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湖南农业现代发展生态模式研究

时间:2022-05-09 08:55:04  浏览次数:

[摘 要] 统筹城乡发展是以现代农业和新型城镇化的紧密结合,这一过程不是农村人口简单地向城镇迁涉,而实质是转变为城镇劳动力的过程。湖南现代农业内涵发展一定要牢牢把握人口城镇化和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以大生态的理念,在“四化两型”建设中,现代农业发展不仅建立农业内部的生态结构,还要建立其与工业新型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生态结构,建构“三农”与产业、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的生态全面融合,以这样的大生态模式,探索因地制宜的“一村一产品、一县一主业”的县域主体特色生态化规模经营的新路子,实现“三农”在“四化两型”建设中的“人·产·城”相融合,形成湖南发展特色的比较优势。

[关键词] 统筹城乡发展;湖南现代农业;生态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F30 [文献标识码] A

统筹城乡发展是国家的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它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农业高效、生态、持续的发展。就实质而言,新型城镇化就是实现农民非农化的过程,就是要改变长期以来由多数人种少量地的被动局面,实现农业的内涵式发展。因此,农业现代化发展不是单纯的产业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农业、农民、农村等诸多要素的综合问题。因此这一建设过程不是局部性的,而是全局性“三农”发展的大生态建设过程。从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经历来看,现代化发展程度与农业人口的非农业化转移程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农业从业人口只占到其国家总人口的比例均在10%以下。而我国在现代的追求过程中,“三农”发展现状已经成为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路障。湖南是人口大省、产粮大省、农业大省。根据湖南省统计资料,截止2014年底,全省人口总数为673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3417.1万人,所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50.72%[1],仍然是多数人种少量的地。湖南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任务是极为艰巨的,做得不好,必然会拖湖南现代化化发展的后腿。因此要做好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文章,应该开创具有湖南特色“三农”内涵式发展之路,必须加入促成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新元素、新方法,以生态发展理念、生态化的规模经营,建构湖南农业现代发展的大生态模式。

一、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湖南现代农业的内涵式发展

“内涵式发展”是与“外延式发展”相对应的概念,虽然不存在直接的否定关系,但还是有差异,其运用时的选择也不同。外延式发展强调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主要表现为外部投资扩张的数量型发展;内涵式发展强调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主要表现为激发内部活力的质量型发展。通过深入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在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中,实现实质性的跨越式发展。农业因辅助工业化的政策定位,而长期经济效益差处于弱态。因此统筹城乡发展的大政策,必须通过具体的中小政策制定得到兑现。既要解决农业的水利等基础设施外延式投资,更要解决农业的内涵发展。内涵式发展主要是做好建构现代农业生态模式的文章。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抓住统筹城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实现现代农业的产业生态融合,彻底改变湖南是“农业大省、工业弱省[2]”,财政穷省的传统形象,创新和探索湖南现代农业生态规模经营的内涵式发展新路子。

(一)湖南要抓住农民第三次解放机遇,引导农村人口向非农化职业有序流动

1.统筹城乡发展的现代农业,是中国农民第三次解放,即“政府引导型”的农民的职业非农化走向比较富裕的过程。新民主革命的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中国农民的第一次解放,使他们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城乡二元发展结构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为了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旧面貌,党中央提出来了实现工业化的战略思想。从此,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点发生了“从农村向城市”的战略转移,并设计了社会资源的配置重点向城市倾斜的制度,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自由迁移,不经意中造成了土地对农民的过度捆绑。从此以后城乡收入差逐渐扩大,使“三农”弱态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同时也严重拖慢了现代化快速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初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实现了农民的第二次解放——消除土地束缚,有了闲余打工时间,但是大多数选择了离乡背井,到沿海城市打工,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湖南作为人口大省却收获人口红利甚少。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据有关推算,到205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中国总人数的1/3。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居民化制度改革的通知,为农村人口非农化向城镇自由迁移扫除了重大障碍,从而把农民从小规模、低效益的家庭承包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实现农民的第三次解放。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全国发达的城市“用工荒”的问题十分突出,湖南城镇化过程也面临同样的情况,而同时农民向城市务工盲目流动外省现象也十分严重。主要原因是求职的农民和用工方信息渠道不畅通造成的。因此各级政府要把握住农民非农化所带来的人力资源转移的先机,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和组织农民职业非农化的有序流动。湖南如果能够抓住这次农村人口自由迁移的机会,也就延缓本省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把握了人口结构调整的先机,掌握了人口“包袱”向人力资源转化的主动权。因为在计划生育控制非常紧的时期,农村生育政策要比城市松得多,目前家庭人口中有80后、90后,2000后的两胎子女的,绝大多数都是农村家庭的,所以农村人口老龄化步伐总体滞后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抓住这次人口转移的时机,必然会稀释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程度,能为湖南新型城镇化提供创造新增城镇人力资源的新基础。

