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问题分析

时间:2022-03-23 09:05:58  浏览次数:

摘 要:本文将通过中国工业及机器人的出口现状入手,找出影响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剖析目前基本被外资品牌垄断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所面临的困难及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和措施。为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出口贸易提供一些理论建议,以此来支持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

工业机器人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发展的现在,已经成为了“智能制造”的标志,它不仅仅体现了工业自动化水平,也在社会发展于未来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存在的工业机器人能在汽车、电子电气行业、橡胶和塑料等行业获得较多应用,并且我国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制造生产研发技术和工业机器人的设计方法,能够满足工业领域的一般需求。但是,我国市面上应用的大部分依然是从国外进口的工业机器人,我国工业机器人研发水平、规模大小及国家政策对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重视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和拓展空间。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出口低端化

三大部分和六大系是目前大部分工业机器人的基本构造。第一大部分是机械部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机器人本体。这一部分主要可以分成两个系统:驱动系统和机械结构系统。驱动系统提供了使工业机器人各个部分、各个关节活动的原动力。各个关节只有正确安装了传感装置和传动装置,机器人才能运行起来。机身、臂部、腕部和手部末端四大部分构成了机械结构系统;第二大部分是传感器部分,属于机器人的感官,类似于人的五官,能够帮助机器人精确地完成工作。感官部分也可以分为两个系统:感受系统和环境交互系统。感受系统是帮助机器人获取内部与外部有意义的状态,有时候传感器的敏锐度甚至会超越人类的感觉系统。环境交互系统是为了使工业机器人与外部设备相互协调联系;最后一个部分是控制部分,控制部分相当于人类的大脑,它也分为两个系统:人机交互系统与控制系统。人机交互系统则是使操作人员与机器人进行联系的装置,例如,指令控制台、计算机的标准终端、危险信号警报器、信息显示板等。控制系统主要是根据机器人从传感器反馈回来的信号以及指令程序控制机器人去执行规定的运动和功能。这三大部分,六大系统共同组成了工业机器人的整体,使它能够协调作业,顺利完成指定工作。

机器人构成中的减速器、本体、伺服系统、控制器四大部分,大约分别占总成本的35%、22%、20%、15%。其中伺服系统、减速器及控制器占了机器人综合成本的70%。目前总成本中占比最高的减速器基本由日本垄断,占了约世界市场的85%并且形成了很强的技术壁垒。而德国的优势在于工业机器人的原材料、本体零部件等。除本体外,我国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还是依赖进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非常少,核心技术有待突破。

因为缺少核心技术,我国只能生产低端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的产业结构则变成了高端产品低端化,不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会极大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道路,难以与国外企业竞争。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出口利润率低

机器人行业属于典型的“三高一长”产业,人才要求高,技术水平要求高,资金成本高,投资回报的周期长。研发机器人需要掌握计算机、机械、电子、人工智能等多种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对人才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不仅要掌握基础研究,还要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机器人应用研究身上。此外,所需研发资金和制造机器人本体的资金多,需要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由此可见,工业机器人领域还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

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结构还未完全成型,而且目前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是低技术高产量,低成本高销量的趋势。由于目前全球工业机器人需求量非常大,不少国外企业纷纷来分这块蛋糕。为了能与国际市场上其他先进机器人企业竞争,只能用低价吸引购买商,在国际机器人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如此一来,虽然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量上去了,但盈利十分微薄,盈利率低下会让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商难以大量投入研发经费,从而将技术锁定在不合理的低端产业结构上,投入市场后,只能靠低价来竞争,这样的恶性循环对我国工业机器人出口将会造成非常负面的影响。

三、缺乏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质量提升,标准先行。很长时间以来,制约我国机器人及配套零部件发展的是对我国产品质量和可靠性的质疑,政府政策的长时间缺失以及行业总体标准的缺失是造成我国工业机器人产品质量无法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政策对工业机器人这块领域几近空白,没有标准的扶持政策与制度,很多人就并不愿意踏足这块领域,而且研发工业机器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没有强大的扶持政策很难起步。而且在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后,各项扶持政策虽然纷纷上台,但同时套用国家补贴的违规企业也纷纷出现,这对于国产工业机器人领域无疑又是一个打击。

另外,在行业标准这块,我国标准的制定是等效采用相关的国际标准,虽然在国际标准上做出了一些修订,但是依然很难满足国内对相关标准的需求。例如,工业机器人产业中传输标准的制定,其中包括传输数据、接口、云平台等。不同企业的标准不同,彼此之间并并不通用,同一种情况在生产领域也存在。在高工机器人2017年展开的3C调研中,佳顺智能的一位负责人就曾表示,自己生产的AGV轮以个性化定制为主,但是行业内部缺乏相应的标准,而如果要他自己单独制定标准难度非常大。逐渐地,行业内部会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标准”进行生产,想要打破这一局面,必须要有一套标准化的体系。

除此以外,工业机器人行业在过去并由没规范化的组织。各大研究机构都过于独立与封闭,无法进行技术交流。若同时存在恶性竞争,更加会造成市場秩序混乱,技术发展滞后,流失大量的研发经费和时间。

标准与规范长时间的缺乏,导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形成非常缓慢,同一技术可能重复研究,而且大多企业追求利润率,如果走低端化路线就能够薄利多销,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工业机器人对核心精细技术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董桂才,巨小超.工业机器人出口技术复杂度影响因素——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7(7)

[2]董桂才,王鸣霞.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我国本土工业机器人技术进步影响[J].经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 (4)

推荐访问: 中国 机器人 出口 工业 分析
[中国工业机器人出口问题分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