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

时间:2022-03-14 09:54:57  浏览次数:

自1995年国内教育学术界提出现代学校制度这一概念以来,现代学校制度已经成为国内教育研究中的一个专有名词,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对于现代学校制度的探讨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尤其体现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家政策层面已经明确提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前者可以从当下几个正在推进的现代学校制度试验区和实验学校“窥豹一斑”,后者可从2004年,教育部发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探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号召得到确证。可以说,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核心指标,决定着各级各类学校改革发展的成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国际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学校改革运动中,提出了校本管理的思想,提倡政府把权力下放到学校,进行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以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从而实现学校自主发展。这场改革是教育管理从“外控形态”到“内控形态”的转变,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管理权和重心的下移,把学校作为决策的主体,运用分权、授权、协作和重心下移等形式构筑学校与外部及学校内部的新型关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权力下放实现学校自主管理和共同决策,提高学校效能。

20世纪末,在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许多国家,都呈现出教育权力和责任向学校层面转移的趋势。如,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校本管理”及英国的学校地方管理以法国的教育共同体,都属于学校层面管理体制的具体体现,其目的是扩大学校自主权、提高学校效能,这些都被认为是国际现代学校制度的前身。

2.国内背景

(1)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发源于方方面面的需求

首先,现代学校制度的提出缘于宏观社会背景的促动,具体包括我国经济体制的改变导致的社会对教育期待的改变、伴随科技发展而来的命题或挑战。如果说20世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它的生产设备,而21世纪的机构(无论是工商还是非工商机构)最宝贵的财富,按照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话说,将是它的“知识劳动者以及他们的生产能力”。

其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也是国家教育政策逐步完善的结果。十七大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也成为千万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与之相应,教育部2003年下发的《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和2004年下发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两个文件,对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

最后,不断推进的教育改革实践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客观要求。众所周知,自1985年以来实施的校长负责制,其历史贡献毋庸置疑,但是2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教育改革的社会历史背景已发生了诸多的变化,以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来看,校长负责制“不尽完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具体表现在学校仍处于外控的管理模式之下,“英雄校长观”被不断地强化,学校民主管理机制远未健全以及学校的“两个负责”严重失衡等。

(2)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也受到教育改革的促动

一方面,时下方兴未艾并正在向纵深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2001年颁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建立“三级管理”的课程管理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管理保障。第一,需要领导观念的切实转变,包括对“课程”的认识、课程编制权的运用、课改中硬件与软件的关系、课改效果的质量观问题等;第二,学校微观管理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控,包括制度规定、考核政策、奖励政策等,都需要进一步落实到学校的具体管理工作之中,成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题中之意和具体呈现。

2003年7月8日和9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上海召开了“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研讨会”,指出从2003年秋季开始,要进行“现代学校制度”改革的实验。这样,以2003年9月教育部启动的专项试验———“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标志,教育部开始在部分省市建立了试验区和试验校,具体进行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实验探索。当前,该课题的研究与实验正在扎实有效地实施中。

另一方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将我国教育改革向纵深方向推进的必然要求。教育部2004年下发的我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第九部分“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中第34条明确提出:“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其具体表述为:“继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校法人制度。高等学校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依法办学、民主治校、科学决策,健全学校的领导管理体制和民主监督机制。中小学要实行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代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职业学校可建立由行业、企业代表组成的理(董)事会制度,积极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这是国家级政策文件首次对现代学校制度概念的认定。然而,何谓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目标指向哪里,现代学校制度关涉的领域有多大,现代学校制度的实践策略有哪些,评价标准怎样建立等,这一系列关涉现代学校制度概念、目的、范畴、策略、评估等核心问题,今天依然是摆在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

由于现代学校制度还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概念,所以至今还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不断厘清的概念。因此,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现在也是处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阶段,众说纷纭,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提出了各有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内涵的界定。一般认为,现代学校制度这一论题关涉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等基本概念。

1.现代的含义

现代,指的是工业社会基本形成以后的人类社会发展时代。“一般来说,‘现代’一词本身就具有作为时间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双重含义”。作为时间尺度的现代泛指从中世纪以来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或称时程;作为价值尺度的现代则指区别于中世纪的新时代精神与特征。

2.学校制度

学校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培养教育的场所。也有人把“场所”更换为“社会组织”。现代学校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第四时代及以后各发展时代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培养教育的场所。

一般认为,制度是用来协调、规范人类言论、行为的社会规范、法律规章、组织机构的总称,是规范化了的秩序。《周易》中的第六十卦《节卦》彖曰:“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象曰:“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是指约束、激励或协调人与人之间交易关系的行为规则、规范或稳定的习俗与意识形态。制度包含了未成文的但对人们有约束力的风俗习惯、成文的规则、组织机构、治理结构等。在本文中,制度特指用来指导和约束个人或组织的社会行为,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或人与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规则。诚然,制度是为系统服务的。现代教育制度是现代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它讨论的是教育的结构系统方面的问题。教育与制度不但包括教育的各种施教系统,而且还包括教育的各种管理结构系统。

