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创新试验研究

时间:2022-03-02 00:13:11  浏览次数:

编者按: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成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创建和谐社会的最有效途径。

“基础教育跨越式创新探索试验研究”是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进行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创新试验研究”是由此衍生出的一个新课题。它直接瞄准了农村教育信息化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层面——农远工程建设中的教育运用。多年来,课题在农村中小学的开展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10月下旬以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试验成果为基础,中央电教馆在河北省丰宁县召开全国“基于农远工程的农村课堂教学研究现场研讨会”,向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全面推广成功的农村教学改革经验。

本期专题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着重介绍了农村地区如何借助农远工程环境与现有资源,在教育起点不公平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实现教育结果公平的具体情况。与此同时,试验区教育局、试验学校及试验教师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他们是如何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的研究与工作的。最后呈现的是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中的行动研究是如何进行的。希望给广大农村地区一些启示。

忽视对农村学校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这是历来农村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几十年来,国家设立了不少农村教育研究中心或农村教育研究所,也有一大批专家学者投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但是,通过几个月的国内外文献调研,很难找到能真正从理论、模式与方法层面(即真正能从教育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层面)去研究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过程,并从中探索出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的论文(更缺乏这方面的专著)。目前有关农村教育研究的文章不是没有,而是连篇累牍,大都是有关农村教育政策、教育投入机制、教育管理体制的研究,以及有关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纯理论探讨,或是有关农村教育现状(如拖欠教师工资、辍学率、普九达标、农民工子女教育等)的调研报告。这些政策性研究和调研报告无疑是需要的,而且其中有些文章还不乏真知灼见,因而具有较大的意义与价值。但是课堂教学毕竟是农村教育的主阵地(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的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忽略了这个主阵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公平(特别是至关重要的教育结果公平),只能是空中楼阁或纸上谈兵。因此若不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反之,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实现教育公平的艰巨目标为例,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实现这三方面的公平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尤以教育起点公平为甚),但是真正具有重大实际意义的是教育结果公平——只要能够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良好教育(能达到同样的学科考试成绩和能力素质要求),他们的教育起点不公平(例如农村孩子大部分没有学前教育、小学的师资和硬件设施等条件也远不如城里学校)也就不会让人太介意了。当然,按照传统教育公平理论,教育起点不公平和教育结果不公平之间一定呈现正相关,这是一条铁的定律——教育起点的不公平必将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但如果有真正创新的教学理论、模式与方法,这条定律是否能被改写呢?换句话说,在教育起点很不公平的前提条件下,是否也有可能达到教育结果相对比较公平的目标?传统教育理论是否依然正确、继续有效?不能随便怀疑,也不能盲目迷信,一切都要通过试验研究(而且是较长时间的试验研究)去实践、去探索才能找到最终的答案。这正是我们之所以要实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创新试验研究”项目的初衷和背景。

一、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自主创新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与方法的有效运用,在农村地区建立一批核心示范校,使这批核心示范校在2~4年内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较大幅度提升,从而为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教育公平,探索出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有效经验。

2.具体目标

运用创新的教育技术理论、模式与方法,在两年内,通过面授、听课、评课、个别指导、网上授课、网上讨论、检查评估以及组织校际、跨区和全国性交流与研究等多种方式,确保核心示范校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较大幅度提升。试验研究的具体目标是:在完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要使农村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达到或接近大城市中心区一类学校(即优秀学校)的水平,用城区一类学校的试卷考核试验班学生,在成绩上争取达到无显著差异。不同学科的具体要求如下面所示。

(1)语文:通过两年左右时间,使上完小学二年级的农村儿童“能读会写”——能认读2500以上常用汉字,能阅读青少年通俗读物,并能用电脑打写出300 字以上(或用手写出150字以上)结构完整、通顺流畅的文章。对完成一年级学习的儿童来说,能认读1500以上常用汉字,能借助拼音阅读适合其年龄发展特征的读物,并能用电脑打写出100~200字(或用手写出50~100字)语句通顺、意思完整的小短文。

(2)英语:使农村学生在词汇量、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高;学生在小学阶段要掌握 2000左右英语单词,初步掌握听说读写能力。对已完成某个年级学习的农村儿童来说,其词汇量、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要达到城区一类学校同年级学生的水平。

(3)中小学所有其他学科:要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达到教学质量与学生素质的较大幅度提升。这种提升可以从达到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的深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等三方面来衡量。

二、研究的实施概况

1.课题的由来与发展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创新试验研究”是从“十五”期间的国家级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中衍生出的一个新课题。“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已取得比较丰硕的成果。该项目于2006年6月18日由教育科学规划办组织专家鉴定、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该项目的鉴定,并认为这是一项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

迄今为止,跨越式试验课题已进行了7年时间,先后经历理论方法初步建立(全国名校,专用教材,网络环境,语文单科)、理论方法逐渐完善(普通学校,通用教材,网络环境,语文英语两科)、试验探索日益深入(薄弱学校,通用教材,一般信息技术环境,语文英语两科)、试验领域逐步扩展(农村学校,通用教材,一般信息技术环境,中小学各学科)等四个发展阶段,目前试验学校已有130多所。

