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协同能力理论文献综述研究

时间:2022-04-14 08:34:59  浏览次数:

摘 要:一个企业的运转需要生产、技术、营销、制度、管理、激励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协调配合,因此对企业协同能力理论进行文献综述,通过对协同能力进行汇总,可以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协同理论;协同理论;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C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33-0018-02

任何一个学科的研究都是从简单到复杂,逐级深入发展的,企业的协同能力就是在企业能力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

一、企业能力理论

一个企业涉及到生产、技术、营销、制度、管理、激励等各个方面。Philip Selnic(1957)第一次提出企业能力的概念,他指出,企业能力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使得一个公司比其他公司更具有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伊迪斯·彭罗斯(1959)出版了《企业成长理论》,是研究企业能力的开山之作。

伯格·沃纳菲尔特(1984)提出了企业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能力是一种有别于其他企业的特殊资源,这种资源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不会被或者很难被其他企业效仿。Prahalad(1990)从战略的角度出发,丰富了企业能力的内容,认为企业能力更应该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紧密相连,确保企业在长期发展中获得竞争优势。Schoemaker(1993)指出,企业的能力也应该定位于企业的资源的开发和运作能力。威廉姆森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提出了资产专用性的概念,Swink(1998)就将企业能力提升到专用性资产上的角度来加以分析,这种专用性的资产具有独一无二性,不会轻易效仿,即使转让也需要严格的条件。

大卫·J.蒂斯在1992年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Zott(1994)将动态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延伸,将动态能力应用到企业的制度和规则上。Subba(2001)指出,企业能力要注意企业生态环境的研究,一个行业的发展状况,那个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环境。Lazonick(1996)将创新能力加入到企业能力的研究中,创新包括制度上、技术上、策略上等等,创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為关键的作用。

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王小鹏(2006)分析了企业的资产用途和权力的功效,指出企业能力是资源和权力对企业未来发展的支撑作用。朱凤涛(2006)研究了企业的整体性的协同作用,包括企业员工的绩效能力、产品营销的能力和企业家能力。齐庆祝(2006)利用系统论的整体思路研究了企业能力,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做了细致论述。韩德昌(2008)研究分析了整合机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企业的生命周期,企业的发展有其萌芽,成长壮大,也有其衰落和消亡。项保华(2010)从资源的微观和宏观视角出发,提出了企业能力中的资源作用,利用模型强调了资源的三大标准,即资源的表象性标准、资源的约束性标准和资源的功效性标准。

二、协同能力理论

通常来说,协同能力是指为了完成同一目标而两个个体的合作执行能力,Day(1994)把协同能力纳入到协同理论当中,并指出为了完成组织的绩效或目标,协同能力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Day把协同能力细化为四个方面,一是产品消费者的知识和技能,二是营销和客户的互动关系,三是企业运行的整合能力,四是企业内部的制度管理能力。四方面相互联动,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Simonin(1997),把企业的经历和企业领导及员工的经验纳入到协同能力中。

协同能力对顾客的关系研究包括以下方面:Dick(1994)研究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良好互动关系,本就是企业的一种协同能力,产品的口碑、用户对产品的评价,二者一体两面,联动起来对企业的运行产生积极影响。Srivastava(1998)认为,企业与用户的关系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Rapp(2009)用实证的方式,证明用户与企业的协同关系对企业的运营能力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协同能力对战略联盟的关系研究包括以下方面:Powell(1987)指出,战略联盟关系,会使得联盟的企业可以共同分享经验、在技术上也可以相互共享,从而承担风险能力大大增强。Mohr(1994)指出,战略联盟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动态性,也就使其之间的关系具有复杂性。Mentzer(2000)指出,因为每一个企业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能在企业文化属性和制度规则上具有一致性的战略联盟企业,其协同能力会更强。

协同能力对协调关系研究包括以下方面:Henderson(1990)指出,如果企业的协调关系较差,那么其生存能力就会下降。Cataldo(2006)指出,协同能力也具有时代性,也需要更新换代,随着实际条件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协同能力对沟通行为的研究包括人与人的沟通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其意义都是无可替代的。Fang(2007)指出,企业的链条有多个环节,供应商、企业、企业客户,链条上的各个主体需要有效的沟通,会维护共同的利益。

国内学者对协同能力的研究还刚开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顾保国(2003)研究了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企业的主体创造价值做了更深入的分析,指出企业的管理者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实现企业的管理,增强自身的协同能力,起到协同效用。邹志勇(2005)对企业集团的协同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企业集团的十项主要因素,包括制度协同、信息协同、组织协同、文化协同等。王小娟(2015)基于协同能力视角的案例,研究了客户知识管理过程对服务产品开发绩效的作用。

总而言之,企业能力从最初的“物质”概念,逐步扩展到资源、战略,再到创新和动态,从时间到空间的延展性,内容越来越丰富。国内的研究相对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主要从企业的内涵性,比如资源、制度和技术方面来分析企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志刚.战略联盟的企业文化效应[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2]  刘燕武,胡艳.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新思路[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12):18-19.

[3]  唐建生,程国平.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和规模分析[J].西本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10):28-30.

[4]  张浩.企业战略协同效应测度模型[J].中国科技论坛,2012,(4):39-40.

[5]  赫尔曼·哈肯.协同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72-76.

[6]  伊迪斯·彭罗斯.企业成长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3.

[7]  大卫·J.蒂斯.技术秘密与知识产权的转让与许可[M].上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86-87.

推荐访问: 协同 综述 文献 能力 理论
[协同能力理论文献综述研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