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母乳喂养对降低婴幼儿患病率的影响

时间:2022-03-28 09:46:40  浏览次数:

评价,以及在生长过程中的患病情况,探讨母乳喂养优劣及健康教育实施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34例调查对象均为2011年1月1日~2011年6月31日出生的婴儿,男婴69例,女婴65例。

1.2 方法 对新生儿、3月龄和6月龄婴儿体重和身高同时测量(本文仅对体重进行评价),连续动态地进行观察。

1.3 器械 使用电子体重秤。评价以2009年版的《7岁以下儿童体重和身高评价标准》。

1.4 患病调查 对所有儿童进行生长发育跟踪调查,了解患病情况。

2 结果

通过调查新生儿、3月龄、6月龄婴儿的母乳喂养及体重增长情况,并连续进行健康教育指导,跟踪调查儿童患病情况。所得数据经过统计学检验,得出以下结果。

2.1 婴儿喂养情况 经过调查统计,134例婴儿中母乳喂养有87例,表明母乳喂养仍然是婴儿喂养方式的首要选择(见表1)。

2.2 新生儿不同喂养方式差异 经过新生儿期的喂养,通过测量婴儿体重,比较体重增长情况,得出喂养方式的差异性。经过χ2检验,P<0.005,得出3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母乳喂养优于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见表2)。

2.3 3月龄、6月龄婴儿不同喂养方式差异 由于不同喂养方式,指导健康教育,跟踪测量婴儿体重,得出喂养方式的差异性。结果得出,母乳喂养87例,3月龄体重达均值加1个标准差的72例,6月龄达标69例;混合喂养共21例,3月龄体重达标11例,6月龄达标12例;人工喂养26例,3月龄体重达标15例,6月龄体重达标14例。经χ2检验,3月龄组P<0.01,6月龄组P<0.05,三种喂养方式的婴儿体重增长呈显著性差异。表示母乳喂养优于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见表3)。

2.4 婴幼儿患病情况 通过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连续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其患病情况,发现婴幼儿在6个月时间内,母乳喂养中患病12例,混合喂养中患病8例,人工喂养中患病11例。经过统计学检验,P<0.05,表明母乳喂养对婴幼儿患病情况有统计学影响(见表4)。

3 讨论

3.1 调查结果 母乳喂养对新生儿满月体重及3月龄和6月龄婴儿体重达均值加1个标准差以上的人数,结果均显示母乳喂养优于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母乳喂养与婴幼儿患病率有统计学关系,即增加母乳喂养能够有效降低婴幼儿患病率,提高婴幼儿生长发育质量,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并且通过健康教育指导,普及母乳喂养知识,进一步扩大宣传效应,让母亲们了解到母乳喂养的诸多好处,能够更好的推动母乳喂养水平。

3.2 母乳喂养发展不平衡 母乳喂养已日益受到普遍重视[2],但发展很不平衡,母乳喂养率距离WHO提出到2000年80%以上的婴儿能有4~6个月纯母乳喂养相差甚远[3]。原因却很复杂。

3.3 正确指导喂养方式 进行健康教育是普及母乳喂养方式的重要手段。Salariy等[4]报道,产妇在分娩后10min内让婴儿吸奶比4~6h后吸奶的母乳喂养时限长。其他学者报道即使在分娩后2个月、6个月、8个月增加母乳喂养次数和时间也能增加泌乳量[5]。因此应鼓励产妇增加母乳喂养次数,8次/d~12次/d为宜[6]。提早喂奶时间,以提高泌乳量和母乳喂养时限。

3.4 影响母乳喂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精神因素:吸吮时刺激对射乳期的建立起关键作用。但感官刺激如听觉(婴儿哭闹)和视觉也起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下丘脑垂体即神经-激素作用,完成喷乳反射[5]。严寒、焦虑、疼痛等不良情绪也可使射乳减少;②药物因素:促乳药有产泰,其通过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使乳汁分泌增多。中药有:黄芪、当归、路路通。主要作用是补气血,通径络、活血化瘀,促使机体具备泌乳条件,有利泌乳;③营养因素:母乳来源的物质基础是有足够的营养素摄入。Villar[7]认为:为保证泌乳成功母亲必须在孕期贮存约4kg以上的脂肪。蛋白质摄入量需在每天摄入量的基础上额外增加20g。乳母营养和饮食成份对乳汁量有明显影响[8]。但有研究表明:当营养满足机体需要后,仍单纯增加营养并不能增加泌乳量[9]。所以目前应加强乳母营养的研究;④社会及环境因素:乳母受教育程度高,其婴儿母乳喂养率也高,社会经济地位,对乳母有明显影响。妇产科医务人员对乳母进行母乳喂养的宣教指导能显著提高母乳喂养率[10]。产妇在哺乳期间的不良精神因素可影响下丘脑及垂体功能,从而减少或抑制催乳素的分泌,使泌乳量减少[11]。

3.5 提高母乳喂养率是一项长期工作 WHO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出的《保护、促进和支持母乳喂养的联合声明》有利于人类无数个小生命,提高母乳喂养率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保健人员和妇产科工作人员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必须为之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Coldman AS.Immunological.factors in human milk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actation[J].J Pediatr,1982,100(4):563.

[2]Neifert MK.Returning to breast-feeding clinical obstet[J].Gynecol,1980,23(4):1061.

[3]苏祖斐.大力推广和研究母乳喂养[J].中华儿科杂志,1983,21:193.

[4]Salarya EM.Duration of breast-feeding after tarly initiation and frequent-feeding[J].Lancet,1978,2(8100):1141.

[5]Egli GE.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breast feeding on milk production[J].Pediatrics,1961,27:31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妇幼卫生司.母乳喂养培训教材[M].1992,7-14.

[7]Villar J.Breast feed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Lancet,1981,2(8247):621.

[8]庞文贞.乳母营养对乳汁成份的影响[J].天津医学院学报,1984,2:30.

[9]王文广.北京市城乡乳母的营养状况、乳汁成份、乳汁量及婴儿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I.乳母营养状况、乳量及乳中营养素含量的调查[J].营养学报,1987,9(4):338.

[10]Jones DA,West RR.Effect of a lactation nurse on the success of breastfeeding a randomised Controld triol[J].J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1986,40:45.

[11]钱幼琼.有关泌乳的机制[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85,2:61.编辑/成森

推荐访问: 婴幼儿 母乳喂养 患病率 降低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