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探析古建筑空间内现代陈列之利弊

时间:2022-05-15 17:25:04  浏览次数:

摘 要:目前,国内展馆依托古旧类建筑进行空间的改建还在持续进行,这些古旧类建筑的空间格局、采光条件、安全设施等并不完全符合现代展陈的需求,这必然导致博物馆在利用古旧类建筑进行展陈时有很大的局限性。面对古建筑展陈空间面临的问题以及难度,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的元素以及方法,力求达到一种和谐的局面。

关键词:古建筑;空间;现代;陈列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立的建筑体系,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堪为中华民族艺术之精华。古建筑本身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科学价值及艺术价值,随着当代文化的发展需求,以及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兴起,古建筑开始兼用为现代展示陈列之场所。然而传统的建筑风格、建筑格局及建筑构造与现代化展陈布局、展陈方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平衡两者之间跨时空、跨地域、跨風格之间的矛盾,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合理利用,积极探索,成为我们需要考虑及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古代建筑的产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性和地域特征,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我们通过研究分析古建筑可以管窥那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状况,其文物价值不可忽视。对此,我国《文物保护法》对重要古建筑的保护也做了明文规定,对用作博物馆展陈的古建筑也有相应的保护细则。对于古建筑本身具有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审美法则如何进行合理的利用,取其“长”、弥其“短”,应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在保护的基础上,需要分析古建筑特征以便解决与现代展览之间存在的矛盾。

(一)木结构建筑特点

中国古建筑在结构方面取木材的应用之能作为骨架,创造出独特的建筑构造形式,既达到了实际功能的需求,又创造出了优美的建筑形体和相应的建筑风格。建筑一般由台基、立柱、檩、椽、横梁、斗拱、屋顶、山墙、藻井以及装饰等基本要素有机构成一个整体,建筑荷载则由梁架传至立柱再到基础,其墙壁仅起分隔与围护作用,这就是“墙倒屋不倒”的道理。

(二)受传统礼制影响的形制布局

中国古建筑以四根木桩所围成的方形“间”作为基本单位,采用材份制的设计方法,根据礼法和等级制度的不同建造不同类别、不同规模的古建筑。建筑开间为单数,以奇数为吉祥数,建三、五、七、九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在整体的布局上采用院落式和群组式的格局,讲究中轴对称分布,格局方正,空间序列虚实相间,层次分明。

(三)天人合一的外部空间形态

古人讲求天人合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要求建筑与周边环境要和谐统一,从而使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中国古建筑从建筑的选址、建筑形制、建筑装饰、建筑布局都经过细致的考量,小到匾额、楹联、门窗、棂格上的绘画、雕刻、书法、工艺技艺等,大到古建筑中的造园艺术,都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①巧妙采用“因”“借”的手法,再现自然,将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地融入在无限的意象空间中。

二、古建空间内展示的局限性

调查发现,国内的博物馆有很大一部分将古建筑内部空间作为举办展览展示的场所,如北京戏曲博物馆、南京民俗博物馆、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馆、周家大院民俗博物馆、丁村民俗博物馆等,这些建筑在营建之初并不是为博物馆展陈而设计,其格局、空间与现代展陈的要求相距甚大,存在一定的局限。

(一)组群式布局导致展示内容的分散

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无论是庄严雄伟、整齐划一的宫廷建筑、官府衙门以及宗教寺院,还是因地制宜、变化多样的民居房舍,在平面布局上都遵循科学、合理、相宜的布局形式。刘敦桢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强调:“以木架构结构为主的中国建筑体系,在平面布局方面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由此,大至占地面积七十二万平方米、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的故宫,小至以“单元间”构成的民居建筑,以“间”为单元参数而形成的建筑群成为古建筑较为突出的特点,但也形成了多而分散的建筑功能布局。

因此对于现代主题性博物馆展览而言,古建筑在内容的策划以及室内展示陈列设计中存在很大的不便,迫使部分连贯性较强的陈列内容不得不被一一分割,散置于各自独立的单间建筑内。从观众观展的角度而言,观众不能一气呵成地观看展览,从而降低了展览展出的效果和目的,展览的叙事性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肢解的局面。

(二)柱子及高度影响展陈造型艺术的塑造

《斯干》中写到“有觉其楹”②,“有觉”即“觉觉”,“觉”是高的意思。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衔接称为“堂”,堂前有“楹”作支撑,堂前有高大的立柱。中国古建筑以大屋顶著称,坡度较大, 挑檐深远,并以厚重的泥瓦构成,故而屋顶大而沉重,其屋顶的全部荷载皆由梁架传至立柱承受。但因受木材材质的限制,其梁架跨度不宜太大,因而造成建筑室内空间的粗壮立柱既多又密的状况。加之各间的间距不等,形成明间最大、两侧依次缩小的对称式的柱网形式。这种内室柱较多的状况影响着展陈造型艺术的塑造,同时展陈设备以及展品的展示和使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如婺源民俗文化展览馆,因柱多的原因,展览造型只能依附于原有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展览的内容和路线,视觉冲击力较弱,展陈造型千篇一律,缺乏突破性的艺术造型塑造。而与其相比,现代展览空间无论是对具有文化内涵的非遗展览还是具有现代观念的现代展览而言,在空间造型艺术的塑造方面都显得较为自由,视觉冲击力也较强。

