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保加利亚传统民居建筑研究

时间:2022-05-15 17:20:11  浏览次数:

zoޛ)j首总结,对深入研究斯拉夫地区建筑、拜占庭建筑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建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保加利亚; 地域; 建筑; 传统民居; 分类; 空间

Abstract: Bulgarian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historical perio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and six basic types, from the space layout, shape,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showed a big difference. And each type on the basis of its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lavic countries are approaching integration architecture and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Ottoman Empire, the formation of uniqu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lgarian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timing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main systems analysis and summary of its residential buildings each class period, in-depth study of Slavic regions architecture, Byzantine and Ottoman empire building construction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Bulgaria;region;architecture;traditional folk house;classification;space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03-75(5)

在历史进程中,无数伟大的文化与古老的语言在领土与民族的争斗中毁之殆尽。保加利亚作为通往亚、欧、非的必经之路,还是沟通爱琴海、黑海、亚得里亚海的重要枢纽,在其3000多年的历史中一直被视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事不断。自1396年保加利亚被奥斯曼帝国征服,500年沉重的奥斯曼土耳其统治枷锁没能束缚住看似弱小的保加利亚民族。虽然文化、艺术和建筑方面大部已被破坏,但还是顽强地保留其独特性,并极好地融汇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文化精华与建筑风格,纵观整个人类历史长河,这样的例子也极为罕见。

保加利亚传统建筑技法(特别是民居建造工艺)在十七至十九世纪得到巨大发展,巧妙地发挥建筑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因地制宜地建造出舒适的地域性传统民居。笔者通过对保加利亚各时期传统民居的研究,发掘保加利亚的建筑精髓,探索保加利亚民族艺术的起源和特点。

1   十六世纪以前的保加利亚传统民居建筑特点

十六世纪以前的保加利亚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木材作为建筑材料的应用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包括中国在内许多国家的建筑起源都可以追溯到“木”建筑,保加利亚民居建筑也不例外。现今可查的关于保加利亚建筑最早的文字记载来源于十世纪保加利亚大主教约翰在其著作《创世纪》中所提到:“保加利亚第一王国时期的房子为木结构建造,主要材料为橡木。”这种房子当时被称作“伊斯特比”(istbi),值得注意的是在斯拉夫语系的重要分支俄语中有名词“伊斯巴”(изба),其读音和意思都极其相近,意为房屋或小屋。[1]保加利亚民族最初用于民居建造的主要材料为木材,而木建筑的发展轨迹也成为该民族民居发展史的一条主导线,民间流传至今的许多建筑技法也都与木材加工工艺相关。

木材不仅在民居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其他建筑,甚至是地标性建筑中也都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其代表作品有:位于普雷斯拉夫城(位于普利斯卡古都南,保加利亚三大古都之一)不远处的九世纪木教堂遗址;十世纪位于索菲亚(保加利亚首都)的卢克大教堂也是木质结构;十四至十七世纪坐落于大特尔诺沃城(位于保加利亚中北部,保加利亚三大古都之一,曾为首都)的两座木教堂圣母升天教堂和三位合一教堂等。十七、十八世纪在普雷斯拉夫、萨玛科夫及其他一些人口聚集地区也曾出现过大量木结构宗教建筑,但遗憾的是由于木材的易腐蚀性与易燃性,这些建筑都毁于战乱或焚毁,未能保留至今,这是保加利亚建筑史,斯拉夫建筑史,乃至木结构建筑史上的重大损失。[2]

木结构建筑在拜占庭领土并未出现,而其作为斯拉夫艺术中的独特一支,在整个东斯拉夫土地上却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保加利亚木结构建筑极好地印证了其与斯拉夫民族传统建筑同出一源。

公元十四世纪,在木材为主体的基础上,石材逐渐开始出现在民居建筑的建设中。尽管整个欧洲大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石材都作为主要材料在建筑中被广泛应用,但在保加利亚传统建筑中,木材却始终占有一席之地,木建筑始终在保加利亚建筑史中传承、发展。木材与石材的独特组合也成为其传统民居建筑的一大特点,特别是在东部地区,由于森林资源的日益匮乏,纯粹的木建筑多为小型民居,在典型的保加利亚砖石建筑中,同样可见各类木支撑结构、阳台、窗台、门廊、和室内装饰。

