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走进新高考

时间:2022-03-19 14:06:55  浏览次数:

高考,是全社会注目的焦点,高考改革更是牽动整个社会的神经,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新高考改革在上海、浙江开始试行到今年6月尘埃落定,各种评说,各种质疑,各种声音不绝于耳。特别是在前不久一篇名为《浙江高考改革是一场闹剧》的文章在网上迅速传播,教育专家、教育管理者、老师、家长、学生纷纷加入到争论之中,最近媒体又报道了在上海、浙江新高考改革中的选考科目考试中,选择物理学科的学生不到考生总数的三成,大学物理教授到中学宣讲学习物理的好处云云。究竟什么是新高考?新高考改变了什么?在新高考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本文通过到上海、浙江的实地调查和与专家、校长、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谈话并参考相关文献对上述问题进行简单肤浅的解惑。

一、新高考改革的背景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国民素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高考指挥棒唯分数论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一考定终生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区域、城乡入学机会存在差异,影响着考试公平,中小学择校现象较为突出。加分造假、考试舞弊、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

2014年9月,在《教育规划纲要》确定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后,又在历时两年的系统调研和广集民意基础上,经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和中央政治局审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启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新航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在接受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是要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权,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力图实现促进教育公平,高校科学选材,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操作层面上要遵循规律,试点先行,稳妥推进。

《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对高考改革明确了时间表和线路图。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

这次新高考改革既进行了顶层的制度设计,又规定了试点先行、综合配套、分步实施的改革步骤,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多个层面和领域有序开展。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先后颁布了本地区改革方案,上海、浙江两个试点省份今年已经有第一批学生按新方案进行了高考和录取,从今年9月起,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也进入新高考的改革之中,其他省份将分批进入高考改革方案实施,到2021年全国均进入新高考改革模式。

三年来,教育部发布了减少奖励性加分,完善扶持性加分,自主招生学校在高考后测试招生等文件,连续增加“985”和“211”高校在连片贫困地区的招生名额,发布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部分省、市启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建立和完善教育综合评价制度进行了探索[1]。今年教育部又发布了关于做好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上海市、浙江省要细化完善录取方案,确保改革措施平稳落地。在今年的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接受中央电视台《部长之声》专访时总结到:“两年下来,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是带动高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带动了高中的课程体系、办学方式、考试考核等,和高考相关的这一套系统,整个都得改,它带动了高中改革;二是加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三是在高中阶段,学业水平的考核方面探索了新的路子。”上海、浙江的新高考改革已经经过了三年这一个周期了,有许多经验值得在全国进行推广,也有些不成熟的地方也值得借鉴。

二、新高考改革的基本内容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中指出:“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以浙江新高考方案为例,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新模式,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统考,各150分,考试时间6月7、8日,其中外语可考两次,为每年6月和10月,取最好一次成绩计入总分。选考科目以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中自主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分。学业水平考试按取得等级赋分,起点赋分40分,满分为100分,共分21个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例:考试成绩在前1%的即为满分100分,在前2%的即为97分等等以此类推。学业水平考试一年可考两次,以最好一次成绩计入总分。

浙江新高考方案的另一大亮点是实施“一体四层四翼”和“两依据一参考”的多元评价机制,前者所谓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回答为什么考;“四层”即通过“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察目标回答考什么;“四翼”即通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察要求回答怎么考,后者“两依据”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即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

浙江新高考方案中,在高考招录和志愿填报中改革的步子是迈得最大的。设限选一门的占5%,2门的占8%,3门的占33%,绝大多数的高校没有设置选考科目,占54%。考生先报专业,后报学校。由各高校公布不同专业的必要选考科目,有几个变化是很突出的:一是取消文理分科及合并本科录取批次,专业平行投档。新高考录取分普通类、艺术类和体育类三类,二是以以往按批次分批填报志愿,分批录取,变为按考生成绩分段填报志愿,分段录取。新高考各类各段分数线是按实考人数的总分排序来划定的,以普通类为例,总分排名前20%的考生划为第一段,前60%、前90%分别划为第二、三段。概括的说,原来的高考看考生的名次,新高考则看在其所属高考类别中的位次。三是从以往学校平行志愿变为专业平行志愿,平行志愿是按“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原则来投档,以一所院校的一个专业(类)为一个志愿单位。例如,普通类志愿依据考生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分3段填报,考生每次可填报不超过80个专业。相比原来的文理分科,可选择专业覆盖面均扩大到66.6%以上。

概括起来说新高考改革新在:第一,“3+3”新高考模式取消了文理分科,学生的选择性增强,考生可根据兴趣和特长及生涯规划从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三科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学生的选择性是新高考改革的最显著的特征,根据浙江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浙江省选择传统理科的考生由60%下降到17%,选择传统文科的由40%下降到10%,更多的考生交叉选择三门选考科目。第二,“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开始破冰,必考科目外语可以一年二考,选考科目也可一年二考,这是其一。“新高考”之下,学生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这是其二。虽然“两依据”中统考和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仍由总分构成,但这个总分是在学生选择下的总分。应该说是新高考招生中参考学生高中阶段的综合素质评价的信息是亮点,即高校从“按分取人”转向“看分+看人录取”。在高校自主招生中,采用“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实现融国家考试、高校综合测试和中学阶段表现三方面评价为一体的全要素综合评价。为改变“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提供了思路和方案。第三,取消了文理分类及批次分类,让不同的高校在同一起点上公平竞争,倒逼高校特色化办学。给考生更大的选择权,更聚焦专业,增强高校与考生匹配度。

三、新高考改革,我们准备好了吗?