学校制度又称学校教育制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学校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方面的规则,简称“学制”。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广义的“学校制度”,指的是为了指导和约束学校的行为和与学校有关的组织、机构、人员等的行为而制定的教育法律、规章等成文的规则体系,以及学校、学校所在的社区、组织、人员认可了的与学校有关的习惯、道德标准、风俗等未成文的规则体系。广义的“学校制度”包含了狭义的“学校制度”。

3.现代学校制度

关于现代学校制度的概念,有代表性的定义,如,现代学校制度是以学校法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以学校依法自主经营为核心,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政府专注于制度建设和公平保障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现代学校制度是指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学校依法自主管理,指导和约束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现代学校制度是现代学校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以学校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教育管理专家经营为表征,以学校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以及新型的政校关系为主要内容,具有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校本管理模式。

2004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理论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将“现代学校制度”做如下界定:现代学校制度是指在知识社会初见端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的社会背景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学校依法自主、民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这一表述吸取了各家观点之长,是对现代学校制度的概念所做的理论上的升华。

三、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的理论求索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目标指向以及研究基本范畴,是我们在理论求索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1.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目标指向

(1)要想比较系统地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就应当把现代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文化制度作为三大重点,通过重点建设逐步地带动系统建设。这三大研究重点是现代学校制度大体系的“三条腿”,缺一不可。

现代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像牵牛鼻子的一条绳,决定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其中的课程与教学方面的评价制度,更是重中之重。但现代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建立,必须基于现代学校文化,在现代教育价值观、现代课程观、现代教学观的基础上,在素质教育的文化理念指导下,才能建立起现代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同时,只有建立起现代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广大教职工积极地而不是消极地、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参与学校管理,大家都从制度层面考虑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建立起发展性评价制度并实实在在地实施。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和相应的文化制度,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只有深刻体悟现代学校文化,然后根据学校的情况,把它变成制度文本,并用各种方式,让它融入到全体教职工的血液里去,这样,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才有很好的基础,才有可能形成好的机制。在这个基础上,构建民主管理制度,搭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再进行现代学校发展性评价制度的建设,才会有一个很好的“根”。

现代学校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实际上是要通过学校治理结构的调整来解放教育生产力。现代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必须体现出现代学校文化,以现代学校文化为基础。

(2)建立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带有鲜明的目的指向性和核心价值取向。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现行的学校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制度,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来进一步解放教育生产力,为尽可能多的社会大众提供充分的、平等的、成本较低的、优质的教育服务创造平等的、最终指向育人的学校管理制度。然而,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其目的在于促进和保障发展主体的健康运行与持续发展。以学校组织机制为主要内容,适应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以学校组织作为发展主体,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其目的无非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校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二是建立有利于学校组织的学校自组织机制。

因此,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目的不仅是教学效率的提高,而且是教育目标的回归。现代学校制度要尊重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并为其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才是改革的最终目的。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应努力实现效率与主体价值追求的协调平衡。

2.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基本范畴

2004年7月30日,由中央教科所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共同召集,在北京召开了由20余人参加的“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型研讨会,与会专家通过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特征及辨别标准,大体上搭建了现代学校制度的范畴框架。

(1)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特征是:淡化行政管理的控制,坚决拒绝附属化;坚守学校公共性,防止市场化;考虑不同学校的多种需求,定位多元化;学校自主权应受到严格意义的法律保护,让学校制度建设走向法制化。

(2)现代学校的辨别标准:专业化教育研究在经历了群众教育科研、学校教育科研两个阶段后,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进入了校本研究的新阶段。

在近年的校本研究实践中,形成了“课例研究(教例研究)”“集体叙事(我们一起讲述自己的故事)”和“行动计划”三类研究范例,基本理念是“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形成了教育研究的基本品质,即“有效地揭示问题”“恰当地处理素材”“提供新的认识”。这是一种扎根于基层学校自身生存与发展土壤中的研究。研究的主体不是学校之外的专家学者,而是整天生活和“浸染”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的教师“自己”,他们经历着、体验着、感受着教育教学,真实而自然的“现场”和“情境”成为他们研究经历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而在现场中他们的态度、体验、感受和判断,又左右着、支配着、浸透着他们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也是教育大发展的世纪,在这个大的背景下研究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课题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当前,从理论上澄清对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些模糊甚至是偏执、错误的认识;在实践中解决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没有具体可辨的抓手的问题,是现实和迫切的。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推荐访问: 制度建设 探索 理论 学校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