2.湖南现代农业发展提速的关键在于引导农业进行规模经营的结构调整。只有这样才可能促进农业实现引资、引智的产业化、集约化、生态化经营,大幅度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长期以来有“三大困境”阻碍了“三农”的健康快速发展,即:农业增产而相对收入不增加、保障农业稳产的水利等基础设施差、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其根本原因是“三农”自身缺少“造血”功能,而国家长期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却只是一种“输血”方式,而非“造血”方式。其现实直接原因是低效小规模农业生产方式,加之又缺少集约化生产经营模式的弥补措施。这样的发展条件,造成农业的快速发展举步艰难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已经到非改不可的地步,并且统筹城乡发展也带来了这样的转换机会。虽然而今是商品经济的大时代,而唯有大多数的农业生产却仍然停留在自然经济的落后生产状态中,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的分离模式,农业的发展没有被纳入同步发展的产业生态链。尤其是实行家庭承包后,各地各级领导中绝大多数把农业生产的问题看成是农户自己的事情,错误认为农业生产经营已经与家庭承包责任制挂钩了,不管农业生产的结果怎么样,农户自己都是要承担责任或享受利益的。加之政绩考核中的农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小,用不着像人民公社时期那样事无巨细都得管。所以导致农业长期处在自发的自然经济状态,更不用说建构起第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链了。承包制的确具有激励性,农民也是忠厚朴实的,最近连续十二年,我国粮食生产是增加的。足以见证了承包制和农民正向的一面。但是粮食增产了,种植业收入并没有增长,也就是说,产量的增长是靠农户的高投入换来的。相对其他产业来讲农业比较效益低。长期以来困扰中国特色的农业持续发展的“怎么做”的问题,诸如,效益怎么增?农民哪里去?投资怎么来?等等问题已经是当务之急,进入了必须要解决的攻坚阶段。如果解决不好,农业发展走坡的变化拐点就极可能会出现。现在农村耕地“撂荒”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只有让农业具有吸引投资、吸引人才的功能,才有可能使农业形成具有后劲的持续发展实力。目前农业是最需要大量投资的行业,急需解决三大基本投资:生产投资、水利设施投资、职业培训投资。如果不转变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式是很难找到除国家以外的投资者的。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今天,任何投资者都会要考虑投资效益与投资收回的问题。而农业生产的单一化、小规模化,是解决不了农业效益大幅提升的问题,导致不能吸引投资和人才的不良后果,这也是“三农”发展长期徘徊在低水平、低程度的根本症结所在。农业规模生产经营可以提升“投资—产出—收益”的可控性的程度,能够把投资者、生产者、土地出租者的利益捆在一起,大幅度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益,形成利益生态和多赢局面。因此,湖南应该统筹城乡发展政策指导之下,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做好家庭承包土地与土地整体规模经营模式相衔接的大手笔的文章,实现农业生产经营公司化,农民员工化,建成职业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经营队伍,迅速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湖南长沙市“关山村、光明村”模式就是一个农业现代发展的好案例,宁乡县关山村和望城区光明村的共同点就由村委规划出村里长期发展计划,从每家农户手里租回土地长期使用权,规划制定出土地经营权使用长期方向,并把具体项目细化,再实行招商,然后转租给中标的规模生产经营投资者,利用了农业之外的社会人才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两个村都已经走上了集农业生产、多种经营、休闲农业、创意农业旅游等为一体的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三农”发展的比较优势,成为了湖南农业现代发展的示范村。

