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的教改理念

时间:2022-04-03 10:01:21  浏览次数:

【摘要】从“+互联网”到“互联网+”,需要对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进行重新认识:“互联网+”触及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需要重新定义教学目标,打造“生、校、企”多维交互的教学新平台,实现教学流程再造,提升职校生富含“互联网+”时代精神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4-0029-02

【作者简介】黄燕平,江苏省南通中专(江苏南通,226011)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

一、“互联网+”时代,需要重新定义教学目标

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议,“互联网+”成为最为显著的时代特征之一,因此,现时代被称为“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经济社会架构正在分崩离析,同样,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也绝不是“+互联网”那么轻描淡写、和风细雨,“互联网+”已经触及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两个根本性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去培养人”。

在互联网的迅猛冲击下,互联网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双向互动,不仅实现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而且也促使“新型信息产业的‘落地生根’”。[1]比如,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德国提出工业4.0,我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突出了新型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征。产业内涵的拓展、生产技术的革新、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新挑战。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满足于经济社会需求的人才是职业教育办学目标的基本定位,在传统工业时代,我们关注的只是人的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互联网+”时代,更要关注人才素养的综合型、创造性和个性化。因此,针对“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颠覆,职业教育更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对“培养什么样的人”要有更为超前、更为明晰的追求。

互联网同样也冲击着教育领域,教育甚至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2]在“+互联网”时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等逐渐与教育结合,进而出现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名词,互联网正在从教育的“边缘”侵入教育的“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较为彻底的落实,教师由教学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互联网+”正在用“智能”的力量重塑教育形态,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对“怎样去培养人”做出时代应答,实现传统教育方式的转型。

“培养什么样的人”回答的是我们的办学目标;“怎样去培养人”回答的是我们的教育策略。让办学目标、教育策略成为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首先需要将其转换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互联网+”改写了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去培养人”的既有答案,那么,职教课堂的教学目标无疑需要我们重新定义。

二、“互联网+”时代,需要重新打造教学平台

教学平台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词汇,好搜百科对教学平台的解释是“为开展教学实践使用的一系列软硬件设施的统称”,“教学平台有其特有的实现方式,比如传统的以教师课堂为主体的教学平台,以网络为基础的网络教学平台,以电视视频为载体的远程视频教学平台等等”。

“互联网+”时代,对“平台”的解释不再局限于“软硬件设施”层面,其深远的意蕴在学术上被称为“交叉网络效应”。比如,天猫与沃尔玛同属于商业领域,但其区别不再仅仅前者是线上后者是线下那么简单,其最大的差异是运营模式的差异,前者是基于平台的,而后者不是。正如有文章分析的那样:“天猫自身既不制造也不采购,可是由于其开放性,在它的平台上却能买到几乎所有的商品,因此吸引了上亿的消费者;而正因为有如此庞大规模的消费者群体,反过来又吸引着数十万商家在这个平台上开店。平台所具有的这种让两群或更多群用户彼此相互吸引,客观上为对方创造价值的特征是它最大的竞争优势。”[3]互联网平台运营模式打破了传统产业的链状结构,实现各种资源要素的聚集、重组与优化,使其自身成为产业的中心,甚至成为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尽管职业教育并不能完全算得上是一种产业,但互联网的这种“高度开放”“贴近用户”的平台思路给予了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诸多启示。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迫切需要打造一个全新的教学平台,实现“生、校、企”的多维交互,这是对传统教学平台的超越。传统教学平台要素单一、结构封闭、功能简单,从而导致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学生求学意愿相脱节,据此我们采取了诸多改革举措,如“推动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互相衔接”,采取“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式解决产学脱节问题,这些举措对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一所学校承担着中介性组织的功能,或充当学生的“代言人”,或充当行业、企业的“代言人”,其所代言内容的真实性如何则难以考证,因为在这样的代言过程中,学生与用人单位很难有直接对话与交流的机会。“生、校、企”多维交互平台构建,其目的是实现“生”“校”“企”的互相连接、共融共生:“生”“企”的直接沟通、协商与谈判,实现“生企合作”“产学融合”;不同学校则为“生企合作”“产学融合”定制不同的教学方案,提供不同的教学服务;最后由“学企”优选,从而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这种新型的教学平台超越了“+互联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其不仅关注“怎么教”,而且更关注了“教什么”和“谁来教”的问题,体现了“互联网+”平台的“以人为本、连接到人、服务于人、人人受益”[4]的理念。

三、“互联网+”时代,需要重新构造教学流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界和学术界掀起了“业务流程再造”的新浪潮,通过流程再造实现组织活动过程的优化,甚至彻底改变整个组织生态。“互联网+”对职业教育的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催生了职业学校教学流程再造,这种流程再造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两大方面。

(一)教学内容选择的流程再造。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只要学生确定了自己的专业方向,他们的学习内容基本就固定下来,因而不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互联网+”需要我们有“用户思维”,即突出“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尊重“用户”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的选择。职业学校的“用户”包括学生和用人单位两大类型,实现两类用户的“彼此兼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要有一个“生、校、企”多维交互平台,让学生的求学意愿、求职意愿与用人单位的人才素质要求达成共识,职业学校据此为学生和用人单位量身定制课程计划,选择教学内容,让高质量就业从教育源头上就开始落实。这其实就实现了“生、校、企”课程决策权分享,打破了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单向度性和静态封闭的状态,使教学内容选择成为一个民主协商、个性定制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实施的流程再造。班级授课制追求教学标准的一致性、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和教学进程的一致性,这与“互联网+”时代崇尚的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的思想格格不入。因此,我们需要将互联网基因渗入现代职教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流程再造:一是打破原有班级授课制的束缚,构建新型的教学组织形态——学习小组,将教学内容相同或相近的学生,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组织起来进行课程实施;二是关注教学方式的变革,由传统的教师集体授课、学生接受学习,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深度学习,授课形式除了教师授课外,还包括远程学习、网络学习,实现线上与线下、校园与企业、本校与他校学习的有机融合;三是关注学生个体意义创造,“互联网+”推崇“极客”型个性化人才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让学生带着经验性的个人知识,在与多重教学媒介的互动、小组成员的对话、教师解释指导中实现自身经验、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及个体意义的创造,不断提升富含“互联网+”时代精神的职业能力与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涛.“互联网+”时代的“四三二一”战略[J].新华文摘,2015(16).

[2]解继丽.“互联网+”引领教育改革新趋势[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5(2)

[3]陈宏民.“互联网+”时代:从跨界到颠覆[N].解放日报,2015-05-24.

[4]和斌斌.马化腾解读“互联网+”[J].中外管理,2015(9).

推荐访问: 互联网 教改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