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广西农业供给侧改革状况调研

时间:2022-05-09 08:45:03  浏览次数:

摘 要 农业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同时坚持农业供给侧改革。2016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十三五”良好开端,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的支撑;2017年,农业农村经济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线,从生产端、供给端入手,创新优化体制,推进产品、品牌、技术、产业等方面的结构改革;2018年,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农业供给侧改革站在新的发展台阶。基于此,对广西钦州市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状况为基点进行调研,从广西的农林牧副渔产业供给结构入手,通过文献查阅及实地走访,展示广西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基本状况、供给体系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钦州市本土特色及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方向提供适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供给体系;农林牧渔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1.055

农业供给侧改革,即从农业的生产端、供给端着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农业产品的供给质量,进而扩大农业需求。农业从供给侧进行改革是新思路、新增长点。当前农业的紧迫任务就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必须围绕这主线调结构、稳产量,推进绿色发展、农业创新。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的农业供给侧改革进行状况如何,改革进程存在什么主要问题,如何针对这些问题采取进一步的措施促进改革,为解决以上问题,同时提升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认知,笔者走进美丽广西的沿海钦州市,对其农业供给侧改革状况、农林牧副渔业结构进行了调研。

1 背景研究

1.1 农业供给侧改革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中强调,要始终重视“三农”工作,要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方向,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的农业发展再次聚焦在供给侧改革上,中央一号文件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发布,农业农村工作围绕供给侧改革为主线。

从外部看,总体增长降速,农民出外务工与工资性收入增长受限,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使得农业农村投入的增幅明显回落。从内部看,农产品需求再升级,供给无法满足新需求、高需求;在资源环境上,承载力能力已达到极限值,绿色生产待跟进;国外低价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缺乏国内竞争力。供给和需求两侧是不同程度存在,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侧,突显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从供给侧着手,在体制上创新,在根本上解决结构性矛盾问题。

1.2 研究背景

1.2.1 广西农业发展政策概述

2015年11月,中央首提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工作主线。

广西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中,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建设“三区三园”,推动优势特色产业提挡升级;加快大宗农作物良种化生产,提升农产品品种的品质及品牌知名度;推进农业机械化,确保农业生产节本增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脱贫攻坚、“美丽广西·清洁农村”乡村建设,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广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脉络清晰,步伐坚实。

1.2.2 广西政府政策对钦州市农业发展的促进

广西出台了《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创建方案(2016—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多个文件和措施,吹响了广西农业供给侧改革新号角。广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克服多种困难和风险,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转变,稳步发展和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广西农业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钦州市借力相关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狠抓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了农林牧副业供给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区农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主要农产品产量连年保持较快增长;糖料蔗、桑蚕、水果、茶叶等特色产品布局进一步优化、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农民增收拉动作用明显;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和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等方案的措施,推动了钦州市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优化和升级。

1.3 广西农林牧副渔业结构概述

广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增产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的发展,2006—2016年广西农业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增强,更上一层楼。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林牧渔、服务业在第一产业中占比也在调整变化。

2006—2016年,广西种植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上升1.3个百分点,2006年种植业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为49.8%,2016年为51.1%;林业总产值比重是十年来提升最快的产业,2006年林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比重为4.9%,2016年为7.0%,上升2.1个百分点;牧业总产值比重处于逐步下降的趋势,从33.3%下降到27.6%;渔业总产值比重基本稳定,在8.4%~10.5%波動。总体而言,除了畜牧业外,其他产业比重都保持稳定略有上升的趋势,但幅度都不算大[1]。

2 广西供给体系研究数据展示

2.1 广西农林牧副渔业结构调整变化

2014—2016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分别约占全年的比重为13%、14%、26%和47%,呈现出明显农业生产季节化的特点。广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一季度增速普遍较低,全年各季度呈低开、上行态势。

农林牧渔业增速如图1所示。这3年中,第一季度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3.1%、2.0%和2.2%;到了上半年,增速分别是3.8%、3.5%和3.3%;到全年增速提升到最高点。近三年来,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是3.9%、4.1%和3.6%。其中2016年的一季度,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81.82亿元,同比增长2.2%;上半年增速为3.3%,比一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速为3.5%,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年增速为3.6%,比前三季度提高0.1个百分点。

农林牧渔业产值的核算主要从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业服务业5个方面进行,根据国家的统计报表制度规定,计算采用了产品法,根据每个季度收获的农产品以计算当季产值,增长速度采用可比价格来计算。2014—2016年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如图2、图3、图4所示。

从以往的农业产业结构情况看,2018年上半年广西农业生产主要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次之。畜牧业产值和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约44%和30%。根据近段时间的调研了解及相关部门的生产情况看,预计上半年广西蔬菜、水果生产稳定,蔬菜产量、水果产量增长形势较好;生猪生产价格有所回落,生猪产能有所回升,家禽出栏数下降趋势有所缓解。上半年广西农业农村经济走势将好于一季度。