(二)统筹城乡发展中湖南现代农业要谋划具有县域地方特色的内涵式发展

1.充分挖掘和利用地理资源,地缘文化,塑造湖南现代农业的县域地方特色优势的品牌。农业的发展,首先必然遵循自然规律,这与气候、河流、地形地貌密不可分,是农业地域特色的前提。其次要在发展中融入地缘文化,才有可能延伸和扩展农业的内在价值,形成鲜明而具有优势的地方特色。湖南地理资源适宜多种农林植物生长,地缘文化资源丰富,各地(市)特别要注重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建设。湖南地处亚热带地区,有湘资沅澧四大河流汇入洞庭湖后流入长江。该洞庭湖平原,盛产水稻,渔业丰富。湖南因此而被称之为鱼米之乡。从地形地貌来看,全省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1084.9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1.22%(包括山原面积1.66%);丘陵面积326.27万公顷,占15.40%;岗地面积293.8万公顷,占13.87%;平原面积277.9万公顷,占13.12%;水面135.33万公顷,占6.39%。从湖南的地形地貌的总体情况来看,山地、山岗、丘陵占到总面积80%以上,适宜林木竹开发、亚热带水果发展,养殖业开发。比较著名有祁阳的“祁橙”、张家界的“猕猴桃”、湘西的“沙田柚”、怀化的“血橙”、邵阳的“东江鱼”、“芷江鸭”。这是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同时也蕴含着对历史地缘文化的运用和创新。湖南的文化产业非常著名,但是与农业的结合相对滞后。比如2013年稻米加工出现了败笔,由于品牌管理不严,极少数大米加工企业以陈化粮充好粮,导致湖南大米在广东严重滞销,“本店不卖湖南米”成了广州等地一些大米经商店当时的口头禅。此事件带我们的深刻教训,凡是关系食品安全的农产品品牌,一定从源头抓起,注重建设上游基地、保证中、下游的质量,形成供、产、销每一个环节的科学规范严格标准。形成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内部、社会监督等保护关口。一要形成以质量为中心的品牌理念,建构起精心地呵护和强烈地保护湖南名牌的文化意识和制度机制。二要大力增强具有地方特色湖南现代农业的品牌建设,避免同质化发展。三要努力提升地缘文化对农业生产价值的提升作用,实现“三农”的多元化发展。四要加强农业生产经营农户承包与规模经营联系。对于那些不适宜规模化生产经营管理的地区,或者不愿意集中流转的农户,则以建设涉农的龙头企业带动方式来进行弥补,以“统一种植或养殖的种子供应,统一简单易行的生产标准、统一产品质量收购标准”,创新“集‘零星’为‘整数’”的另一种集约化的产、供、销模式”。