按照湖北省新高考改革方案,将从2018年招收的高一学生开始启动新高考方案,距今也只有一年的时间了,可以说大部分高中学校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还有在认识上的“不知所云”与操作上的“不知所措”。

第一、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之一就是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权。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高中实施选课走班制成了必然路径,不论是否“情愿”,普通高中“被动”实施选课走班制不可逆转。当前必须提高干部教师对选课走班制的认识,通过选课走班是实现学生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必然。2010年北京十一学校全面实施走班上课,学校4000多名学生有4000多张课表,当时参观时感到很震撼,还感到经验可学不可做。如今上海、浙江的学校已经做出了实践。选课走班制完全颠覆传统的行政班级制,带来了巨大的改变。首先是所谓的行政班不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班主任有学生名单,难有班级,即“有兵无班”,学生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解决方案之一是教师全员班主任化,也可称为学生导师制。学科教师由“业师”到“人师”的转变,形成“人人参与德育”的多元参与学生管理的格局,其次是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及生涯規划进行选课,按照此方案,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科中选择3门,可以有20种组合方案,这将给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借鉴学习试点先行的上海、浙江的做法,无非有三种方案:一是根据学校教师、教室软件硬件等客观条件进行套餐式走班制,这也是在浙江、上海各普通高中学校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案。这种方案的特点是菜很多、我只能组合几种“套餐”,供学生选择,缺点是不能满足少数学生的意愿,学生选择性偏小。方案二是部分走班,即把选考科目相同的同学固定在行政班级上课其余选考科目不同的同学进行走班。这种方案的特点是即保留了传统的行政班又进行了选择走班,可以说是一种过渡性方案。缺点是对同一行政班的同学其选择性的同一性要求较高,难以满足。方案三是全员走班制。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选课走班制,完全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的一种安排。这种方式对学校的软硬件有较高要求,我省也可由少数学校进行实施,采取区管校聘教师的方法来解决区域内教师学科均衡来满足学校学生选择的要求。

第二、新课改的价值取向之二。是从“单纯育分”调整为“全面育人”从追求“学科成绩”转向“促进学生成长”,同时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能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旨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特长。

为达到“全面育人”和“促进学生成长”的目标,首先必须建立新的课程观,形成课程文化,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在浙江省自深化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平均每所高中开发开设了102门选修课,约有70%的教师参与了选修课程开发,64.4%的教师兼任了选修课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学校必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研发拓展校本课程以满足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的发展目标,同时对教师也带来巨大的冲击,即“一师两课”“一专多长”能力必须提高。

其次,开启德育新模式,前面已介绍实行选课走班制以后,必须建立“全员德育”新模式,全体任课教师不仅要担任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拓展性课程的教学、还要以为学生成长导师,担负起更多的德育工作。

选课走班制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也是要充分考虑的,选课走班的一个主要特征便是“动”,包括同学间要“动”,教室在“动”,老师在“动”,课表也在“动”,这对于从小学到初中习惯于行政班级的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一学生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班级“动起来”之后,学生每天忙碌地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会产生集体主义思想弱化以及归属感,安全感缺乏等心理问题,选课走班制会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能力,但在小学、初中长期的应试教学的环境下,进入高中往住会“适得其反”产生“不知所措”的倦怠心理,另外家长、社会对新高考改革模式的焦虑心态也是需要考虑的[3]。

第三、选课走班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最为突出的选课走班的课表就十分复杂。每间专业教室都有一张课程表,每位教师、每位学生都有着自己个性的课程表,而且在每次学业考试和选考结束后都要重新组织选课编排,安排教学等工作这些只能通过与相关科技公司合作开发出相应的软件才能解决,通过成立课程处解决课程开发,课程实施等问题。

其次是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带来了新的困惑,仅以学生考勤为例,就十分困难,传统的行政班级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在选课走班制下如果不依靠高科技的“刷卡”“刷脸”就难以解决,在选课走班制下教师需求的“潮汐现象”也难以解决,即有时某学科的教师需求特别大,学校教师不够安排,有时又会出现这一学科教师剩于较多不能安排。

新高考政策的试点先行的上海、浙江已率先进行,并且在今年的高考中得到了检验,虽然在一些方便还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是新高考在学校选拔人才的重大变革,倒逼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模式的转型是一个不争的实事,并且已经给基础教育带来了很多积极乐见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谈松华 深入推进高考招生制度改革. 光明日报. 2017.5.16(09)

[2]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高考改革到底会取得哪些进展与突破. 中国教育报. 2017.6.7(1)

[3]王润: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实施走班制的问题审视与路径超越. 中国教育学刊. 2016.12:29-35

推荐访问: 高考 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