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乌江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基地构建与研究

时间:2022-05-05 08:10:04  浏览次数:

摘 要:我国环境教育基地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本文以环境教育基地的概况、涉及教育基地的国内外现状、乌江流域(彭水段)的生态特点、乌江数字化教育基地构建思路为顺序,介绍了乌江数字化教育基地构建策略与功能开发。以期对我国西部山区环境教育基地的建议有所启示。

关键词:乌江 生态 动态监测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9-0296-02

2012年9月,环境保护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环境保护部、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教育部针对生态环境恶化、环保意识淡薄的现状及时决定,提高青少年环境素养,普及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根本目标,鼓励筹建环境教育基地。迄今为止,重庆市相继建立了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少年环境教育基地、重庆市沙坪坝区五云山寨学生素质教育基地、重庆市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重庆市排水有限公司唐家桥污水处理厂、重庆电池总厂等八个示范教育基地。这些教育基地在环境设计、环境评价等领域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渝东南偏远山区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课题组因地制宜,将数字化实验对于乌江结合,试论述乌江(彭水段)数字化教育基地的筹建思路和策略。将对我国西部环境保护教育起到很好的引领和借鉴作用,因此对于引领西部态保护意义重大。

1 环境教育基地的概况

环境教育基地是指利用有特色资源的场所,通过有效的环境管理、丰富的环境知识展览展示、解说及环境实践活动,使公众在环境中学习,并养成对环境负责任的行为。[1]环境教育基地具有陶冶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养,传播环境科学知识;科技引领示范,公众互动性强,寓教于乐,树立正确认识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和绿色保环理念;在环境中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满足公众对高质量环保科普产品追求和科普服务需要的功能。

2 涉及教育基地的国内外现状

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二十世纪50年代起就注重环境教育。如日本政府从1958年起,开始筹建环保教育基地,相继建成了:北九州环境博物馆等专题性环境学习馆;集环保文化及民俗体验于一体的环境资料馆、民俗馆;松下公司展览馆、东京瓦斯能源馆等。[2]

而中国基于历史原因和对环境教育的认识,直到2012年,由教育部、环境保护部组织遴选各行业、单位中适合面向中小学生开放的场所用于环境教育基地,全国首批80个教育基地得以报批。而我国高等教育环境科学专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稳步发展,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得以快速发展,现有140所高校开设206个专业。大学课程[3],具体课程(以同济大学为例)为:(1)实验课程:普通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环境毒理学等演示和验证实验。(2)参观实践课。这些课程是设置也为环评工程师行业的兴起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但环保课程是目的不仅仅是这些。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的环境教育实践基地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还很肤浅,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环境教育的地位仍很尴尬。

3 乌江流域(彭水段)的生态特点

乌江为贵州省第一大河,长江上游右岸支流,又称黔江。发源于贵州省境内威宁县香炉山花鱼洞,流经黔北及渝酉阳、彭水、武隆,在涪陵注人长江。干流全长1037公里,流域面积8.79万平方公里。流域人口1666万人,居住着汉、苗、布依、土家、壮、侗、彝、瑶、仡佬等10个民族。喀斯特地貌,地势奇险,风景旖旎。[4]

nv]^??RK3uvZ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较强,也使得此类科普教育具有较高的实效性。

5.3 乌江数字化教育基地的科学实践功能

巧妙借助乌江的天然资源条件与特色,移植入环境教育基地,给偏远山区的教育提供可行性分析,设计完整的环境教育体验和合理的实践活动方案,开发相关辅助资料,形成本土化的特色课程,组织相关活动,提高中小学生环境素养与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优越感,使命感,认同感;加强数字化环境教育资源的建设,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数字资源,为今后的环境保护实践发展提供支持。

总之,做为环境保护中有使命感的志愿者、教育工作者,尽早将数字化技术或者其他新技术运用于环境教育基地建设,并积极参与教育实践,就能得以早日彰显践行未来环境保护的张力。

参考文献:

[1][2] 祝真旭.日本环境教育基地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国际瞭望,2010(12):67-68.

[3] 刘爱荣,唐凯彬,张伟贤,黄菊文,陈玲.中国西班牙环境科学实践教学体系对比[J].教育教学论坛,2015(6):1-2.

[4] http://baike.haosou.com/doc/5398563-5635973.html.

[5] http://jcs.mep.gov.cn/hjzl/zkgb/2012zkgb/201306/t20130606_

253418.htm.

作者简介:夏振洋(1981-),男,汉族,山东郓城县人。教研员,研究生学历,主要从事化学教育研究。

推荐访问: 乌江 流域 生态环境 监测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