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创强: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时间:2022-03-14 09:54:08  浏览次数:

1994年,广东省作出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的目标。自此,广东省委、省政府不断作出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推进教育强省的建设步伐,显示了省委、省政府发展教育的坚强决心。

16年过去,我省珠三角地区已有6个地级市成为教育强市,其所辖区都成为教育强区,教育强镇100%覆盖,正整体推进教育现代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教育创强工作也全面展开,稳步推进。不少地区以教育创强为抓手,调动全社会理解教育、支持教育的积极性,推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有效地推进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教育创强工作及我省教育督导对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办法的制定,提高了各级党政领导优先发展教育的自觉性,强化了各级党政领导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意识,这对于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我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差别较大,教育的发展程度也存在较大落差。珠三角地区已经进入教育现代化建设阶段,但在其他地区,仍有不少地方教育历史欠债严重,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偏低,中小学布局调整进展缓慢,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我省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鉴于此,教育创强工作遵行的是分类指导,分区规划的原则,由局部到整体,不同类型地区不同要求,各地教育创强的路径不尽相同,方法不尽相同,但目标一致——实现教育现代化。

今年6月,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及广东教育杂志社记者联合采访了梅州市梅江区、蕉岭县、兴宁市、惠州市惠阳区、佛岗县、深圳市南山区和宝安区,对我省不同类型地区的创强路径进行了探讨。这些地区的思考及实践,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和借鉴意义。

梅州:教育跃升的新视角

梅州,久负盛名的文化之乡。深厚文化传统的积淀让梅州大地孕育出无数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巩固提升传统的文教优势,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新的活力,已成为梅州提高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山区市中人口最多、离珠三角最远、通高速公路最迟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梅州近年来经济发展中遭遇了诸多障碍。但从2003年至2008年,梅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8%,又是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特别是2008年以来,面对21世纪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梅州全力实施“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战略,不仅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而且实现了跨越式的经济提速,为打造宜居宜业的广东“三名城”、用小财政办好民生大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2008年,梅州市发起用5年时间建成教育强市的总动员。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大市,梅州的教育发展将是广东推进教育强省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里程。2年来,梅州已有25个镇(街)和2个县(区)完成创建任务。在此进程中,梅州各地依托传统,全力筹资,集中投向,层层递进提升教育 ,不断创出颇有价值的经验,展现出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强势推进,小财政办大事

2009 年,梅州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09.51亿元,但在全省居于后位。用较少的钱办较多的事,穷财政办强教育,梅州人确实遇到了很多很多的困难。创建教育强市,初步预算5年需要投入58亿元。梅州市政府在加大各级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基础上,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款、捐物,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村(居)委参与、企业支持、侨胞乡贤资助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教育经费足额投入做到“三个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两年来,全市共投入创强资金6.5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4.2亿元,社会资金投入2.3亿元。同时,梅州市政府决定拿出1亿多元用于奖励通过创强验收的单位,以奖代补,调动创强工作的积极性,目前已拨出3100万元。

梅江区按照教育投入多元化的思路,努力拓宽筹资渠道。在财政投入上,2008年全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达7.7%;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36.81%;教育财政投入增长比例达31.7%,确保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和“三个增长”的目标要求。在社会集资上,全区接受海内外乡贤捐资助学款3000多万元。同时,争取专项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最大幅度减免相关税费。

蕉岭县于2009年底通过创强验收,为全省第一个教育强县。这个只有22.8万人口的小县,2009年的财政收入为2.1亿,但在近3年来仅县级财政用于教育的经费就达3.9亿元。2009年蕉岭县在蕉岭中学百年校庆时向海内外乡贤筹集建校资金1300多万元,并另获侨胞捐资1400多万元。加上适度贷款,蕉岭县在创强中不等不靠,较好地解决了教育资金难题。

兴宁市拥有百万人口。2009年财政收入只有2.3亿。创强的资金缺口巨大。兴宁的筹资策略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发动社会捐资为辅,通过积极争取省、市专项资金的支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捐资。创强以来,兴宁举办各种联心联谊活动,发动外出乡贤出钱出力支持家乡教育事业。2009年被评为教育强镇的宁新、福兴、永和三镇(街道),市镇两级就筹资8920万元。尤其是,广大干部群众和海外乡贤对捐资助学热情高涨,慷慨解囊。福兴镇老中医陈胜征,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来到捐款现场,却拿出了十几本存折,捐出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宁新街道旅港乡贤罗焕昌,历年来已为宁新捐资500多万元,听说申报教育强镇,又捐出自己的养老金数百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宁新筹集资金3000多万元,投入宁中和其他学校新建教学楼,装备先进的设施设备。

蕉岭县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采取公开招标和公开询价等方式采购设施设备,以最低投入获取最大成效,节约了大笔经费。同时,通过挖掘自身潜能,充分利用闲置资源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为各创强学校配置设施设备,完善办学条件,最终以1000多万元办成了原本需要2000多万元才能办的大事,为提前实现教育强县的目标创造了条件。

合理布局,科学整合资源

当前的布局调整,已不仅仅是简单地撤并一些教学点或学校。合理布局学校的同时,还要让孩子在学校住好,吃好,学得开心,身体健康。学校要成为规范化学校,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不再上学难,还要上好学。

对梅州市来说,全市有908所中小学需要作布局调整,其中中学9所,小学899所。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对此,梅州坚持“三集中”的方针:高中阶段学校向城区集中,初级中学、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区学校和乡镇所在地学校集中。在调整布局中,切实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小规模的问题。梅州市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布局调整方案,根据实际情况,撤并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学校,置换校园,设立九年一贯制学校,科学整合资源,将主要精力和资金集中到建设规范化学校和创建优质学校中去。

为保证布局调整后不出现新的辍学和上学难现象,梅州不少地方采取兴建学生宿舍、饭堂,开通定时定点公交车,或给予交通和午餐补贴等措施解决后续问题。同时高度重视完小及教学点的建设,做到既能集约有效资源,方便教育行政管理,又能满足低龄学生就近入读的需要。梅江区西郊街道办事处利用置换校园的办法,很好地解决了西街小学校园面积狭小的问题。梅县雁洋镇,蕉岭县南礤镇、广福镇等通过建立九年一贯制学校,将初级中学和中心小学合并,既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又解决了规范化学校建设的问题。兴宁市福兴街道充分利用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校舍,投入120多万元,建成高标准的镇中心幼儿园,配备了有经验的专职幼儿教师,迅速吸引了该街道的200多名幼儿就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推荐访问: 现代化 走向 选择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