不局限于建筑本身,保加利亚人在木质雕刻艺术(装饰性雕塑,甚至圣像)上同样具有极高水平,涌现了大批杰出的木雕艺术家,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十九世纪著名的雕塑大师萨莫科夫。

2   十六、十七世纪的保加利亚传统民居建筑特点

虽然保加利亚民族早期主要依靠木材建造其居所,但由于木材相对脆弱的物理属性(抗冲击性、抗腐蚀性、耐燃性、抗蛀性都相对较差)和大量的砍伐导致森林资源的日益减少,后来的保加利亚人更多会选择石材进行民居建造(或半木半石结构)。

距大特尔诺沃东北方5公里处的阿巴纳西镇曾保留十二世纪建成的完整石头结构住宅群,惜毁于1913年的大地震。今天所能见到的保留至今的阿巴纳西石结构传统民居建成于十六至十七世纪,由于该时期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侵占时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所以这些民居建筑兼有居住与防御的双重功能,也源于此,建筑主体摒弃了脆弱的木围护结构,转而采用坚固的石材进行建造。

从建造形式上看,阿巴纳西民居通常为两层。首层从功能上为辅助用房,设置例如粮仓等存储空间,用石块砌成厚重外墙,因从功能上无特殊采光需求,故墙体开小窗,并安装坚固铁栅栏,小窗基本只做通风使用。出入口采用厚重木门,形式以拱门或矩形门居多,门窗尺寸各异,无固定模数。二层为居住空间,墙体厚度大于一层,有助于保温隔热,墙体也由石材砌筑,外墙面做找平处理,光滑平整。开窗位置与尺寸充分考虑采光与通风,且二层开窗尺寸相对统一,增加美观性。窗户同样加装铁栅栏或可开合窗扇,增加防御性。屋顶挑檐部分与墙体之间采用木构件进行支撑,挑檐支撑柱与外墙形成30度或45度夹角,且直接固定于外墙面,在建筑外部格外突出。

在石墙包裹下,如门窗完全关闭,阿巴纳西民居可随时变化成一个与外隔绝的几何体,称其为 “私人堡垒”更加确切。值得注意的是,阿巴纳西民居粗犷的外部形态和舒适合理的内部布局形成鲜明对比。室内空间布局合理,客卧空间分明,墙面与家具均按民族风格进行精美装饰;房间内部门与天花板等构件上都做木质雕花处理,无一不体现温馨舒适的氛围与极强的艺术性。这种建筑内外风格的巨大反差和形式上的冲突,正是阿巴纳西民居建筑风格的独特之处。[3]

这样独特的建筑手法并非保加利亚建筑师刻意为之,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决定了建筑形式的发展与演化。如前所述,该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连年入侵及本国统治者的暴力压榨)导致包括阿巴纳西、科普里夫什迪察在内的很多该时期城镇居民都拥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不断探索如何建造坚固可靠的“私人堡垒”来抵御外部进攻。动荡的社会也使人们减少外出频率,而增加室内活动时间,有大量的时间布置装饰居所的室内环境。

阿巴纳西传统民居能够保留的重要意义在于这种建筑形式在整个保加利亚,甚至世界范围内都极少见。

3   十八、十九世纪保加利亚传统民居建筑特点

今天所说的典型保加利亚民居形态出现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该时期的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在十七世纪以前几种建筑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该时期建筑的形式与建造工艺因其使用者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呈现巨大差异,可分为普通民居建筑与贵族阶层民居建筑两类。

3.1   普通民居建筑特点

该时期保加利亚以农业生产为主,因此普通民居建筑具有突出的地域性乡土特色与乡村适应性,整个建筑本身无论从形式还是功能上,都由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所确定。尽管以后城市建设得到空前发展,保加利亚城市居住建筑在设计上依然保有这些乡村建筑的特点,甚至贵族、商人等这些富裕阶层的住宅也或多或少保留此种痕迹。

