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紧密结合教材资源,切实把握教学科学性

时间:2022-04-08 08:13:03  浏览次数:

现代化时代是一个信息的时代,大量的信息充斥在人们周围,对于教师而言也是如此。有的教师舍近求远,在网络上寻找各式各样的材料来支撑教学,而忽视了教材本身的作用,使得课堂的科学性大打折扣,学生也学得云里雾里。

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他说:“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材既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教材是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的设计思路的体现,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并且结合了生物学的特点。教师结合教材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内容。教材编撰的连贯性已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认识特点以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以此使学生适应生物课堂。

人教版生物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四节是“细胞的生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将教材中的材料利用得淋漓尽致,将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融于一体,充分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互动,反映了生物科学的发展及其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

授课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设置为:

(1) 生物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2) 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3)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教学三维目标为:

(1) 知识目标:

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2) 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阐明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初步具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细胞的生活,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的观点。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蕴含了一定的逻辑关系,且涉及了物质、分子、能量、信息等较多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且要求学生观察教材资源,以此高效地达成三维目标。

1 情景化教材,导入新课

师:“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火灾,有些人会大面积地烧伤,这个时候医生就有可能要为他做一个手术,这个手术就是——植皮手术。为了解决植皮手术的来源问题,科学家们就要把人的皮肤细胞置于培养瓶中进行培养。为了让培养瓶中的细胞活下去,我们应该向培养瓶中加入哪些物质呢?”

生:“需要水、氧气、葡萄糖、蔗糖、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生:“需要物质和能量。”

师:“好的,同学们回答得很好。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要让细胞正常的存活下来,我们要提供一些物质和能量。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第四节——细胞的生活。”

评析:教师导入的故事内容其实就是课本第四节细胞的生活的“想一想,议一议”的内容。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创设了一个火灾后病人需要植皮的情境,以此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突出了运用生物科学和技术解决医药卫生的实际问题,而不仅仅是“想一想,议一议”中的陈述加提问的模式。而学生的回答很明显是在阅读课本后的一个快速的回答,既体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教师导入新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2 生活实际与教材相联系

师:“同学们平时都吃过很多水果,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吃水果时的口感,想想水果中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生:“西瓜是甜味的,里面有糖类。”

生:“吃西瓜时,有液体,里面应该有水。”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享,我们知道了,西瓜吃起来是甜的,说明里面含有糖;西瓜能够榨出果汁,说明里面有水。科学研究证明,细胞中含有水、氧气、无机盐、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物质。那么这些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学生们众说纷纭。

师:“我们翻到书本的第50页,找找答案。”

生:“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师:“这些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我们怎么知道分子的存在呢?下面我们做一个实验,我们向清水中加入红糖。”

学生仔细观察。

师:“红糖慢慢溶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个蔗糖分子分散开来,挤进水分子之间的空隙中。就说明这些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我们能不能根据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来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呢?”

学生开始思考。

师:“我们可以向书本寻求答案。翻开书本第50页,仍然看第三自然段。”

学生抢答:“物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子较小的无机物;另一类是分子较大的有机物。”

师:“那水、氧和无机盐属于哪一类?糖类、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属于哪一类呢?”

生:“水、氧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剩下的是有机物。”

师:“那我们怎样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呢?下面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将花生种子用镊子夹住放在酒精灯上烧,有什么变化吗?”

生:“花生变黑了。”

师:“对,花生会变黑,那么在燃烧过程当中燃烧的是什么,燃烧过后剩下的又是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看50页的‘试一试’,来寻找答案。”

生:“燃烧掉的有机物,燃烧后剩下的是无机盐。”

评析:教师将日常生活与生物课堂联系在一起,但是又没有脱离课本。在这几问几答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并且还将教材中的两个实验搬上了课堂,不是空口无凭地念书,而是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突破物质、分子、无机物、有机物这几个概念难点。

3 灵活运用教材,突破难点

师:“那么这个物质是怎么样进入到细胞中的呢?同学们把书翻到51页,观察图2-6。我们可以看到这幅图是一个圆形的细胞,实际上是球型的、立体的细胞,黄色的外圈是细胞膜,旁边还有一些颗粒和箭头。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图2-6旁边的文字找出每个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并回答问题。

教师反馈并总结出:“细胞膜能够让细胞生活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而把有些物质挡在细胞外面。细胞在生活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不需要的或有害的物质,这些物质也要通过细胞膜排出。由此得出,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学生齐声说道:“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

师:“前面我们讲了细胞的生活不仅需要物质还需要什么?”

生:“能量。”

师:“讲到能量,请同学们看到书本51页的图2-7。通过这两幅图,你们看出了什么呢?”

生:“汽车开动需要汽油,人运动需要食物。”

师:“那么通过这两幅图,我们知道了汽油为汽车提供能量,食物为人的运动提供能量,不同能量之间能够转换,那细胞中的能量又是怎样转换的呢?可以回想一下之前所学的细胞的结构,你们觉得有哪些结构可能与能量的转换有关呢?”

学生思考回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解决问题。

师:“想不到的话,我们一起来看书上52页的图2-8,给我们的提示。”

生:“能量转换可能与叶绿体和线粒体相关。”

师:“现在就请同学阅读52页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去看看叶绿体和线粒体是怎样转换能量的。”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出叶绿体和线粒体转换能量的过程。

师生得出结论,叶绿体和线粒体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评析:这里,教师都是结合教材进行讲解,而且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将教材中较难理解的配图,根据教材文本找到答案,将文本资料与图片资料一一对应,学生不再只会死记硬背,而不会“看图说话”。新课标生物教材中具有丰富的形象而直观的插图,它们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教师灵活地将教材中的图片拿出来让学生自行理解,而不是直接抛出答案,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4 阅读资料,培养能力

师:“细胞内的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非常复杂却非常有序,发挥调控作用的结构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第53页的资料分析,并回答讨论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接触克隆羊的故事,并找出答案。

评析:教师选择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可能没有那些视频授课来得精彩,但是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的初中生而言,沉下心静静地读,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总结能力。

整节课没有现代技术的融入,但是在使用教材方面有很多亮点,作为一节常态课,三维目标达成情况非常好,并且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了解细胞的生活,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的观点。此节课在新课改之前是两个课时,而现在改为了一个课时,其中包含的知识点对于刚接触生物的初中生而言,又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利用教材资源进行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去理解教材、攻破重难点。而且对于只有教材的学生而言,教材是预习、学习、复习的最好的工具,而通过这么一堂课,不论是在什么时候,学生都能够在书上找到出处,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教材上严谨的措辞能给学生最为科学的知识,而不是将一些不科学的口头语带给学生。

推荐访问: 科学性 切实 紧密 把握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