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略论信息时代的人际交流困境

时间:2022-03-23 09:16:50  浏览次数: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看似越来越频繁,个体所能选择的通信方式越来越丰富,交际场合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然而群体之间切实有效、有情、有意的沟通却并不多,造成了虚拟社会交际互动泛化下的真实物理环境中的交流困境。本文试分析信息时代的交流现状,及由通信设备介入的联系与面对面交流之间的差异,并强调面对面交流在当下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通信媒介 虚拟社会 交流困境

由于技术的飞快进步,社会正向信息时代加速转变,随之带来的是信息传播媒介的多样化。新通信媒体的介入固然给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增进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使得交际更加灵活而自由。同时,也给彼此之间面对面的交流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但联系(connection)并不等同于交流(communication),新的通信媒介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们的沟通和话语能力。

一.信息时代通信媒介的特点及其影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通信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我国网民数量已经处于高位。[1]网民规模不断扩大,信息传播更密集,人际交往更频繁。通信工具的发展也节约了信息传播的成本。一封电子邮件的求职信,一条短信的问候,一个电话的决定,一次视频会议的谈判……都使得以往有着严格时空要求的交往被重新定义,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从电话(纯语音交流媒介)、电子邮件(纯文本交流媒介)等到如今快速崛起广受欢迎的即时通信工具,创造了语音、视频和文本三维一体的“拟态环境”,形成了高度仿真的电子化虚拟面对面交流,彻底打破了交流双方的限制。新的通信方式自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在现代社会紧张节奏下,我们对自由时间的分配很大一部分由原来的社交性活动转为借助通信媒介的沟通方式,即使是参加聚会性质的活动,大多数人也更为倾向专注、依赖于通信设备所负载的时讯,以感知与世界的紧密联系,造成一种“即使在彼此身边,也在彼此之外”的人际交往怪圈。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自身。我们频繁地与他人联系,却不知如何沟通或自我反省。人们逐渐以虚拟社会的交流取代面对面的关系方式,所有的情感模式都被符号化,人们由此异化内心所想并沉迷于此;面对面的交流变得扭捏产生语言障碍,彼此情感逐渐淡化并疏远。

二.信息时代产生交流困境的原因

威尔伯·施拉姆的SMCR模式,即所谓的“源—信息—信道—接收者”。在传统交流中,没有“信道”这一环节,信息直接由信息源传递给接收者。新的通信工具的发展使得信道的选择多样化,其介入也使接收者之前的“源”、“信息”都发生了变化,并最终导致与面对面沟通方式的差异。

(一)“信息源”的功利性

媒介技术的推广,使网络、手机等通信设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大众对媒体的依赖程度愈发强烈。究其原因一是受众对社会信息的需求,一是大众在心理层面所受到的牵制。

逃避现实的习气使我们习惯于向他人隐藏自己,而非诚恳地坦露自我。相比于面对面的复杂交流过程,为排解内心的焦虑找寻自我的存在感以及交际的功利性我们倾向于选择以媒介介入的联系方式。在网络空间,一个人可以通过他自身的表述来呈现自己。电子邮件、短信、电话等通信方式的介入使我们有意识地将自己塑造成我们所希望成为的对象,并以此来影响他人的判断和对自身的认同,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这种社会化的自我与原本个性化的自我之间不断地分裂、冲突与碰撞,最终会导致自我身份认同感的丧失。同时新通信媒介使我们更好地控制话语的主动权,决定说什么和怎么说。于是每一个符号的传输都有了刻意而为之的迹象并逐渐固化。

(二)“信息”的失真性

首先是信息的双重转换所带来的失真。“‘语言’和‘思想’之间存在着差别性,语言传达思想,但语言本身并不能直接与思想画等号,它仅仅是思想的一种表达方式。”也就是说语言是通过主观世界间接地反映客观世界,之后,一种以存在于头脑中的信息经由间歇改变原意之后以语音的形式传递给接收者,纯文本信息通过编辑改变原意之后以符号的形式传递给接收者。而转换的次数越多,信息的缺损就越多,接收者就越无法接触到信息源的真实信息,人际之间这种联系也就越难以接近彼此的内心而成为有效的沟通。