2.2 广西农林牧副渔业供给体系调整情况

2.2.1 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农地面积、产品产量变化

钦州市农业区的龙眼、柑橘、芒果、香水柠檬、火龙果、番石榴、百香果、大青枣以及近年来引进的一大批台湾特色水果。特别是火龙果已连片发展到1 200 hm2,是中国最大的火龙果种植和种源基地之一。同时,钦州市还是广西南方重要的蔬菜基地,主要蔬菜品种有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冬种的辣椒面积达9 620 hm2,黄瓜2 760 hm2。常年性蔬菜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一批城郊无公害蔬菜基地相继建成。除此之外,中药材生产在全区名列前茅,全市种植面积7 333 hm2,主要品种有广莪术、鸡骨草、金钱草、首乌等,其中广莪术种植面积3 333 hm2,为全国最大的莪术生产基地[2]。

在水产畜牧业方面,钦州大蚝、对虾、青蟹、石斑鱼是钦州的“四大海产”。钦州特产海鸭蛋,蛋产量6 000 t以上。钦州市有野生龟鳖种类18种,占全国龟鳖种类的48%,享有“中国龟鳖之乡”的美誉。灵山县是著名的“中国奶水牛之乡”,所产水牛奶,优质、营养。

2.2.2 绿色农业示范区稳步推广

钦州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狠抓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了一大批标准化绿色生产示范基地。目前,钦州市有60个水果、蔬菜生产示范基地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另有茶叶、荔枝、龙眼、蔬菜等90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称号。灵山县龙武农场的“龙武牌”荔枝、钦州市高丰农业有限公司的“火龙牌”火龙果、南国百香果获得绿色食品称号。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共846家,市级以上示范社71家。

2.2.3 科技园区引领一、二、三产业

2016年,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5家,已批准建设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27个。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上半年,广西农业科技园区共入驻企业113家,其中,销售规模过千万元企业29家;建成自治区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带动辐射农民98 992户,农民增收14 245万元;实现园区总产值超过47亿元[3]。

2.2.4 新型的经营主体逐步发展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生态+”等旅游新模式,作为部分贫困地方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渠道。2016年末,广西全区建立规模休闲农业园630多个、乡村旅游点1100多个,全区有5个乡村入选2016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接待游客5 280多万人次,产业总收入168亿多元。

2.2.5 特色产业拓展农业发展方向

钦州市土壤肥沃,土层深厚,表土有机质含量高;水资源丰富,河流溪渠成网。钦州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目前,已形成水果、蔬菜、糖料蔗、茶叶、中药材、水产品、奶水牛和海鸭蛋等一系列优势农业产业。

3 广西农业供给侧改革进程中供给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广西通过优化结构、政策主导、示范先行、园区推广等形式,在农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短板仍明显存在。

3.1 产品的布局、品种结构仍需优化

广西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利于农业的发展。在广西的普遍农区,作物生长迅速、生长期长,农作物易扎堆成熟和上市,如荔枝龙眼与广东福建同期、香蕉跟海南云南同期等。与此同时,也存在品种老化、退化等现象,宜避免同其他省份过度竞争,确保质量上乘、价格优势。

3.2 产品宣传力度不足,品牌建设滞后

2016年,广西“三品一标”农产品面积88.3万hm2,产品个数932个,企业416家,总产量1 291万t,总体水平排全国10位左右。但是缺乏强有力的品牌,受众小、影响力弱,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竞争力较差,大量产品为发达地区的贴牌产品进行外销。比如,旅游胜地桂林是广西成为标志性的旅游地,农业发展亦需如此,广西钦州市需要提高品牌建设的力度,确保农产品的优质供给,拥有标志性的品牌[4-5]。

3.3 产业集群水平不高,缺乏龙頭企业的打造

广西钦州市种植农业以甘蔗、蔬菜、水果为优势,但只是单纯的生产聚集,成本高效率低,并未以聚集地形成完整的优势产业链。甘蔗种植和砍收仍以人工为主;蔬菜采后预冷及商品化处理水平在15%左右,水果在30%左右,与发达地方相比差距很大。在富硒农产品开发的企业中,自治区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足10家,市级不足30家,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小、力量弱,没有形成产业链或产业群,产业集群的规模化、制度化水平因此也受到制约。

3.4 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力弱

“十二五”期间,广西作为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创新在源头体系、成果转化示范平台、基层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优良品种选育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在区域特色、成果应用、体制机制运行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1)人才储备少,特别是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广西当前大约有3万名农业科技人员,每个县平均约275人,然而县级农业科研所平均只有1名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2)农业科技综合利用程度低。以蔗糖产业为例,因农田基础设施和机械化程度落后,加上近年农资和人工成本居高不下,户均种植糖料蔗仅是泰国的1/10、巴西的1/15、美国的1/20。

