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析新中国科学小品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时间:2022-04-11 09:04:20  浏览次数:

摘要:在新的政治社会形势下发展起来的科学小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讲解科学原理,往往将科学原理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引导读者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自然。同时,建国后不久的科学小品对科学的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作品思想性有简单政治化倾向。建国后十七年的科学小品,对20世纪后期中国的科普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科学小品;科学性;思想性;局限性;时代特征

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教育运动,目的是要通过普及科学知识,帮助群众从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科学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使新中国能够在短时间内赶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体现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科学普及不仅是科学教育工作,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小品正是在时代的强烈呼唤声中蓬勃发展的,并迎来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

建国后“十七年”的科学小品,是在新的政治社会形势下发展起来的,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读者的阅读心态都和解放前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科学小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普及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

科学小品最根本的任务是给予读者有关自然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它反映科学现象,传授科学知识,讲解科学原理,学习科学方法,科学性是科学小品的基础。王敬东的《愿花儿朵朵结果》讲述的是蜜蜂和虫媒花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作品这样写道:“当花粉篮里装满花粉的时候,蜜蜂就要飞回家了。它们在自己的‘城市’上空低低地盘旋着,不一会儿就认清了自己的家,很快地钻进去。”作者在带有如此浓重童话色彩的叙述描写中,穿插了对花粉营养价值的化学分析(如蛋白质、淀粉、脂肪、多种维生素、多种氨基酸、各种酶等)和精确的数据(工蜂身上带回的花粉粒数量有300~500万颗),使文体特征清楚地显现出来。而嵇联晋的《松江之鲈》是这样介绍松江鲈鱼的:从大体看来,松江鲈鱼的外形和鲼虎鲨似乎是很相似的,一般的人多把它们认作同一种类,但实际有很显明的差异。鳜虎鲨的俗名有土附鱼、河鲈、荡鱼、渡父鱼等,是属于鳜虎科。它的前后两个脊鳍距离较阔,前脊鳍七棘,后脊鳍有十七软条,臀鳍短小,只有九软条,全体都有鳞片。松江鲈鱼的前脊鳍小,九棘,后脊鳍大,软条十九至二十一,与臀鳍与后脊鳍斜对,有十七软条,体面无鳞。又由于六个鳃条,在侧面看去,只能看到四个,四鳃鲈便因此而成名。每年十一月到翌年二月是生殖时期,在此时期中,鳃膜,颊的前端和臀鳍的基部,都现显着朱红色泽。过此时期,即消褪不见,因此就有人将这种色泽,视为婚姻色。产卵的地点,现有两说:一说是冬季由淡水入海产卵,幼鱼至四月间,再溯河而入淡水;一说是常栖海中,冬季由海潜入淡水产卵,究竟哪一说正确,尚待考证。文章在对松江鲈鱼与鲼虎鲨的外形进行了仔细地比较,由此指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因对其产卵地点有不同说法,又无法证实,故不妄下结论。科学小品所涉及的知识,一般为理论上成熟,技术上过关,得到同行或业内公认。对那些尚未成为公理定论的假说猜测,科学小品的作者大都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表述时慎重对待,显示出严谨的科学性。而对那些人们已经熟知的事物或现象,科学小品的作者往往会去拓宽人们的视野。

二、政治倾向鲜明,教育目的明确

“十七年”科学小品,在传播科技知识的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性。作者往往将科学原理和社会政治联系起来,引导读者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自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1.洋溢的火热激情。在这个火红的年代,科学小品展现了时代独有的精神面貌,文章常常联系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表现出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冲天干劲,表达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及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这一时期科学小品还直接对读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读者在接受科技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共产党领导的英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2.对苏联崇拜模仿。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对新中国具有巨大的影响,全国人民把苏联的成就当成新中国的奋斗目标。关注苏联老大哥所取得的每一项成,是当时媒体的政治任务,在科学小品中也能频频见到苏联科学技术发展的身影。徐风的《无线电传真》介绍了无线电传真的机器设备、工作原理及其在远程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文章这样结尾:“苏联政府计划在今年增产很多电视机,以提高其国内人民的生活。有了电视机,人们可以在家里看电影,欣赏名演员表演,或者看一场精彩的足球赛,这是多么幸福的生活呵!”字里行间对苏联老大哥的羡慕和崇拜溢于言表,无不显示出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亲密一家的气氛。苏联科普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的科普事业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苏联科学文艺作品具有广泛的读者,其作品的指导思想是十分明确的,就是向苏联读者灌输“爱国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这类科普读物通过具体事物或人类发展的故事,向读者灌输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并结合苏联的经济建设和改造自然的事业,宣扬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劳动人民的劳动热情。苏联科学文艺作品内容题材的科学性、成熟多样的文学形式和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特点,深深地影响着新中国科学小品的发展。

