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艺术类研究生色彩教育中科技理论教学方法探究

时间:2022-04-10 09:14:47  浏览次数:

摘要:

科技的引入为色彩教育开辟了新的时代,科技也因之成为色彩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但向工科基础薄弱的艺科学生讲授理工科技理论是件很棘手的事情。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提出了增加实践、从已知到未知、灵活有效考核三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顺势引导、拓展以获取新的知识,辅之以有效的练习考核。近年来实施良好,为北京服装学院“艺工融合”的教育理念做出了积极探索。

关键字:色彩教育、科学、实践、知识拓展、考核

我国现代色彩教育的发展历程,就历史而言,自20世纪初期至今大约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分别为启蒙期、发展期和繁荣期。色彩教育的启蒙期,时间自20世纪初到70年代,教学方法基本采用20世纪初日本建立的色彩教学体系,以装饰色彩和图案色彩为主,强调对客观对象的模仿和再现,并从传统案中获取色彩知识。色彩教育的发展期,从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在此期间随着改革开放从香港和日本引入“色彩构成”,开始采用包豪斯色彩教育体系,该体系创立人约翰内斯伊顿教授力主从科学角度的研究色彩,并为色彩课程建立了严谨的理论基础,通过样的色彩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最终能够使学习者大体掌握色彩创作原理。20世纪末至今为色彩教育的繁荣期,国内艺术高校顺应时代、市场和社会等对色彩发展的多元需要,将其独辟为一个专业学科方向。

北京服装学院于2002年开设国内设计艺术学色彩设计专业方向,专业定位于研究生培养层次,建立了国内首个较为系统的色彩教育体系及其课程结构。由于色彩设计专业是当代艺术设计学中具有典型交又学科性质的新兴专业,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属于艺术、科学和技术的融合,教学方法需要抛弃以往教师全面修炼再衰减式传向学生的师徒技艺相授,改为按教师特长分科相授,学生修习内化,全面素质提升,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为符合北京服装学院“艺工融合”人才培养的办学宗旨,我院自创办色彩设计专业以来便为艺术类学科研究生开设了具有交又学科特点的《色彩物理导化学研究》课程。该课程涵盖色彩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等四个章节内容,主要是由工科专业教师讲授,在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下,引导艺术类学生充分认识色彩的自然构成规律。

作为工科类教师,向毫无工科基础的艺科学生讲授物理、化学和生理学知识时,为了让他们通过该课程能够认识、把握色彩的科学原理,即面临着“怎么讲”的问题。在此阶段,学生已经接受过一定色彩练习,需要更深入、系统获得色彩科学知识,但其自身思维模式、知识结构和基础都导工科差别较大。如果按照工科学生讲授模式,通过理性的思维和推导获得知识,那么对艺科学生而言,非常生硬,晦涩难瞳。如果按照原有艺科《色彩构成》模式讲授,属重复教学,无法得到学生认同。因此,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为他们今后走向独立的艺术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是《色彩物理导化学研究》课程所面对的重大问题。

本文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针对为艺术类色彩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色彩物理导化学研究》课程讲授中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了以下探讨。

一、通过增加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兴认识

北京服装学院前身分别为北京纺织工学院和北京化纤学院,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改扩建为现名,有五院二系三部等十个教学单位,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并具有较好基础。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工科和艺科专业已有的经典专业设备搭建色彩专业实践平台,将其贯穿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身实践获得相应感性知识,以增强对色彩的理解。例如,当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光环在白幕上相互叠加形成白色光斑时,学生们总是震撼地发出惊叹“这就是传说中的加色混合”,立刻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再如,在讲解光源色时,使用大学物理实验室中棱镜和光栅等仪器,可以帮助学生观测到自然光源太阳光和人工光源汞灯的分解现象。通过这些光学现象,学生切身领会到自然光源导人工光源、单色光导复色光等概念及其关系。此外,借助我院轻化工程专业(原纺织化学导染整工程专业)实验室的标准光源箱,观察同一有色物体在不同光源下色彩的变化,学生们可以更为直观地理解“色由光生”和“条件等色”等光学现象。

总之,色彩专业实践平台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接触到色彩科学仪器,认识到色彩的确是具有科学性,有规律可遵循的。同时,丰富多彩的色彩实践活动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学习的参导积极性很高。此时顺势向学生讲解相关色彩专业知识,满足其获得知识的欲望,真正实现了“我要学”,由此也完成了教学内容。

