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肉牛猝死症的防治

时间:2022-04-13 10:56:36  浏览次数:

2014年8月,重庆市渝北区某肉牛场,一天之内有5头肉牛突然发病死亡,经频死症状、病理剖解及实验室检测综合诊断,确诊为魏氏梭菌在肠道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急性肠毒血症,迅速采取措施,疫情得到迅速控制。一年来没有再发生该病,现将防控情况报告如下。

该肉牛场存栏86头,其中犊牛32头,育成牛54头,养殖场采用拴养方式饲养,精料是饲料生产厂家直接供应,按不同生长阶段供给,粗料为青贮玉米秸秆与橡草。2014年8月6日,有1头突然死亡,死前呼吸困难,口中流出带白包泡沫状涎液,口腔黏膜发绀,肚腹稍胀,肌肉颤抖抽搐,突然倒地,四肢划动如游泳状,几声哞叫后很快死亡。死后口鼻流出泡沫状带血液体。迅速检查全群,发现育成牛中还有4头不吃料,神性萎顿,头低耳耷,嗜卧少动,听诊心跳快,心律不齐,体温偏低,口色淡青泛紫。迅速注射大剂量青霉素与链霉素无效,1~2小时后迅速表现出与前牛相同症状而突然倒地,四肢划动,很快死亡。

肉眼观察,可视黏膜发绀,腹部略显膨大,口流带血涎沫。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心肌有出血点,冠状动脉和腹腔主动脉均有出血;肺肿大、色深,肺尖叶瘀血明显,气管与支气管内有黏液;肝肿大、瘀血;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脾肿大,有出血点;胰脏出血或瘀血;瘤胃积食,皱胃空虚、黏膜出血;肠黏膜脱落,空肠、回肠呈广泛性出血,黏膜层脱落严重;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出血有坏死灶;肾色淡有广泛性出血。

采肝、脾、胃、肠、淋巴结等病料送专业实验室诊断。采用出血肠段黏膜与肠系膜淋巴结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粗大而两端钝圆的G﹢梭菌存在。在鲜血琼脂平皿上培养,有圆形凸起的单个菌落,直径2~3毫米,半透明,表面光滑,且菌落周围出现双重溶血;在乳糖牛奶卵黄琼脂平皿上,菌落周围和下面出现浮浊带,菌落周围呈红色晕环,确定为A型魏氏梭菌。取小肠内容物50克,按1∶5稀释,3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用灭菌注射器吸取上清溶液注射于小白鼠尾静脉内,注射剂量分别为0.1毫升、0.2毫升、0.4毫升、0.6毫升。结果在10分钟内,4组小白鼠全部出现神经症状后迅速死亡,说明肠内容物含有大量毒素。用魏氏梭菌A、B、C、D4型抗毒素血清进行交叉中和试验,只有用含A型抗毒素血清中和的肠液注射的小白鼠未发生迅速死亡,确定引起此次肉牛猝死的病原为魏氏梭菌A型。

由于本病发病急、病程短,一般来不及治疗即死亡,只能对发病牛群根据临死前临床症状推断为该病后,迅速对全群进行预防性治疗。青霉素钠2万单位/公斤、链霉素1万单位/公斤,用适量注射水稀释,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灌服百炎净粉剂,首次1.4克/公斤,以后每次0.7克/公斤,2次每天,连用3天。3天后在饮水中长期加喂乳丁宝(含丁酸梭菌的活菌制剂)。灌服液体石蜡油,1000毫升/头成牛,犊牛与育成牛酌减量,每天1次,连用3天,减少机体对肠道中魏氏梭菌毒素的吸收并加速排泄。全场用1∶200浓度双氯酚酸钠(强力消毒灵)每天一次按每平米50毫升溶液量消毒,连续消毒1周。

经采取以上措施,疫情迅速控制,牛只没有再发生死亡,病情稳定后2周,全群用牛用梭菌病多联浓缩苗,据牛体大小,每头皮下注射1.5~2毫升,疫情发生至今已过1年,此疫情在该场没再发生。

魏氏梭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常以芽胞存在于土壤、污水、人畜粪便、饲料或饲草中。牛采食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料或饮水,芽胞便随之进入消化道,其中大部分被皱胃内的胃酸杀死,少部幸存者进入肠道,在牛体抵抗力强时,缓慢繁殖,产生少量毒素,随粪便排出体处,不引起牛发病。牛抵抗力低下或突然改变饲料、饲草时,牛胃肠道内环境改变,菌群失调,导致进入肠道的魏氏梭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改变肠道通透性,毒素大量进入血液,引起全身毒血症,导致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加强饲养管理,提倡全价精饲料喂养肉牛,科学搭配青嫩多汁青贮饲料,杜绝突然更换饲料,并做好牛舍的清洁卫生、定期消毒灭蚊,天天刷拭牛体,保证肉牛运动时间,增强肉牛体质,提高肉牛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

据临床观察,魏氏梭菌病在奶牛养殖中属常见病,肉牛养殖场发病率稍低,当地水牛也可发病,但发病率大大低于奶牛与肉牛。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奶牛重精轻粗,肉牛精料投入少于奶牛,水牛只在缺草或重体力劳动季节适量补充精料,不同的饲料摄入,肠道菌群差别显著,导致对魏氏梭菌的抵抗力不同;二是品种差异,重庆奶牛多为中国黑白花奶牛,肉牛多为西门塔尔牛或杂交黄牛,水牛为当地地方品种,不同的品种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不同。

作者简介:鲁必均(1966-),男,高级兽医师,学士,从事兽医临床诊疗工作

推荐访问: 肉牛 猝死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