传统斯拉夫农村民居受小农与家庭手工业生产模式的影响,辅助性用房紧邻居住空间(如农具库,粮仓,牲口棚等)。如俄罗斯北部农村民居住宅楼的后部或两侧会建造专门的谷仓,或在住宅层下部增加地下室用做谷仓。乌克兰农村的传统民居,则把建筑中未设采暖设备的房间或者与住房相连的连廊作为放置农具、农产品的空间。在保加利亚乡村、小城镇和城郊普通民居建筑中,辅助用房被安置于一层或半地下层。地下层墙体厚重,保温隔热效果佳,在冬天甚至会被临时用作住房使用。一层与半地下层墙面用石材砌筑,辅以碎石填缝,再用石灰砂浆做墙面找平处理。二层在功能上属住房层,多采用半木半石结构,结构与下层无直接关联。柱与外墙属承重结构,外墙为石块或石板墙,做填缝和找平处理。柱采用木结构,柱间加建隔墙,隔墙采用砖砌体或混入干草秸秆的夯土结构,该结构与乌克兰民居的处理手法类似。木柱两侧加护板,并做装饰。这种石木混合结构的大空间民居建筑主要集中在保加利亚北部、东北部和东部地区。

保加利亚南方温和的气候使该地区建筑外墙无需过分厚重,建筑外立面也随之出现阳台、外廊等能使住户与大自然亲近的建筑构件。构件的添加首先从功能角度进行考虑,其次从美学角度也给建筑立面增加新元素。保加利亚为多山国家,许多地区地势起伏明显。而绝大部分保加利亚民居一层地形都不做平整处理,二层以上相对规则,利于设计,因此大量外凸建筑构件常出现于一层以上部分。例如普罗夫迪夫、特里亚夫纳、科普里夫什迪察、大特尔诺沃等山地地区保留下来的传统住宅建筑此种特点非常突出。至今该形式在保加利亚许多地区的现代住宅建筑中依然沿用。[4]

这些最初出现在农村且只有山地地区才独有的建筑形式,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被城镇居民所接受。首先是小城镇的小手工业主、商人和公务员开始接受这种形式,并在自家的住宅上运用这种形式,随后这种形式逐步延伸到城市的更多角落。

3.2   贵族阶层民居建筑特点

从十八世纪末开始,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保加利亚同周边及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愈加频繁,民居建筑开始更多借鉴邻国俄罗斯、罗马尼亚、希腊、塞尔维亚的建筑风格,和这些风格相互融合出现了“新保加利亚中部民居”与“新保加利亚北方民居”。这些建筑多为富人及贵族阶层的官邸建筑。

从室内空间的划分看,其与传统保加利亚建筑有很大区别,打破了多数保加利亚建筑固有的对称原则,并在首层设置两个以上出入口(主、副出入口)。从结构看,石材取代木材成为更主要的结构材料。贵族阶层更加注重室内居住空间的舒适性与合理性。采暖壁炉不像其他农村民居直接设置于起居室,而将其置于居中的特定辅助性房间内,该房间具备休息、烹饪、甚至会客功能。而起居室则环绕该辅助用房四周布置,即保证起居空间的采暖需求,也保证室内清洁。[5]

连接各层的主楼梯设在一层门厅中轴线上,正对主出入口,室内楼梯不仅作为竖向交通设施,而且被作为室内景观被加以装饰。主出入口外部设置雨棚,雨棚用细木柱支撑。此种民居设置宽敞庭院,建筑正立面不临街,而设于庭院内部,立面用石板铺装,院内不乏景观廊等建筑构件。庭院出入口位置除一般性装饰外,还会用塑像(特别是人物塑像)等进行布置。随着与其他欧洲国家文化艺术交流的增多,木质装饰构件的使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欧洲较流行的风格(如巴洛克风格等)。巴尔干山脉以北的卡巴罗夫城、德列诺瓦、特里夫娜城、卡普里夫西纳、伊莲娜等小城镇中这类建筑最为常见。也正是这些在当时非主流且富有特点的建筑,提升了居住者在当地的声望,也使一批之前并不出名的新派建筑师(如图多罗夫等)开始得到当时保加利亚建筑界的重视。