2.湖南现代农业内涵式发展要建构质量、特色、人文、科技一体化的体系和运行机制。现代农业内涵发展所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城乡如何统筹发展的问题;投入与产出比的高效益的生态问题;农业产品高质量高产出的综合效益问题。这与过去城乡二元分离模式,与粗放型经营的农业不同。因此,现代农业的内涵式发展要以科技为基础,以质量为中心,以特色建优势,以人文创活力,以互联网为纽带,不断地延伸现代农业产业生态链,提升附加值,从而形成优质、高产、高效的湖南现代农业,提升“三农”的发展水平。要建构湖南现代农业内涵式的一体化,要理清两个基本问题,首先,要理清内涵式一体化发展的要素间关系,即七大要素:效益、质量、特色、人文、科技、互联网、经营间的关系。实现优质、高效是现代农业内涵式发展的本质和追求,科技和互联网的支撑则是实现优质和高效的现代手段,规模经营是降低供销成本提升效益的重要方式,而发掘和利用人文资源则是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异质特色的基本途径。其次,要围绕湖南现代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问题,即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解决好怎么做的问题。形成由各级政府引导,市场决定的发展机制。第一,要周密规划、系统设计适时适情、顺应趋势的振兴“三农”的制度,引导“三农”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回首历史,纵观全球,一个朝代的兴起,一个国家的崛起,都无不与好制度引领下改革有关。因此好制度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谓“好”制度,就是能够适时适情、顺应发展趋势的制度。我们的思维和制度不能只停留30多年前的“温饱型”的年代。虽然改革初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引领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突破,功不可没。毕竟当时制定这一制度目的其实就是用以解决“温饱”问题的。如果我们想用“温饱型”制度,来解决农民“小康型”或“富裕型”目标追求,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农业长期效益低的主要原因是小规模生产经营。因此农业要进行规模经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农业多元化发展,促使多数农民向城镇化产业转移。这才是改变农业低效、农民大幅增收的根本出路。引资(或项目)引才、农民转业的职业教育等就成为了“三农”行进在“小康”和“比较富裕”之路的关键性问题。制度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上述问题。第二,加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推广,特别是多种经营、立体农业,农业融合(与旅游、文化和信息等产业)特色突出的典型,力度更要加强。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的一份调研报告称,“占全国粮食总产量近四分之三的我国800个产粮大县中,国家级贫困县却超过百个,贫困人口达3600万。粮食产量与县级财力‘粮财倒挂’现象十分明显”[3]。导致这样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单一化粮食生产;二是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占的比重大。第三,政府要搭建农业种植养殖和加工业的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加快农村的互联网建设。应该看到比较严重的困难,即短时期内规模经营的大农业建设很难实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家庭生产的分散型小规模农业和副业仍然是主流,如果能统一种子(原种、原材料)供应、统一农副业生产标准,至少可以降低供销成本,大幅度提升农副产品的品质,同样也能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益阳市农村的“一村一品”建设曾经就有较良好的影响和示范效应。

二、湖南“四化两型”统筹发展中的现代农业大生态模式建构

所谓“大生态”是针对单纯就人与自然友好的狭义的生态概念而言的,是广义的,不仅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而且还要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生理与心理等友好的人文关系,建立产业链态和产业融合等互利共赢的友好型经济关系。现代农业大生态模式建构,涉及产业内部生态、产业间融合生态,农业融入城镇经济政治社会的人文生态等诸多问题,所以生态意义之广而大。2007年12月,经报请国务院同意,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沙、株洲、湘潭(简称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11月底,中共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对两型建设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四化两型”[4]。会议强调要以四个湖南,即数字湖南、绿色湖南、创新型湖南、法治湖南来支撑这一战略的落实。这样为湖南现代农业的大生态模式建构提供了政策和制度的扶持,给现代农业发展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并轨、建立生态提供了新的机遇。