中国古代建筑格局上因其等级、用途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开间数,等级越高则开间数就越多,开间数越多,相应的主体建筑面积就越大,进而建筑的高度以及柱高也就越高,而附属建筑相比之下较为矮小,因此,在同一古建筑内形成高大殿堂与矮小廊房的面积高度不一的局面,这就影响着展示内容的布局以及大型展品以及场景的设置,在整体的展示环境当中更不利于展陈艺术的处理。

(三)空间形制的多样与现代展陈思维的冲突

老子《道德经》中论述:“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牅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③就建筑本身而言,墙垣、门窗等围合而形成空间则是人活动的场所,而且不同的空间形制反映了不同人群的理想生活,从平民百姓到士大夫再到国家的统治者,人们的现实生活方式塑造了生活式的空间格局。但古建筑的原始功能主要以供家庭以生活及居住所用,与现代的展陈空间的需求不同,也就是说,在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中,这种民居形制与现代展陈追求整齐划一、结构明晰的空间需求產生一定的差异。当局部空间被用作展览需要时,不仅展线需要重新规划,展陈空间也需要进行整体的规划,局部的空间还需要进行细化的处理和修缮。比如婺源李坑的大夫第,现内部空间已作为展览使用,但空间的规划以及展览的设置出现杂乱无章、主题不确切、时空混乱的问题。

三、古建空间与现代展览的整合

面对古建筑展陈面临的问题以及难度,需要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到一种平衡的元素以及方法,力求达到一种和谐的局面。“和”的最高境界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 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

(一)消除“古”与“新”之间的话语权

从话语类型的角度来看,展陈空间的需求显然与我们古代建筑空间自身话语系统,无论是布局还是形态上的都存在迥然有别的话语类型。从这一角度来看,在古建筑展示空间设计的首要任务,便是消除和弥合“古代”与“现代”话语体系之间的差异和鸿沟,必须建立一种沟通式的桥梁,使得这两种话语类型之间能够轻松“翻译”和“逾越”,并且在这种“翻译”和“逾越”实践中能让观众体验到展示主题及文化的魅力。通过“桥梁式”方法,在观众走进时,古建展示空间呈现出“他者”的世界,成为一个可以诠释文化内涵及展示主题的场所。我们需要在对立的话语体系中,以发展创新的思维探究古建筑空间与现代展览文化之间的关系,用传统创造未来,在时空的交错下,让传统与现代之间进行精神性的沟通。

(二)借助场景设计“盘活”现代展陈艺术

文物古建筑有其得天独厚的历史氛围,而这种历史氛围的营造与现代展馆内历史场景的再现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及精神条件,是一种真实与虚假的对比。现代展馆基于展示内容的需要,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室内环境以及历史场景进行场景的复原,可满足展品以及展示主题的需要,这种展陈手段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更契合展馆内部审美的需要,使人进入一种“场景对话”的情境之中。同时,从古建筑空间改造及再设计的角度看古建筑保护的创新形式,这不仅是针对现今古建筑创新保护问题的一个解决办法,更是一种以古建筑未来发展趋势的视角来审视古建筑保护问题。

(三)建构以美学为原则的空间结构

在古建陈列艺术中,空间是设计的主体,也是物—人—环境之间传播的场所,这种场所的构建以信息传递为目的,兼有时间和空间两种属性,设计最终的目的是要营造一个“场所”,而这种“场所”是在空间中进行的。空间在作为设计舞台的同时,也是物与人传送信息的媒介。展示空间的设计实际上是一个人为环境的创造,是空间与场地的规划艺术,是人与物之间创造彼此交往的中介,是为展示活动提供一个符合美学原则的空间结构。

目前,国内展馆依托古旧类建筑进行空间的改建还在持续进行,将古建筑保护再利用和现代展陈两大方面问题结合思考,一方面回答了古建筑保护再利用相关问题,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当下“博物馆热”的问题有所启示。同时用于文化教育空间的古建筑博物馆空间再设计,作为今后古建筑创新保护的主要发展方向,将对古建创新保护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北宋,欧阳修,《蝶恋花》。

②西周,《小雅·斯干》。

③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参考文献:

[1]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邢照华.浅析古建筑中以空间处理为中心的陈列艺术[J].东南文化,2009(2).

推荐访问: 探析 利弊 陈列 古建筑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