其次,当下社会流行的米聊、微信、TOLKBOX等即时通信工具所呈现的“碎片式”交流并不等同于一次完整的沟通。这种小片段式的交流呈现的信息组合,虽然时效性、互动性较强,用户可快捷地发送图片、文字,方便地进行语音信息的录制与发送,但同时失去了完整的面对面沟通所具有的交谈的连贯性、情绪的通畅性、信息反馈的及时性以及彼此直接的人际交流感悟。人们只是简单的作为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作为信息传输的组成要素,却难以获得沟通的愉悦和参与、体悟的快感。

(三)“信道”的模拟性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是信息,信息的内容只处于附属地位。他无疑看到了电子化时代和媒介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媒介在当今社会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它弊端也凸显。

通信媒介所具有的可操作性及非即时性,为信息传递的失真提供了可能。我们在编辑短信等文本信息时,可对信息进行任意修改,这些经过精心“创作”的信息与我们的“思想”有时相去甚远,这些异于真实信息的“信息”使接收者对符号的解读可能千差万别,由此造成了理解的偏差、信息的误读、交流的不畅。这种方式也使双方不能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面对面交流特有的语调、对具体字词的强调、面部暗示等指导如何解读信息的非语言信息。我们通常会用撇嘴、耸肩,或是叹气,来向对方表示近来生活的沮丧或压抑;用柔和的声音、温婉的眼神、真挚的微笑来表达对别人的感谢……这些都是语言信息特别是文本信息所不具有的功能。

如果说纯文本信息是通信技术发展的低级阶段,那么视频通信技术的开发无疑在面对面交流模式的模拟上更近一步,趋近于最高级“社会呈现”。我们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交流对象,感受到对方面部表情、声音语调的变化。但在较为亲密的关系中,拥抱、爱抚等动作,甚至是彼此的气息所传递的信息足以胜过任何一句言语,这是视频技术所不能提供给用户的。因此,视频交流虽然高度模仿面对面交流的情景,但其沟通效果仍然受到限制,仍然无法与面对面的沟通媲美。

三.对人类未来交流模式的展望

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为方便,但任何通过媒介而进行的交流方式并不能代替面对面的交流,我们在虚拟社会里的联系并不能代替面对面的沟通。任何高度模仿面对面交流的联系方式都始终只是这种传统交流方式的复制品。我们不能否认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应运用在虚拟世界中对自身的认同来改善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不是任由它将我们异化而带向歧途。最重要的是人类重新认识自我,人的需求是多元性的,我们享受于新的通信方式带给我们的方便快捷,但并不能完全依赖于这种方式。在生活方式日益简便的时代,唯一不能简单化的是人们之间的感情,否则情感终会被技术所桎梏。

我们应该意识到,学会勇敢展现真实的自我是实现有效沟通的前提。当我们向对方呈现出真实的自己,进而获得对方的真实呈现,才能实现感情的交融与互动。其次学会聆听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聆听包括聆听他人和聆听自我。前者即与自我沟通,是与内心的一次深刻对话,并以合适的语言形式将其传达给对方,尽量减少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偏差;后者即“理解倾听”,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信息去感知、透析他人的内心世界,做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最后,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他人沟通的和谐。沟通是一门艺术,也逐渐成为现代社会衡量人的核心能力的标准之一。我们不排除在特殊场合所需要的技巧、策略,但更提倡面对面的真诚沟通以建立起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只有尝试面对面的交流,才会学着去倾听和感受,在可能的不顺畅的停顿、语塞的交流中才能更好地坦露自我、相互理解。话语形式的自然性能更好地促进话语理解的有效性,因此我们才能接近真实信息,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参考文献:

[1]http:///hlwfzyj/hl

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2013年5月11日引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美]约瑟夫·斯特劳巴哈,罗伯特·拉罗斯著.熊澄宇等译.今日媒介:信息时代的传播媒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樊葵.媒体崇拜论[M].北京:北京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4]牟永福.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话语困境及其话语治疗[J].学术月刊,2007(03)

傅金华,华中师范大学2012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 略论 信息时代 困境 人际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