此类贵族阶层民居与传统保加利亚建筑相比,另一显著区别体现在整体布局与空间构图上。由于服务于富裕阶层,建筑基地面积普遍较大,而建筑本身依然二、三层,因此即使每层层高增加,但建筑本身给人以“铺开”的横向构图美感,建筑一般由多个体块组合而成,每个体块充分利用基地地形,错落有致。而其他保加利亚传统民居则受制于单栋占地面积的限制,多采用竖向构图的形式,显得更加紧凑。

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末,卡巴罗夫城、德列诺瓦、特里夫娜城、卡普里夫西纳、伊莲娜等小城镇的贵族阶层民居建筑,无论是结构耐久度、空间合理性,还是使用的舒适度,在整个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4   当代保加利亚民居建筑

在经历无数历史事件的洗礼与建筑史的变革之后,当代保加利亚民居已大量融入现代建筑风格:平屋顶、规则几何构图、均匀开窗,甚至整体玻璃幕墙。但从部分民居中还能看出传统建筑的痕迹与营造技法。例如巴尔干山脉中部地区依然可见现代建造的石木结构建筑,虽然装饰材料已完全使用现代材料替代,并且现代科技与信息产品在这些建筑中被普及使用,但这些建筑从形式、功能,乃至结构上都蕴含着保加利亚传统民居的独特性:一层外墙用石块堆砌,墙体厚重,开小窗,作为辅助性房间使用;四坡屋顶,屋檐出挑多,檐下用木结构与二层墙面直接支撑;室内设壁炉,且有高耸的直排式烟囱;二层为起居空间,墙面较一层略突出,墙面厚重,外墙粉刷找平,墙面开窗工整;整体色调以黑、白、灰为主,贴近自然。

尽管保加利亚当代建筑师已努力在当代还原传统民居的独特魅力,但更多学者却对此并不满意。保加利亚当代著名建筑学教授A·阿布列特诺夫(А. Обретенов)这样描述当代保加利亚建筑:“如果把我们当代近乎于营房的居住建筑与我们的传统民居建筑作比较,则不难发现他们之间的巨大差别,我们的当代建筑是没有个性的产物,严重缺乏传统保加利亚民居中丰富的建筑元素与对各种建筑材料的把控力。”显然在更多保加利亚学者眼中,传统民居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与传承。

5   保加利亚民居地域分类对比与分析

保加利亚民居从结构、功能和形式上均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为一方面是由各地区自然因素和文化差异所造成,另一方面是因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百年的封建统治,令保加利亚始终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严重阻碍各地区保加利亚人之间的沟通与往来,致使各地区间文化、艺术和建筑的发展迥异。

著名保加利亚建筑学教授图多尔·萨拉耶夫(Тодор· Златев)将保加利亚传统民居按照所处地域分区划分为以下六个类型:保加利亚东部卡姆奇亚河流域地区类型;巴尔干山脉中部地区类型;西保加利亚类型(伊斯克尔河西岸);罗多彼类型(罗多彼山脉地区);彼琳斯类型(彼琳斯河流域地区);平原地区类型(保加利亚东南杜南盆地地区)。[6]

保加利亚最古老的房屋出现于东部卡姆奇亚河流域地区和巴尔干山脉中部高原地区。十世纪保加利亚大主教约翰提到的木屋就出现在这些地区。在保加利亚东部地区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掌握着这种木框架结构建筑的建造方法。柱与梁的外部均用板材进行横向或竖向装饰(原先使用木板雕花,现在沿用或用其他材质板材替代)。支撑结构运用整根原木,为防止虫蛀,原木外部与空气接触部分采用涂料粉刷(在化学涂料出现前用泥土涂抹表面)。最典型的屋顶形式为四坡顶,坡面与水平向夹角小(15度左右),从视觉观察类似于平顶,但排水效果好。屋檐出挑明显,暴露的檐部结构使整个屋顶显得坚固有力(图1)。