(一)“四化两型”统筹发展中开创“三农”新体系的湖南现代大农业

1.湖南现代农业要实现综合能力强,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具有产业生态链的大农业。大农业是一种区别传统的小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化、集约化、生态化经营的新模式。国际上把农业分为种植业和畜牧业,我国把农业分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其中的“农”为“小农业种植业”。大农业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它是土地集中流转的规模经济,同时也保证了农民土地经营权的合法权益。人民公社时代的土地集中制度,往往连带使土地的直接收益远离农民,在不经意中伤害了农民对获取土地收益的渴望,影响了他们的劳动生产积极性,最终导致土地整体收益不可避免的下滑。而现有的土地流转规划下,大多是以合作经济,股份制等现代化、企业化的形态介入的。土地的股权的性质保证了农民直接收益权,同时也把大多数农民从“土地捆绑”中解放出来,提供了农村劳动力再创收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中另外增加收入。湖南的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所呈现的就是这样的状态。“公司下乡、农民进城”成为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的一种新常态。第二,它是注重生产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经济,从而减少了投入、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湖南有些地方的多种经营的农业合作体和家庭农场就是采取的立体生产经营模式: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桔杆养牛、羊、马等食草动物;稻谷的米糠和蔬菜的滕、老叶、茎等喂猪,养鸡、鸭、鹅;禽兽的粪便用来养鱼,鱼的粪便形成的淤泥拿去肥田土,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立体生态农业。第三,它是多产业相融合的立体经济,从而拓展了农业多元化发展的空间、延伸了农业生产的价值链。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由于与决定整个社会劳动力的生产成本有关密切关系,因此它受到了相应的制约,有人也设想过要以“天价”农产品解决农业低效益的问题,但实际情况“天价”农产品只有昙花一现,更不会成为常态。“天价”农产品必然带来“天价”劳动力,必然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的商品因此而大多数都会成了“天价”。实质上来说,“天价”农产品并不是由社会生产的价值规律所决定,而是以违背社会生产价值规律而人为制造的,其短命就可想而知了。解决农业长期低效,必须要有大农业的产业融合思想,把农业与休闲、旅游、文化、餐饮业等产业或行业的结合和融合,开辟农业生产的价值增殖点,形成农业的多元价值的增长,因此而将带来丰厚的回报。湖南许多旅游景点附近的餐饮和休闲相结合“农家乐”就办得很红火,而且少数农家乐的经济效益,甚至还是成几何数的增长。这就是产业融合较为典型的现实版。总而言之,要建构新型大农业,不仅表现在规模相对之大,更为实质的表现为协调发展、产业融合、合作共赢、生态良性等特征上。

2.湖南现代农业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建构“农业、农民、农村”新体系的大生态农业。所谓大生态,是相对狭义生态建设而言的,在“五位一体”的社会建设体系中,生态文明建设只是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文明建设并列的一个领域,在这一领域是要解决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系问题的。当然这样的区分是有必要的,它是有利于人们正确辨别和理清解决不同方面问题的侧重点的。大生态建设并不排斥这样的区分,而是在这样的区分基础上,以生态学的理念、原则和方法等来综合处理人文社会发展过程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就像我们把生态文明看作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最高形态一样。这就好比:原始社会形成了渔猎文明,奴隶社会形成了游牧文明,封建社会形成了农业文明,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工业文明,这些文明形态都成为了那一时期社会形态的主流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代表着它发展趋势中的主流方式,不是单方面。而是具有综合性的。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中,三农发展如果以传统“输血”型的补贴方式,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由弱变强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湖南现代农业发展要以大生态农业的建设方式,解决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产业间合作共赢的效益问题,才有能解决农业的造血问题,促使三农能逐渐变强。“三农”新体系的大生态农业建设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资源得到综合利用,二是形成良性循环或良性的动态。大生态农业建设涉及三大重要问题,第一,构建好农业生产的产业生态链,解决农林牧副渔的良性循环问题,发展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态农业。第二,要构建农业与其他产业相融合的产业生态群,开辟农业增值的新途径。第三,形成“人·产·城”相融合的人文社会生态,引导农民居民化后就业、务工时居住、生活改善、素质提高等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在大生态农业的建设过程,县级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可小觎,一定要把业态建设放在第一位,充分处理好第一、二、三产业对人口就业的关系,处理好大中小城市工业制造梯级承接关系。农业要缩员增效、工业制造要有特色、第三产业要拓宽路子。