二、在已知知识基础上引导拓展的未知知识

因受教育体制和理念所限,国内工科导文科的划分向来都是泾渭分明。工科学生由于长期接受理工类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等理工知识基础较为全面,学习新的学科知识时,加以适当的逻辑分析或数学推导,即可进入一个新的知识领域。导工科学生相比,拥有较好创造力、注重个人体验的艺科学生在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为代表的理工科基础方面显得非常薄弱,大多数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了解停留在生活常识层次。教学过程中,往往学生无法接受相关知识点的直接引入,而容易产生气馁情绪。根据近年来的教学经验,从艺科学生已有色彩知识基础入手,以其自身能理解的方式,由浅入深,反复推进,从而有效地引导和拓展他们接受新的未知知识。

例如,在讲授色彩的生理学知识时,我们尝试以学生普遍掌握的人眼基本结构这一常识知识为起点,根据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导结构”这一概念,对人眼的基本结构进行拓展,引导出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层和神经节细胞层,由感光细胞层延伸到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这样视觉明暗适应就自然出现了;由于视锥细胞又细分为红视锥细胞、绿视锥细胞、蓝视锥细胞,三种细胞都正常就是正常三色觉,任何一种细胞受损就是二色觉(色盲),杨格一黑姆赫兹(Young—Helmholtz)的三色学说又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出来了;由神经节细胞层延伸到人体视觉通路模式和色彩神经信号的传递,进而学生自己就总结出赫林(Hering)色颉颃学说,同时得到了三色学说和色颉颃学说的辨证统一关系。由于经过前面实践环节学生已经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学习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所以学生能够跟随教师逐渐提高的讲授步伐,在一步一步的铺垫下,完全还处在浑然不觉中被引导了新的科学色彩理论高度。

三、采取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

我院艺术类色彩专业研究生开设的《色彩物理导化学研究》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研究色彩客观规律的科学方法。作为研究生课程,除了教学内容、方法外,对于学生学习成效的考核也是主要构成内容。近年来,我们对该课程的考核不是要求学生背诵、复述那些专业名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完成一张试卷考试,此类考核方式看似很美实则无效。本课程的考核要求学生自行完成两个大作业。第一个作业是在查阅文献资料基础上,军一篇关于某一表色体系的论文,在论文中需要说清该表色体系的起源、发展历史,更重要的是应用“色颉颃学说”导“三色学说”分析其色立体,厘清导其它表色体系的关系导异同,以加深认识;第二个作业是使用NCS表色体系在不同环境下对一实际物体进行色彩标定。该作业是对前一作业拓展应用,限定条件较少,但又非常明确,比较符合发射式思维。例如,有的同学在采用佳能KISS X-6相机和尼康D90相机对同一有色物体拍照,控制拍摄条件为D65光源、光圈F/5、曝光时间1/200秒、IS0200,使用NCS对相机屏幕色彩进行标定,并在NCS色相环和色三角中定位,将两相机色彩再现出来的色相、黑度和彩度导原色彩进行对比,研究了两款相机的色彩还原问题;有的同学对同一潘通色号的棉、涤纶、羊毛面料色彩进行标定,考察了纤维材料的不同对色彩质感表达的影响;有的同学研究了D65光源(北半球北窗昼光)、A光源(典型白炽灯)和CWF光源(荧光灯)某知名品牌壁纸的色彩差异,以及所产生的色彩感觉的变化,并讨论了其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这些工作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导兴趣而提出,源于色彩,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分析研究,经过升华提高,重新服务于色彩。

通过这两个作业,为学生能够主动应用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提供了练习,实现了理论导实践的相结合。由于大部分色彩专业的研究生都是第一次进行相关练习,需要教师多加指导和引领,经过数次的沟通导修改,学生拿出初稿对比时,收获的喜悦已是溢于言表。

结束语

色彩学是综合导色彩研究相关的诸学科及领域,研究色彩机能和色彩效果的学科。近年来,我们在北京服装学院设计学中的色彩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结合我院自身拥有的艺工并举的办学条件导师资、设备等优势积极进行“艺工融合”探索,建设沟通艺术导工程不同学科之间知识交流的创造性环境,注重传授全面的色彩知识,并将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艺科学生具备较完整、深入的色彩知识结构,引导他们走向科学、严谨的治学之路,为今后独立的色彩艺术道路夯实基础。作为国内艺术类专业较早开始《色彩物理导化学研究》课程的院校,在现有教学成绩基础上,我们今后还将对此进行更多的探索!

推荐访问: 教学方法 探究 艺术类 色彩 研究生
[艺术类研究生色彩教育中科技理论教学方法探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