后处理技术具有典型的军民两用性质(分离出的钚既能用于核电站,又能用于制造核弹。8千克钚即能造一枚核弹),与铀浓缩技术、重水生产技术并列,是国际上防核扩散的三大敏感技术。因此,乏燃料的后处理不仅是一个技术与经济问题,也一直被视为一个政治问题。

对比之下,中国快堆乏燃料后处理研究仅仅刚起步。

核燃料“闭合循环”又有两种选择,除了在普通热堆中循环使用外,还可以将后处理分离出来的铀和钚,制成混合氧化物燃料,用到快中子增殖反应堆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核燃料的利用率,这两种处理分别被称为“热堆循环”和“快堆循环”。理论上,经过“快堆增殖-后处理-决堆燃料制造”多次循环,利用率可以提高60倍。

在美国推行“一次通过”的开路路线30年后,小布什政府于2006年提出“全球核能伙伴计划(GNEP)”,作为美国核能发展的长远战略。该计划致力于在合作伙伴中发展推广后处理技术和快堆技术,力图恢复其核能大国地位。

尽管这项计划因为没有得到国会拨款,至今没有启动,但美国技术路线的转向,标志着“闭合循环”的技术路线已经成为国际主流。核能专家预测,2040年前后,“快堆增殖一后处理一决堆燃料制造”循环技术有可能进入商业应用阶段。

中国很早就确定了“快堆闭合循环”的技术路线。但是,作为这条技术路线的关键一环,中国的乏燃料后处理技术至今仍在中试阶段,尚未形成工业能力,与核大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

目前,美国的GNEP计划尽管在国内受挫,但仍在海外推行全球核能伙伴计划,寻找合作伙伴,以期在各国发展民用核能的同时,降低核扩散风险。从民用核能的国际发展趋势看。今后很可能形成少数几个国际核燃料循环中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也必须尽快建成核燃料循环工业体系,否则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推荐访问: 核废料 之路 中国 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