2.课题在农村地区的探索

自2003年7月起,在深圳市南山区城乡结合部的白芒小学(农民子弟校)建立了第一个实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创新试验研究”课题的试点校——从而正式拉开了开展本课题试验研究的帷幕。一年以后(2004年6月),在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国家级贫困县同时也是国家“农远工程”试点县)教育局的支持下,为本课题开辟了包括5所小学和1所中学的第一个农村试验区,着重探索信息技术环境较差的农村贫困地区如何来实现“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目标。到2005年2月在广州远郊区沙湾镇镇政府的推动与支持下,开始建立包括10所农村小学的第二个农村试验区。到2006年9月,在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处的大力支持下,又在北京的远郊区县(昌平区和延庆县)建立了包括20多所农村中小学的第三个农村试验区。通过这5年的实践探索,已取得较多的经验,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一批很有价值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与此同时,试验研究也取得了异常显著的效果并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

3.课题实施的组织与管理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深入教学第一线、对研究过程进行深入指导,这些成为跨越式课题管理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以“区”为单位是项目实施的基本组织形式。研究所与各试验区教育局、试验学校合作,形成了试验课题的总课题组、区课题组、校课题组三级管理机制。三级管理机制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教育科研在该区内的全面推进,是课题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则为课题的试验研究奠定了基础,也很好地促进了试验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从培训内容层次看,包括理论培训、技术培训、教学设计的方法培训、教学模式和案例分析的培训;从培训形式上来说,既有讲座式的培训可帮助试验教师解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问题,又有听课、评课、校内研讨、校际交流等多种与实践结合形式的培训,可有效提高试验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

第二,对试验学校每个月进行常规听课是试验指导最重要最频繁的指导方式,项目指导组的指导人员每个月都会为各试验区制定月度课题指导计划、安排每月的教学指导活动。每个试验学校至少交流教学设计方案、听课一次;听课后课题组人员与学校课题组相关人员一起针对现场教学情况进行研讨,联系教学实际去深入理解和贯彻跨越式的理念、模式、方法,并要针对听课中出现的问题对试验教师和学校课题组提出下一个阶段应该努力的方向。

第三,发动学科教师参与新课程资源建设,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教材分析能力也是试验的一个重要目标。项目指导小组为各区课题组提供资源内容审核指导、技术培训指导和资源质量评估检查等多方面的服务。

第四,项目指导小组还非常关注对试验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以行动研究法和试验研究法为重点),并以教学研究论文的写作、公开示范课的教学设计为突破口,不断加强教师行动研究的意识,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五,该项目是探索信息技术如何有效应用于教育的研究课题,信息化教学支撑环境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多年来研究所研制开发了一系列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支撑软件,为课题开展、教师发展、课堂教学、测量评价、教学资源管理等提供了保证。这些平台和软件包括:项目门户网站、Vclass中学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小学课堂互动教学平台、研究性学习平台、发展性评估平台、基于Web的识字测评软件、新课程资源网站、资源管理FTP、《教育技术通讯》在线杂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讯》电子杂志以及知识媒体试验室和试验教师的Blog群等。

三、研究的实施效果

通过5年多的实践探索,项目团队对该课题在农村中小学的实施,已取得较多的经验,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一批很有价值的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与此同时,试验研究也取得了异常显著的效果,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影响。2007年6月底在北京市教委支持下,研究所项目指导组对北京市远郊区县(延庆和昌平)十多所农村校的一年级试验班小学生(刚做完一年左右试验)与北京市西城区、东城区、丰台区四所城区名校的同年级学生进行了语文、英语两科的对比测试(试题由城区名校的老师出);2007年9月在广州市教育局支持下,项目指导组对广州市远郊番禺区沙湾镇一批农村校刚上小学三年级(已进行完两年试验)的一批试验班学生与广州市中心越秀区、荔湾区两所名校同年级学生进行了语文、英语两科的对比测试(试题由城区名校的老师出)。这两次前所未有的对比测试结果(以及河北省丰宁县农村试验区在2006年6月进行过的中小学试验班成绩测试结果)都表明:农村学校试验班学生的成绩和城区名校同年级学生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不仅学科的成绩测试证明该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对家长和其他学科教师的问卷调查还表明,试验班学生不仅语文、英语成绩普遍有超常发展,而且课题对思想品德与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正是由于该项目对于各地农村的中小学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全国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和主管全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中央电教馆决定今年十月中旬以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研究团队的试验研究成果为基础,在河北省丰宁县隆重召开全国“基于农远工程的农村课堂教学研究现场研讨会”,以便向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全面推广上述农村教改经验。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必须要有创新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本课题也不例外。我们从儿童认知发展、儿童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改试验研究实践,对传统教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进行了认真的审视与思考;在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儿童思维发展新论[1]、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2]、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3]、创造性思维理论[4]和教学结构理论[5]。正是因为有这一整套自主创新理论作为本课题试验研究的理论基础,才使本课题在几个农村试验区的实施过程中都能取得如上所述的显著成效。其中对语文和英语教学的跨越式发展起重要指导作用的两种理论是“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和“语觉论”。各理论的具体内容此处不再赘述,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有关文献。

在北京远郊区县农村试验区以及在河北丰宁农村试验区实施的试验研究同样表明,只要教育行政领导部门和学校校长重视,就能够在师资、生源、设施及其他办学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很好地达到这一目标——确保试验校实现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较大幅度提升,使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达到和城区一类学校学生同样的水平,使农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优质教育。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何克抗.语觉论——儿童语言发展新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4]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2007(7),2007(8).

推荐访问: 切实 教育质量 现代教育技术 农村中小学 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