3.教育和激励少年。学生时代是大多数人一生中最贴近科学的时光,少年儿童永远是科普作品的最广大、最忠实的读者。科学小品作者们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需求、阅读兴趣,积极鼓励小读者主动地去学习科学知识。茅左本的《仿生学漫笔》引人入胜,让人大开眼界:人是自然的主人,虽只有七尺之躯,凭人所独具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的器械、工具,能够遥测60亿光年远的天体,下探万米深的洋底,细窥原子的秘密。人的百米游泳记录为52秒9,动物界的游泳冠军旗鱼1秒可游30米,可是人造的快艇每秒可航行七八十米;人跑百米需要10秒,追不上赛跑冠军猎豹(秒速30米),可是赛跑汽车每秒可跑180米;动物界飞行冠军雨燕的时速为110~190千米,而飞机的时速已达3600千米。人类通过创造并利用工具器械使自身的活动能力得以大大提升,并胜过了许多飞禽走兽,这符合人们一般的心理。但文章并没有停留于此,而是进一步向纵深开掘:相比于动物的体积,其效能之高却是远胜于人类的创造物。由此引导读者仔细观察世界万物,理性、辩证地看待生物的进化发展过程,激发读者对仿生学未来前景的向往。科学小品的作者们在将知识传播给少年儿童的同时,也将科学描述成一种崇高伟大的、具有无穷魅力的事业,作品中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流露出作者对科学的无比热爱,这自然能够感染读者,唤起小读者的科学兴趣。事实上,今天的很多科技人员就是由于儿童时期阅读了科学小品,为科学家的伟大和崇高所折服,激发了从事科学事业的雄心壮志,从此走上科学道路的。

三、“十七年”科学小品的局限

这一时期我国的科学小品直接服务于工农业建设,基本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必然地带有这个年代特殊的政治烙印和价值观念。

1.对科学的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在那个火红的年代,科普活动虽然搞得轰轰烈烈,科学小品作者们也都干劲十足,但少有人把科学看作是一个知识体系,一种认识和对待世界的方式,更多地则是将科学等同于知识,等同于实用技术。广大群众急切想了解和掌握的是实用性强、见效快的知识,党和政府也只是希望将科技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众宣传灌输。这种过分强调直接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功利观念,思想体系中就存有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认识不足的先天缺陷。因此当时的科学普及工作是一种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由知识分子以科学来教育工农大众和少年儿童的文化运动,有将科学简单化和理想化的倾向。往往只宣传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自然的正面功能而忽视了其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少科学普及的文章还将科学比做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提出“向地球开战”的口号。柳风的《春满人间》与今天人们对地球变暖的担忧大相径庭,文章为人们调节气候使气温升高的前景欢欣鼓舞,预言“相当欧洲和澳洲加在一起那样大的南极大陆也将成为人类的乐园。”今天看来这些认识无疑地显露出对生态环保的幼稚无知和骄傲自大的心态。在这样的情势下,像谭邦杰的《谈犀牛》就显得难能可贵。文章流露出对犀牛的珍爱之情(这样的情感在那个时代的科学小品中并不多见)。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对政府未能尽力保护珍稀野生动物提出了婉转的批评:“近几年来,对于矿产、石油、森林、水利等勘探不遗余力,但是对于祖国边区、内地所产的珍贵动物,好像还没有给予应有的注意。”

2.作品思想性有简单政治化倾向。新中国的科普,不仅仅是科学和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更被看作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政治斗争的武器。科学知识的普及,被提到思想改造的范畴,于是作者们常常将自然科学和现实生活联结起来,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在政治与科学的平衡中,陆敏的《两个太阳》算是做得最努力的。小品从人们吃饭获取热能谈起,追寻热能的来源,从食物、植物一直追踪到太阳。在讲述了太阳的高温后,文章的结尾作者笔锋一转,对读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常常在歌曲中把共产党比作太阳,一点也不错,我们有两个太阳。我们在两个太阳那里获得两种生命的热能:自然的太阳供给我们生存的条件,社会的太阳充实我们生命的意义。”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客观讲授巧妙地转移到对思想政治的激情教导,作者的政治机智和技巧不可谓不高,但无论从文章的主题内容还是说明风格看,这样的转换还是略显生硬的。

科学小品不仅普及科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而且也配合政治斗争,表达高昂的激情和远大的理想。这样做固然紧跟了社会步伐,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但也容易失去科学自身宝贵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对科学事业长久发展的影响是复杂的。建国后十七年,中国的科普活动一直没有褪去浓厚的政治色彩,全社会也没有能够形成孜孜不倦地探究自然的浓厚氛围,科技人员和科普作者也缺少一种独立不羁、大胆怀疑的科学精神,应该说早有源头。建国后十七年的科学小品,在新中国科普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20世纪后期中国的科普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敬东.蜜蜂的故事[A].叶永烈.中国科学小品选[C].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42.

[2]嵇联晋.松江之鲈[J].科学画报,1950,(1).

[3]徐风.无线电传真[J].新观察,1953,(15).

[4]王幼于.也谈科普读物的思想性[J].科普创作,1991,(2).

[5]茅左本.仿生学漫笔[J].科学画报,1965,(12).

[6]柳风.春满人间[N].人民日报,1960-02-10.

[7]谭邦杰.谈犀牛[N].人民日报,1957-02-16.

[8]陆敏的.两个太阳[J].中华少年,1951,(2).

作者简介:鲁珉(1961-),男,浙江湖州人,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写作学;贾雪彦、王雅红: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2004级。

推荐访问: 思想性 科学性 浅析 新中国 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