3)广西钦州市农业科技创新的科研机构管理体制依然存在着效率不高、面向市场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如部分地区的管理人员“忙闲不均”、科研人员被埋在“文山会海”之中、科研带头人的自主权因为体制约束而缺乏、区内农业科研人才流动机制不完善,体制内人才流动存在现实障碍等。

4 基本结论及建议

4.1 基本结论

农业供给侧改革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主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需结构再平衡的一个重要内在要求。供需结构失衡是中国当前农业农村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特色产业的发展、农业供给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绿色发展,广西钦州市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呈现多模式推进、多业态打造、多要素发力的格局。但是,当前广西钦州市农业的农林牧副渔业供给体系仍需进一步优化。本地农业要满足多样化、特色化、科技化、高端化的需求,要进一步增加绿色优质粮食的产品供给质量,通过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以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推动农林牧副渔供给结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与提质增效。

4.2 对策建议

4.2.1 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农林牧渔业结构

4.2.1.1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形成特色

堅持市场导向,1)因地制宜承接先进产业转移,带动广西钦州市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一批拥有先进生产力和优秀品牌的企业。2)通过深化开放,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着力破除各类市场壁垒,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3)推进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多种规模经营形式的发展,积极探索多种先进适用的经营管理模式,如“示范区+小业主”“示范区+产业联盟”“示范区+土地入股”等模式,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4.2.1.2提升品质要求,加快转型升级

1)调整优化广西钦州市种植、品种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因地制宜实施好特色农业“10+3”提升工程,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富硒等农产品生产规模,调整、延长农产品的供给时间,努力打造“独一份、特中特、好中优、错峰季”的新型果蔬产业体系,形成如百色市右江河谷亚热带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2)降成本,转方式,提高农业供给效率。努力在人力、农资和土地流转租金等方面降低成本;从只重量、靠投入的粗放经营转到质效并重、用技术和管理创新及高素质劳动者、可持续的集约经营发展上来。

4.2.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4.2.2.1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和创新机制

人是生产力中最主要的要素,要吸引农业技术人才、留住人才。要健全培养、引进、评价和激励人才机制全,明确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目标、规划、载体和方式。与此同时,建立人才配置机制。通过提高市场信息化程度,促进农业发展科技人才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区域合理、灵活流动。最后还要完善政策制度,要破解广西钦州市科技创新能力薄弱的难题,必须从体制机制方面开始理顺,破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使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4.2.2.2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深化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的研究,完善科推广技体系,培养、提升原创力。实施粮食与生物种业“十百千万”自主创新工程,强化资源创新,进行良种研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市场竞争力的优良新品种。

4.2.2.3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创新激励机制

1)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鼓励、支持农科院所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平台。2)鼓励市县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建设农业成果转化基地。3)支持农科院所、涉农高校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立科技服务站。4)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探究“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5)支持农技的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共同开展技术合作。

4.2.3 发展产业链,延伸农业增收价值链

4.2.3.1发展农业深加工,促进产业链条延伸

因地制宜进行布局,打造一批集农业生产、加工、仓储、冷链、物流、研发、示范、旅游、服务为一体的标准较高、影响较大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区。

4.2.3.2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以农业产业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企业为龙头、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通过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旅游+”“生态+”等模式,作为部分贫困地方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渠道。

4.2.3.3以市场为导向,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积极探索多种先进适用的经营管理模式,以“互联网+”的思维经营农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着力构建农贸、产加销一体化信息支撑体系;加快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建设,形成一产、二产、三产的深度融合,加快广西农业生产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让农民真正实现土地脱贫、土地致富。

5 结语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供给侧改革取得新的进步,站在了新的发展平台。广西钦州市借助政策支持、得力于当地资源,不断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林牧副渔业供给体系,提升农业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并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化农业,形成了多个标准化农业示范区、果园区等,并促成了当地农家乐的热潮。发展,一直在路上;我们的学习精神,也未曾止步。

参考文献:

[1]李大垒,仲伟周.农业供给侧改革、区域品牌建设与农产品质量提升[J].理论月刊,2017(4):132-136.

[2]陈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7,15(7):97-99.

[3]张庭栋,宋志鹏.浅谈以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新动力[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4):12.

[4]广西统计信息网.农、林、牧、渔业(GB/T 4754-2017)[EB/OL](2017-11-14)[2018-02-28].http:///zdbz/tjbz/gmzjfl/201711/t20171114_136320.html.

[5]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及对策研究[EB/OL](2017-07-31)[2018-02-28].http:///html/41052/20170731-638202.shtml.

(责任编辑:刘昀)

推荐访问: 广西 供给 调研 状况 改革
[广西农业供给侧改革状况调研]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