(二)建构具有县域比较优势的湖南特色现代农业大生态模式

1.开发和利用具有湖南人文地理资源,建构具有比较优势特色的湖南现代农业大生态模式。湖南是人口大省,也是粮食生产大省,洞庭湖平原水资源充足最适宜种植水稻和鱼类的养殖,这是湖南的一大特色。如果政策和措施不得力,这一特色就会变成弱势,“人口”变成了“包袱”,“产粮大省”变成了“穷财政”。如何把“特色”转化为优势,是湖南应该做好的一篇大文章。“四化两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即:互联网+产业规模经济×(技术升级+产业升级)文化升级。优化升级有三种基本方式,一是技术升级。它能提升产品和产业的内在价值,可称之为技术的核心价值,从而带动其衍生价值的产生,这是形成产品和产业生态链的基础。二是产业升级。它的目的是提升产品的多功能性,促使产业融合升级、产品更新换代,从而形成多赢的产业生态群。三是文化升级。它能促进产业的价值不仅仅只停留经济价值的层面,而更会提升到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层面,从而实现民众的高品质生活和全面的发展,形成促进产业与自然、人文等多重互动的、良性循环的大生态形成。产品过剩是现代社会最令人头痛的事情,产品生产同质化成为导致非良性循环的大忌。但是在现代技术高度发展社会条件下,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的模仿和复制不是一件难事,甚至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造成产品生产同质化的随从随生现象,唯有文化升级模仿和复制很难在短期做到的。湖南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资源的省份,特别是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湖南出现的杰出人物重墨书写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历史著名人物层出不穷,古代有蔡伦、屈原、欧阳询、左宗棠、周敦颐、王夫之、魏源、曾国藩等;近代有谭嗣同、蔡锷、黄兴、宋教仁等;现代有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任弼时、胡耀邦、李立三、向警予、齐白石、田汉、丁玲、沈从文、雷锋、朱镕基、袁隆平等等。闻名世界的人文地理景观有张家界、南岳衡山、湘西凤凰古城、岳阳楼、常德桃花源、永州九嶷山、长沙千年岳麓书院等等。把这些资源利用和开发得好的地方,当地的农民受益不小的。湖南民俗文化也有特色,比如土家族和苗族的民俗文化,湖南永州的女书文化。湖南的新型城镇化要充分考虑对这些人文地理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促进农业与其它产业有机融合,使受益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得出了两条有关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大、无技无文则难强;二是政策明方向、人才是引领、规模出效率,特色出优势。大生态现代农业涉及面,综合性强,因此湖南现代农业要在中央关于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下,进一步形成以省域特色的中层的系统化制度设计,创造以县域特色经济社会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

2.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建构以县域特色为主体的比较优势的湖南现代农业的新常态生态模式。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政策指引下,现代农业的新常态逐渐显现,比如: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公司化、市场化,从事农业生产的队伍职业化、科技化和农民市民化,农业发展综合化、多元化、智能化、生态化,等等。适应这些新常态的变化,湖南的现代农业的生态发展必须要做好规模农业、科技农业、高效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人文农业的系列功课,建构城乡一体化内涵式发展的县域特色主体的比较优势。

(1)要营造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制度生态环境,抓住抓好发展规模经济这一龙头。规模经济是系列功课的关节点,它通过减少农业人口提升规模农业的效益水平,转移农业人口提升城镇人口集聚效应的方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围绕这一关键问题,解决好农业增效、农村人口增收、粮食安全、绿色生产、生态环保等连环问题。只有建构强有力政策制度生态,进一步实现各级政府主导引导和市场化配置的有机结合,才有可能建成以县域经济社会建设特色为主体的湖南新型城镇化。政府主导引导表现为,对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央顶层设计,湖南省在此引导下的系统化制度中层设计,市、县级进一步接力而制定出规划和实施办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全面小康”建设向“比较发达”水平转变过程,城乡一体化是这一转变中非常重要的拐点。它涉及到“农民、农业、农村”如何发展三个基本问题,涉关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五大领域其目标明确、关系复杂、协调难度大,因此要发挥好“两只手”协调配合作用。围绕农业产权制度、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经营方式等方面改革和完善,拓路开渠,形成机制,把市场的人才、技术、资本等方面的“活水”充分地吸引到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上来。农业生产的季度性特点,造成了农村生活“一个月过年,两个月忙农活,九个月休闲或进城赚钱”。农村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达到70%以上,留守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俗称386199部队。这是不利于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社会问题,诸如农村少年儿童教育的亲情缺失、农村老人因老因病得不到照顾,夫妻之间感情孤独而婚姻破裂,等等,空村撂荒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这样形势倒逼城镇化以集聚人口提升效率步伐,农村“合并村子、合并乡镇”条件也已经成熟。接下来要做的是引进、承接、拓宽、创新各类产业的新业态,引导农民市民化过程就业的有序化。在洞庭湖平原等地理适宜大型机械化的地方,可以优先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