西保加利亚住宅的典型形式是来源于巴尔干斯拉夫中产阶级家庭的住宅形式。当时的所谓中产阶级,主要指居住于城市的小手工业者,家庭手工业者与商人,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处于同一区域内,加上需要提供相对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他们的居所常为闭合且功能布局复杂的楼宇或建筑群,拥有保护性能良好的院墙,外墙立面美观,装饰性构件多。庭院内部建筑底层建造柱与拱券围合的精美外廊,外廊与室外楼梯相连。从室外楼梯的设置可知,该地区建筑单体的防护措施极大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增加外围防护措施,对建筑群落的整体保护也强调了当地中产阶级对自己的生产生活都十分重视。该类建筑多为两层木框架结构,无论外部造型,还是内部空间划分,均采用非对称形式。有别于保加利亚其他地区传统民居把辅助用房安排在地下或半地下的构造形式,该地区民居的辅助性用房通常单独设置,用整体大屋顶将之与其他用房连为整体,此种形式与乌克兰西部地区传统民居相似。

罗多彼类型由罗多彼山脉特有的地形条件造就而成。该地区属保加利亚南部山地,复杂的山地地形使民居不具备建造独立庭院的条件。辅助性用房(粮仓、农具库)建造于地下或半地下层,围护结构与地面层由当地石材砌筑而成。该地区民居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为“一顶双子房”,且两栋楼的内部空间布置完全相同(产生镜像效果);另一特有类型也在该地区较为常见:设置单独采暖房,单独设置壁炉,建立对外直排式烟囱或者烟道,通过壁炉加热使相邻居室墙壁升温,达到良好采暖效果的同时,避免烟雾污染室内居住环境。该采暖房同时兼备厨房功能,受制于山地地形,为使其紧邻居室,采暖房同居室一同设置为二三层(图2)。

彼琳斯河流域地区同样位于保加利亚南部山区,但该地区民居建筑大部分集中于河流两岸冲击区,所以虽然彼琳斯地区紧邻罗多彼地区,但地势相对缓和,基地地形较平坦,民居的建筑类型也与之差异明显。该地区民居形式较简单,缺乏其他地区建筑的突出特征,平面整体为规则矩形,每层基本保持一致,平面上无明显区别,屋顶选用保加利亚传统四坡形式。

保加利亚平原地区民居(东南杜南盆地地区)与之前几种民居样式存在较大区别。通常为一层,或一层带地下室、半地下室, 一到两间居住房间,有时也配辅助性用房,均放置在同一平面内呈几何式构图,配四坡屋顶。此种民居中的辅助性农业用房有自己独特的保加利亚名字“хижа” (音译为:昔日)。这种民居与乌克兰传统民居极其相似,甚至“хижа”这个读音也同乌克兰语相同。由此可见斯拉夫民族之间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是相近的。

通过以上对保加利亚各地区民居建筑的分析我们可归纳出其普遍特征:层数为一至三层之间;一般设地下或半地下室,主要作为库房、杂货间等辅助性用房;承重结构以原木结构为主,配有石墙承重,围护结构常采用砖石,外表面进行粉刷处理;屋顶结构最常用四坡顶,坡度小,檐口有出挑;二三层常见出挑,下层自然形成过廊;室内空间功能分区明确,居住空间相对集中;室内建筑构件及装饰考究,常用木雕加以修饰;窗户设置可开合木质窗扇。

7   结语

保加利亚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因素影响,其传统建筑风格与奥斯曼土耳其建筑风格、拜占庭建筑风格相融合,形成独特的保加利亚地区斯拉夫建筑风格。尤其是其传统民居更因地域性分布不同而千差万别,研究保加利亚民居建筑,对深入了解东斯拉夫建筑、拜占庭建筑及奥斯曼帝国建筑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L. Tonev, Architecture of modern Bulgaria[M]. Moscow:Architecture of the USSR, 1947:17-18.

[2]   A. Thorne, architectural motifs from Bulgaria[M]. Sofia: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1925:37-39.

[3]   M. Tsapenko, Bulgaria about architecture[M].Sofia: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1951:59-60.

[4]   M. Tsapenko, Architecture Bulgaria[M]. Moscow:Architecture of the USSR, 1953:174-175.

[5]   Milko Flail., Architecture of Bulgaria since ancient times to the end of the XIX century[M].Sofia:Publishing literature in foreign languages, 1961: 204-206.

责任编辑:于向凤

推荐访问: 保加利亚 民居 传统 建筑 研究
[保加利亚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相关文章