(2)建构人口居民化与产业化深度相融合的科教兴省的生态机制体制,引导现代农业和其它产业实现内涵式的发展。面临着三大基本问题:规模生产经营、适龄人口就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相融合。规模化农业生产对于解决土地对农业人口的过度捆绑是明显有效的,但并没有内涵式发展方式更根本。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却是农业弱国,在工业方面2010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却不是制造强国。关键是缺少内涵发展,以致沦落为制造业的“第一打工仔”。内涵式发展以生产要素的提升来促进经济效益社会发展的。中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农产品的综合自给率大约在80%左右,粮食自给率大约在90%,虽然处在安全线内,但承受的压力很大,长期以来农产品进口大于出口。令人更担忧农业生产是缺少核心技术而导致大而不强,甚至有被敌视中国的国家所控制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危险。例如,前些年东北生产的大豆的基因却被美国的一家公司专利了,导致我们在自己食用定价上缺少话语的主导权,另外玉米等其它粮食作物种子生产有被国外公司控制的问题[5]。这样的教训不在少数,能令人沉重痛心疾首后而觉醒。因此在2014年9月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此,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文件指出,“加快发展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6]。第一,要通过大力创新而提升科技水平,加强科技向产业应用转化,以提升自主的优质种、苗和标准而简约的生产方式,使种植和养殖的产品能高产、优质、高效。例如大力推行大宗农业产品,特别是粮食的标准化简约生产,以互联网+农业的方式,加强农产品种植和养殖推广与指导。从而使那些不适宜规模化经营的地方,特别山区地形地貌陡峭险峻的地方,以及不愿意“入伙”的农民家庭单干户也得到规模经济的惠泽。第二,要以教育的公平大力推行职业化教育,有效解决农民向非农化产业转移中的人口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同时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中,彻底解决未来谁来种地的问题。实现农民职业化、专业化、员工化,甚至精英化。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使湖南从人口大省转化为人力资源强省,通过提升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开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形成湖南的智慧农业和智慧制造,以致在中国农业和中国制造由大而变强过程中,湖南能引领发展风骚。

(3)塑造农民能真正融入市民生活,“人·产·城”相融合的新型城镇化的人文社会生态。现代农业的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是同步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在努力完成适龄人口比较充分就业的“业态”之后,要接受新的考量,即如何解决“人口与城镇化”相融合的“完整形态”的城镇化问题?此前几代农民进城所构成城镇人口并没有完成人口的城镇化,而是在城镇生活中简单复制了乡村生活的关系旧景,形成众多的亲缘、学缘、业缘的关系网“潜规则”,而导致对公平正义的遗忘,对道德和法律的疏远,进而导致“熟人社会”排斥“陌生人”的进入。于是就有了先进了城的人在心理上排斥后进城的人,即“农傻二”与“老大哥叛祖”的博弈。而现代化的城镇生活恰恰大多是“与陌生人交往”的社会。这就需要整合社会人文资源,包含诚实信用、友善宽容、乐于助人、合作共赢等正能量的人文资源。形成法律制度与社会人文的互动,获得人文资源变量和增量。第一,要突出依法治国的理念,完善对基层社区的治理创新。第二,要弘扬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对新型城镇化的心态和人态引领。第三,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与和谐度。

[参 考 文 献]

[1]湖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 // .cn/n/2015/0824/c159301-27503866.html

[4]中共湖南省委九届十中全会在长沙举行[N].湖南日报,2010-11-28(1)

[5]郎咸平.郎咸平全集[M].上海:东方出版社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 http: // www. gov. cn / zhengce / content / 2015-03 / 11 / content_9519.htm

[责任编辑:王凤娟]

推荐访问: 发展 湖南 统筹 城乡 生态
[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湖南农业现代发展生态模式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